《实现两项重大突破 集成电路产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10-03
  • 在9月20日-23日安徽合肥举行的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上,长鑫存储宣布DRAM生产线投产。这标志着我国在内存芯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合肥将依托长鑫存储引进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装备材料、智能终端类项目,打造空港集成电路配套产业园。

    多位与会专家表示,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技术逐步成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三业”(封测、设计、制造)占比趋近合理,向3∶4∶3的黄金比例调整。预计未来三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重大突破

    据报道,9月20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长鑫存储内存芯片(DRAM)自主制造项目宣布投产,其与国际主流DRAM产品同步的10nm级第一代8Gb DDR4首度亮相。就在9月2日,紫光集团旗下长江存储宣布已开始量产基于Xtacking架构的中国首款64层3D NAND闪存,以满足固态硬盘、嵌入式存储等主流市场应用需求。

    DRAM即动态随机存储芯片,是一种主存储器(内存)。作为常见的系统内存,DRAM具有高容量、大带宽、低功耗、短延时、低成本等特点,广泛用于PC、手机、服务器等领域,是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比最大的单一芯片品类。而外储存器NAND Flash主要用于代码存储和数据存储等,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移动通信、网络通信、个人电脑、服务器等领域。

    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的投产意义重大,有望打破存储器市场被海外厂商垄断的格局。DRAM exchange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DRAM市场中,三星、SK海力士、美光市占率分别达到44%、29%、22%,三家公司合计全球市占率达95%;尽管全球NAND存储市场集中度低于DRAM市场,但仍然被龙头企业掌控。三星、东芝、美光、西部数据、SK海力士、英特尔的市占率分别为35%、19%、13%、15%、10%和7%,六家公司合计全球市占率达99%。

    川财证券指出,2018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产品分类中,存储器仍然是第一大进口产品,占比为36%。当前我国集成电路市场仍然以进口为主,国产化率较低,尤其是DRAM、NAND存储器及电脑、服务器CPU等方面国产化率几乎为零。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我国在集成电路高端领域将有显著提升,未来集成电路产业进口替代市场空间巨大。国盛证券表示,数据爆炸增长是存储器产业成长的核心抓手,而数据增长来源是设备连接数以及设备产生数的增长。这将带动数据处理能力——对应的DRAM需求,数据存储量则对应NAND Flash的需求。过去五年,设备连接数增长主要来自于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设备。下一阶段物联网设备、汽车将是设备连接数的核心驱动。根据IC Insight的预测,2018年-2023年复合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仍然是存储芯片,增速达到7.8%,比半导体整体市场高出1个百分点。

    空间广阔

    专家表示,全球最大的市场需求是我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优势。随着5G、物联网、AI、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制造业的赋能,我国存储器芯片产业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海关总署披露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年进口额分别为2176亿美元、2299亿美元、2270亿美元及2601亿美元;2018年进口额首次突破3000亿美元,实际为312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9.8%。

    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市场增速领跑全球市场。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7年、2018年及2019年1-6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分别达到5411.3亿元、6532亿元和304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8%、20.7%和11.8%。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到4122亿美元,增速为21.6%;2018年下半年,受存储器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3.7%至4687.78亿美元。根据SIA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同比下降14.5%。

    一位资深集成电路分析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中国半导体市场将维持高增长态势,快于全球市场。这个行业(主要是设计领域)向中国市场转移明显。国内下游终端市场需求好,包括智能手机、电脑、安防等。”

    中信证券电子首席分析师徐涛表示,“半导体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智能手机、高性能计算、汽车、物联网等领域。从终端情况看,受5G新机发布、换机需求拉动,预计2020年将是消费电子大年;从云端情况看,云厂商资本支出第二季度环比回暖,下半年至2020年相对乐观,2020年大概率为数据中心硬件业绩大年;此外,汽车电子、物联网领域需求有望快速成长,需求提振将带动半导体行业重回增长轨道。”

    协同发展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补强。比如,核心设备和关键材料自给率较低,工艺制程有待追赶,部分核心元器件暂时找不到理想替代方案等。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丁文武在上述论坛上指出,近几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不错,但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应该打造一个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体系,每个环节与用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国产装备、材料等方面。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任爱光表示,集成电路产业下一步发展需要做好“四个坚持”。首先,要坚持提升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力,积极打造从基础研究、供应技术、设备材料到整机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次,要坚持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聚焦量大面广的传统市场,把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市场,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第三,要坚持完善产业链建设,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的优化提升,带动集成电路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和中小企业高速发展,促进集成电路产业由聚集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集成电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最后,要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共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秩序。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人才市场、技术、资本等产业要素的聚集。

    丁文武指出,2014年以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热情很高。但可能产生一些重复性,特别是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建议有关部委加强这方面管理,做好统筹规划。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面,丁文武说,“人才缺太多,高端人才更缺。企业互相挖人才,挖的成本越来越高。关键是要把人才数量和质量做起来。

相关报告
  •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26
    • 4月20日,备受业界关注的“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技术合作论坛”在成都召开。该论坛系由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成都瑞迪威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丰年资本等单位协办。 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在会议致辞和会议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将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5G时代,在公共安全、无人驾驶等新需求的带动下,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市场巨大,这也是决定我国在这个产业领域能否真正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 电子科大:巨大市场需求带来机遇和空间 当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正在步入颠覆性技术变革时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也将迎来重大机遇。 早在2014年6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号召充分发挥国内市场优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带动产业协同可持续发展,加快追赶和超越步伐,努力实现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 针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形势,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胡俊表示,当下集成电路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是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国家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同时,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提供了历史性的产业发展机遇和空间。 胡俊认为,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我国培养电子信息高级人才的重要力量。此次论坛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两个学校在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另外,集成电路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关心和支持。 西电: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杨银堂表示,集成电路是当今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原动力,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已广泛渗透与融合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 杨银堂称,当前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日渐成熟。作为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的高校,西电一直在深化建设“双创”体系和推动校地合作,构建更为畅通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把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对接融合。 中国科学院:5G带动下毫米波集成电路市场巨大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室主任孙晓玮,从国家公共安全对反恐安检系统的需求角度阐述了毫米波技术的良好发展前景。她强调,特别是毫米波集成电路的技术水平,是影响毫米波安检设备性能和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室主任 孙晓玮 “在5G、6G以及公共安全和无人驾驶等领域的带动下,毫米波集成电路市场巨大、挑战巨大。需要技术、资本和市场的共同努力,推动实用技术的落地并产生效益。”孙晓玮如此判断道。 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是旗舰性产业 成都市高新区管委会电子局局长李江波表示,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融入全球经济版图的示范性、引领性、旗舰性产业。 据李江波介绍,2018年成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超过3400亿元,其中高新区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达到3000亿元,占整个成都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86%。作为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区和引领区,成都高新区产业链完整、人才充沛、市场容量巨大,是成都市乃至四川省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高地。其中,英特尔、德州仪器、京东方和富士康等全球电子信息领军企业悉数安家于此。 他表示,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是下一代通信系统最核心组成部分,居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集成电路和网络通信两大产业链的耦合高端。 “随着电子信息系统工作频率的不断提高,毫米波频段的电子设备在国防与商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对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的需求日益增长。”成都瑞迪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雪颖如此表示。 刘雪颖说,为了满足高比特、大宽带的通信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汽车防撞系统以及反恐安检系统的应用,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的应用已经从国防领域开始向民用市场转移。 据介绍,瑞迪威是中国领先的毫米波设备制造商,在雷达、制导、卫星通信、5G通信等领域为合作者提供毫米波相关的技术卓越、质量可靠的高集成化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 在多方的共同推动下,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瑞迪威科技有限公司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两校与成都瑞迪威科技有限公司教育实践基地的揭牌仪式也同期举行。这一系列举措将进一步促进成都乃至中国西部集成电路特别是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产业生态环境的发展。 丰年资本:微波毫米波技术永远在主航道上 丰年资本合伙人赵丰表示,5G时代将是万物互联的时代,微波毫米波技术永远在主航道上,是一条越走越宽的路。 赵丰认为,一个产业真正能够良性发展,除了技术因素外,还需要有一批优秀的企业、有一批极其优秀、极其勤奋的企业家。只有正视技术和产业、企业的关系,加上资本助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蓬勃发展。 他说,真正的投资是一场漫长的修行,要学会做时间的朋友而不是时间的敌人。优秀的投资机构既是优秀产品的发掘者,也是优秀企业的赋能者。好的投资企业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优质的资金、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帮助的能力以及拥有一个涵盖资本、技术、市场等因素在内的良好生态圈。
  • 《2021年西安集成电路产业 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02
    • 集成电路产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和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城市现代化、科技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017年西安超过杭州、成都,成为全国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增长最快的城市。 6年来整体规模扩大6倍 集成电路和光电芯片,从制造技术来看都属于半导体领域,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西安在存储器、移动通信、北斗导航芯片和功率器件的研发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在光电领域,高折射率硅光芯片、微纳光波导光栅耦合器和VCSEL激光器芯片、半极性GaN光电芯片衬底材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西安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及其关联产业,全市目前拥有集成电路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200余家,产品涵盖通信、物联网、卫星导航、消费类电子等众多领域,已形成制造业快速发展、设计业与封装测试业协调联动的良好发展格局。过去6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整体规模增长近6倍,复合增长率超过30%,产业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2017年上半年,西安100余家光电芯片企业中销售收入在千万以上超过30家,实现产值20多亿元,集成电路产业从2011年的100多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00多亿元,整体规模扩大超过6倍。2017年西安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达到70多亿元,同比增长超过百分之百,位居全国城市第5,超过杭州、成都,成为2017年全国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增长最快的城市。 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和项目 专业的服务平台,为推动产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基地,是国家7+1模式的重点布局,西安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孵化器,是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两大专业机构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提供产业公共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建设专业技术支撑平台,改善产业发展环境。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是国家首批的专业化光电子创新平台,与西安光电子专业孵化器一起,通过科研投资和孵化布局光电芯片行业领先技术,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和项目。 2017年,西安市光电芯片相关行业在产值过千万以上的超过30家,共实现产值22亿元,同比增长19.7%。西安奇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可以称得上是国内光子集成领域的开拓者,致力于掌握光子集成技术的核“芯”技术,专注于高端PIC(光子集成线路)的芯片、器件、模块及子系统的研发,凭借自主研发的高折射率差、低损耗、低成本和三维光电子集成技术,开发出高密度、多功能、小体积、低能耗的光通讯核心器件,具有多功能、多通道、超高密度和微小尺寸等特点,主要应用在5G高速通信、光纤到户、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光传输系统的应用领域,并提供全球领先的光传输解决方案。 2025年光电产业产值过700亿元 根据相关产业规划,到2021年,西安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值过100亿元,制造业产值过500亿元;光电芯片产业3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到2025年实现光电产业产值过700亿元。在3~5年内将形成光电芯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化集群效应,培养一批光通信、光显示、光照明等领域的行业龙头。培育3~5家产值过10亿元、50家产值过亿元的光电企业;形成3~5家产值过100亿元,10家50亿~100亿元,20家10~50亿元,50家产值过亿元的集成电路企业。 在移动通信、导航和存储器等特色领域,西安的核心芯片技术水平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