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离揭示物质之谜更近了一步》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魏韧
  • 发布时间:2020-09-14
  • 得益于萨塞克斯大学科学技术设施委员会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开发的技术,科学家可以更精确地测量中子的基本粒子性质。这项研究调查了为什么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所有反物质并不只是抵消了物质。
    研究团队由英国科技基础设施理事会(STFC)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瑞士的保罗谢尔研究所和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构成,研究中子是否像“电子罗盘”一样起作用。中子的形状是不对称的,一端为正,另一端为负,这就是研究小组一直在寻找的“电偶极矩”。
    关于为何宇宙中存在物质的科学理论也预测中子或多或少地具有“电子罗盘”的性质。对其进行测量可以帮助科学家揭示物质为何存在。研究发现中子的电偶极矩远小于各种理论预测的值,因此必须对理论进行修改或寻找新理论。事实上,文献指出电偶极矩测量(作为一个集合)推翻了很多理论,可能超过了物理学史上的其他任何实验。
    研究团队为这项实验的敏感度设定了新的国际标准。在中子中寻找一端为正、另一端为负、体积非常小的东西。如果不对称性可以扩大到足球大小,那么按相同数量放大的足球将填充可见的宇宙,就能够开展详细地测量。
    该实验是20年前由萨塞克斯大学和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设计的仪器的升级版,从1999年至今,它一直保持着全球敏感度记录。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科学家开发的设备、技术和专业知识为推动开展这一重要参数相关工作做出了贡献。
    最新结果支持并强化了前期成果:制定了新的国际标准。电偶极矩仍然太小,无法用已使用过的仪器进行测量,因此不太可能解释存在的物质。保罗谢尔研究所已在构建下一个更精确的测量实验,预计在2021年启动。

  • 原文来源:https://stfc.ukri.org/news/scientists-a-step-closer-to-revealing-the-mysteries-of-matter/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破解复粒稻“三粒一簇”之谜》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3-13
    •     本报北京3月9日电(记者杨舒)复粒稻是一种独特的水稻种质资源,与普通水稻穗子上种子粒粒分明不同,它结出的种子可以三粒长在一簇上,因此又被称为“三粒奇”,但这“三粒一簇”特性的机制一直未被破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童红宁团队联合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从基因层面揭示了复粒稻“三粒一簇”的遗传机制,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3月8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上。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童红宁介绍,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全球超过一半人口的主粮,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提高水稻单产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单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稻种质资源中重大基因的发掘利用。其中,提高每亩水稻的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是关键。因此,自20世纪30年代起,国际遗传学界就开始关注复粒稻“三粒一簇”现象,但始终未能从基因层面根本破解其机理。童红宁团队长期从事植物激素调节水稻生长发育的研究,在此项研究中,该团队通过创制大量复粒稻的衍生突变体,最终发现并克隆了控制复粒稻“三粒一簇”现象的关键基因BRD3。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以降解一种被称为“油菜素甾醇”的激素。实验证明,正是在BRD3的作用下,“油菜素甾醇”这种激素的含量降低,导致复粒稻稻穗的二级枝梗增多,使得“三粒一簇”现象出现。通过进一步研究,团队明确了“油菜素甾醇”的作用机理,并发现复粒稻中由于激素被精准调控,穗粒数得以增加,但没有其他常见的激素负面影响,如粒重就不受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评价,一般来说,水稻穗粒数越多,粒重就越小,二者常常呈负相关,此项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平衡关系,是一种极有潜力的分子设计育种策略。
  • 《我国首次揭示宇宙最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28
    • 北京时间10月27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发表我国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项目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将关键核天体反应19F(p,γ)20Ne的测量范围推进到世界最低能区,国际首次揭示了宇宙最古老恒星中的钙丰度之谜,进一步揭示了古老恒星的演化命运,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已全面具备了进行深地核天体物理研究的能力。 对此,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首席科学家约翰·马瑟来函表示,“祝贺你们的新测量,我觉得它们相当重要。”《自然》审稿人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实验成功,为未来核天体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途径,这项研究结果会引起核天体物理学界的强烈兴趣。 中核集团原子能院研究员柳卫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建军和美国圣母大学教授麦克·韦瑟为论文通讯作者。该文章也是《自然》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我国核物理装置实验成果文章。 宇宙中已知最古老的恒星中的钙丰度起源问题,对于很多科学家来说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这些恒星也被称为第一代星或原初恒星。此前有理论认为,恒星中的钙可能来源于19F(p,γ)20Ne 突破反应,然而该反应在天体物理感兴趣的伽莫夫能区尚无实验数据,继而导致恒星演化模型难以解释天文观测数据。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为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宇宙射线通量可降到地面的千万分之一至亿分之一,有利于开展稀有反应事件的精确测量和研究。特别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为研究19F(p,γ)20Ne反应提供了本底极低的绝佳测量环境,能避免宇宙射线本底的干扰,对该反应进行直接精确测量。 我国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项目就位于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于2020年底建成出束。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谈及“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时,提到了“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2021年12月底,这台加速器上产生的首批实验成果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核天体物理实验研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开展深地核天体物理研究的国家。 据原子能专家介绍,我国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项目团队成功研制出目前耐辐照能力最强的19F注入靶,并利用锦屏加速器提供的强流质子束,触碰到了第一代星感兴趣的伽莫夫能区,并发现了一个新的共振。此新共振的发现使得19F(p,γ)20Ne的反应率比之前国际权威数据库中的推荐值大了5到7倍,并将反应率不确定度从几个数量级缩小至50%左右,极大地降低了该反应率在天体网络计算中所引入的误差。 与此同时,该团队与天体物理学家合作研究了该反应率在第一代星中的影响,计算表明19F(p,γ)20Ne反应突破出去的概率比之前预想的要大7倍左右,导致生成例如钙类重物质的概率,比之前预计的要大很多,从而解释了最古老恒星中观测到的钙丰度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发射升空的JWST的关键科学目标之一,即是对宇宙中最古老的第一代星和星系的探测,目前已经观测到一批古老的恒星群。因此,本工作为研究JWST未来的观测结果提供了可靠的核物理输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