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揭示宇宙最古老恒星钙丰度之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10-28
  • 北京时间10月27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发表我国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项目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将关键核天体反应19F(p,γ)20Ne的测量范围推进到世界最低能区,国际首次揭示了宇宙最古老恒星中的钙丰度之谜,进一步揭示了古老恒星的演化命运,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已全面具备了进行深地核天体物理研究的能力。

    对此,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首席科学家约翰·马瑟来函表示,“祝贺你们的新测量,我觉得它们相当重要。”《自然》审稿人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实验成功,为未来核天体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途径,这项研究结果会引起核天体物理学界的强烈兴趣。

    中核集团原子能院研究员柳卫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建军和美国圣母大学教授麦克·韦瑟为论文通讯作者。该文章也是《自然》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我国核物理装置实验成果文章。

    宇宙中已知最古老的恒星中的钙丰度起源问题,对于很多科学家来说至今仍是未解之谜。这些恒星也被称为第一代星或原初恒星。此前有理论认为,恒星中的钙可能来源于19F(p,γ)20Ne 突破反应,然而该反应在天体物理感兴趣的伽莫夫能区尚无实验数据,继而导致恒星演化模型难以解释天文观测数据。

    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为世界最深地下实验室,宇宙射线通量可降到地面的千万分之一至亿分之一,有利于开展稀有反应事件的精确测量和研究。特别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为研究19F(p,γ)20Ne反应提供了本底极低的绝佳测量环境,能避免宇宙射线本底的干扰,对该反应进行直接精确测量。

    我国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项目就位于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于2020年底建成出束。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谈及“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时,提到了“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2021年12月底,这台加速器上产生的首批实验成果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核天体物理实验研究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开展深地核天体物理研究的国家。

    据原子能专家介绍,我国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项目团队成功研制出目前耐辐照能力最强的19F注入靶,并利用锦屏加速器提供的强流质子束,触碰到了第一代星感兴趣的伽莫夫能区,并发现了一个新的共振。此新共振的发现使得19F(p,γ)20Ne的反应率比之前国际权威数据库中的推荐值大了5到7倍,并将反应率不确定度从几个数量级缩小至50%左右,极大地降低了该反应率在天体网络计算中所引入的误差。

    与此同时,该团队与天体物理学家合作研究了该反应率在第一代星中的影响,计算表明19F(p,γ)20Ne反应突破出去的概率比之前预想的要大7倍左右,导致生成例如钙类重物质的概率,比之前预计的要大很多,从而解释了最古老恒星中观测到的钙丰度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发射升空的JWST的关键科学目标之一,即是对宇宙中最古老的第一代星和星系的探测,目前已经观测到一批古老的恒星群。因此,本工作为研究JWST未来的观测结果提供了可靠的核物理输入量。

  • 原文来源:https://power.in-en.com/html/power-2416230.shtml
相关报告
  • 《虚拟的“宇宙机器”揭示了星系的演化》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8-12
    • 银河系等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他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长和变化?几十年来,星系形成背后的科学仍然是一个难题,但由于超级计算机模拟,亚利桑那大学领导的科学家团队距离寻找答案又近了一步。 观测太空中的真实星系只能及时提供快照,因此想要研究星系如何在数十亿年内演变的研究人员必须恢复计算机模拟。传统上,天文学家已经使用这种方法逐一发明和测试新的星系形成理论。 UA Steward Observatory的助理教授Peter Behroozi和他的团队通过在超级计算机上产生数百万个不同的宇宙克服了这一障碍,每个宇宙都遵循不同的物理理论来确定星系应该如何形成。 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对有关暗物质在星系形成中的作用,星系如何随时间演变以及如何生成恒星的方法提出了挑战。 “在计算机上,我们可以创建许多不同的宇宙,并将它们与实际宇宙进行比较,这可以让我们推断出哪些规则可以导致我们看到的那些,”该研究的主要作者Behroozi说。 这项研究是第一个创造自我一致的宇宙,它们是真实宇宙的精确复制品:计算机模拟,每个宇宙代表实际宇宙中相当大的一块,包含1200万个星系,并且跨越大爆炸后4亿年的时间到今天。 每个“前Machina”宇宙都经过一系列测试,以评估与真实宇宙相比,生成的宇宙中星系的相似程度。与我们自己最相似的宇宙都具有相似的潜在物理规则,展示了研究星系形成的强大新方法。 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宇宙机器”的结果帮助解决了为什么即使星系保留了大量氢气(即制造恒星的原材料)而不再形成新恒星的长期悖论。 关于星系如何形成恒星的常见观点涉及冷气体在重力作用下坍缩形成致密口袋而产生恒星的复杂相互作用,而其他过程则抵消恒星形成。 例如,据认为大多数星系在其中心都有超大质量黑洞。落入这些黑洞的物质散发出巨大的能量,充当宇宙喷射器,防止气体冷却到足以坍塌成恒星托儿所。同样,在超新星爆炸中结束生命的恒星也有助于这一过程。暗物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它提供了作用于星系中可见物质的大部分重力,从星系周围吸入冷气体并在此过程中加热。 “当我们在宇宙的早期和早期回归时,我们会期望暗物质更密集,因此天然气变得更热和更热。这对于恒星形成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认为早期的许多星系很久以前宇宙应该停止形成恒星,“Behroozi说。 “但我们发现相反的情况:给定尺寸的星系更有可能以更高的速度形成恒星,与预期相反。” Behroozi解释说,为了匹配实际星系的观测,他的团队不得不创建虚拟宇宙,其中相反的情况就是这样 - 宇宙中的星系长时间不停地生成恒星。 另一方面,如果研究人员根据当前的星系形成理论创造了宇宙 - 宇宙中星系早期不再形成恒星 - 那些星系看起来比我们在天空中看到的星系要红得多。 星系出现红色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在本质上是显而易见的,与星系的年龄有关 - 如果它在宇宙历史的早期形成,它将更快地移动,将光线转移到红色光谱中。天文学家称此效应为红移。另一个原因是内在的: - 如果一个星系停止形成恒星,它将包含更少的蓝色恒星,它们通常会更快地消失,并留下较旧的较红的恒星。 “但我们没有看到,”Behroozi说。 “如果星系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表现并且早先停止形成恒星,那么我们的实际宇宙就会被染成错误。换句话说,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星系在早期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效地形成恒星。这告诉我们是因为超大质量黑洞和爆炸恒星产生的能量在抑制恒星形成方面的效率低于我们的理论预测。“ 根据Behroozi的说法,创造前所未有的复杂模拟宇宙需要一种全新的方法,不受计算能力和记忆的限制,并提供足够的分辨率来跨越从“小”的单个物体(如超新星)到相当大的尺度。可观察宇宙的一大块。 “模拟单个星系需要10到48次计算操作,”他解释道。 “地球上的所有计算机在一百年内都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为了模拟单个星系,更不用说1200万个,我们不得不采取不同的方式。” 除了利用NASA Ames研究中心和德国Garching的Leibniz-Rechenzentrum的计算资源外,该团队还在UA高性能计算集群中使用了“Ocelote”超级计算机。两千名处理器在三周内同时处理数据。在研究项目的过程中,Behroozi和他的同事创造了800多万个宇宙。 “我们对过去20年的天文观测进行了比较,并将它们与我们生成的数百万个模拟宇宙进行了比较,”Behroozi解释道。 “我们拼凑了数千条信息,看看哪些匹配。我们创造的宇宙是否正确?如果没有,我们会回去修改,然后再检查一下。” 为了进一步了解星系是如何形成的,Behroozi和他的同事计划扩展宇宙机器,包括单个星系的形态以及它们的形状随时间的演变。 论文“Universysachine:星系生长与暗物质光晕组合之间的相关性从z = 0-10”,由斯坦福大学的Risa Wechsler,阿贡国家实验室的Andrew Hearin和哈佛大学的Charlie Conroy共同撰写。资金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国家科学基金会和慕尼黑天体和粒子物理研究所提供。 ——文章发布于2019年8月9日
  • 《ESO的观测揭示了宇宙黎明时黑洞的早餐》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12-25
    • 天文学家使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超大望远镜观测到宇宙中一些最早星系周围的冷气层。这些气体晕是这些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完美食物,它们现在被认为是超过125亿年前的样子。这种食物储存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宇宙怪物在宇宙历史上被称为宇宙黎明的时期长得如此之快。 “我们现在能够证明,第一次原始星系有足够的食物在他们的环境中维持超大质量黑洞的增长和激烈的恒星形成,”埃保罗·法里说,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德国,领导这项研究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这为天文学家正在构建的宇宙结构是如何在120多亿年前形成的这个谜题增加了一个基础的部分。” 天文学家一直想知道,超大质量黑洞是如何在宇宙历史的早期发展到如此之大的。法里纳说:“这些早期怪物的存在是一个大谜团,它们的质量是我们太阳质量的数十亿倍。这意味着第一个黑洞,可能是由第一批恒星的坍缩形成的,一定成长得很快。但是,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还没有发现足够多的“黑洞食物”——气体和尘埃——来解释这种快速增长。 更复杂的是,先前对ALMA的观测,即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揭示了这些早期星系中大量的尘埃和气体,它们加速了恒星的形成。这些阿尔玛的观测结果表明,黑洞的食物可能所剩无几。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法里纳和他的同事们使用位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ESO超大望远镜上的MUSE仪器来研究类星体——由位于大质量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提供能量的极其明亮的物体。这项研究调查了31个被认为是超过125亿年前的类星体,当时宇宙还处于婴儿期,只有大约8.7亿年的历史。这是类星体在宇宙早期历史中最大的样本之一。 天文学家们发现,12个类星体被巨大的气层所包围:从中心的黑洞向外延伸10万光年的冷而稠密的氢气晕,其质量是太阳的数十亿倍。来自德国、美国、意大利和智利的研究小组还发现,这些气体晕与星系紧密相连,为维持超大质量黑洞的生长和恒星的形成提供了完美的食物来源。 这项研究之所以成为可能,要归功于多单元光谱探测仪MUSE对ESO的VLT具有极高的灵敏度。法里纳表示,这是类星体研究中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他补充道:“在每一个目标几小时内,我们就能够深入到年轻宇宙中存在的最庞大、最贪婪的黑洞的周围。”虽然类星体很明亮,但它们周围的气层却很难观察到。但是缪斯望远镜能够探测到光环中微弱的氢气辉光,这使得天文学家们最终能够发现在早期宇宙中为超大质量黑洞提供能量的食物储藏。 在未来,ESO的超大望远镜将帮助科学家揭示更多关于大爆炸后最初几十亿年的星系和超大质量黑洞的细节。“有了ELT的力量,我们将能够更深入地探索早期宇宙,找到更多这样的气体星云,”法里纳总结道。 ——文章发布于2019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