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次自主研发 全套E波段毫米波通信芯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17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程知群教授团队研发的毫米波通讯系统完成测试。该系统由毫米波天线、毫米波收发信机和高速基带处理电路板组成,实现了“超大数据高速率传输”,它提供了5G通信的一种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系统中使用的毫米波芯片、基带电路板,是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程知群教授领衔的杭电新型半导体器件与电路学科交叉团队自主研发,是中国首次自主研发出的全套E波段毫米波通信芯片。

      “第四代通信技术传输速率为100Mbps,这意味着,数据传输中会有100毫秒的延时。第五代通信技术能够将数据传输时延缩短至1毫秒,传输速率为1Gbps—10Gbps。”程知群介绍说,目前国际上5G通信采用的频段为Sub—6GHz和毫米波结合,分别兼顾远距离传输和区域高速回传,实现完整的数据传输通信链。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研发力量,针对频段71GHz—86GHz毫米波通信的大气窗口,自主研发的全套E波段毫米波芯片,能完全满足5G通信对传输速率的需求。

      目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E波段毫米波芯片已经实现商业化,已正式成为华为5G通信供应商之一。该芯片在外场实验中,曾成功实现全世界首个高阶毫米波外场验证,速率达到70Gbps。

      “目前国际上有中、美、欧盟的3家公司有E波段毫米波芯片出售。这项成果的应用表明在5G通信E波段毫米波芯片领域,中国有了自主研发的可替代方案。”程知群表示。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7/15/content_448666.htm?div=-1
相关报告
  • 《苹果将推首款WiFi芯片与5G基带芯片,不支持毫米波》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isticzz2022
    • 发布时间:2024-09-24
    •       近日,据媒体报道,苹果将推出其首款自研5G基带,但这款基带芯片却存在一个先天缺陷,即不支持毫米波。这也意味着苹果在没有实现支持毫米波之前,还是会继续采购高通的5G芯片。 苹果的布局:       当前,全球5G网络频段主要分为Sub-6GHz和毫米波(mmWave)这两块,其中毫米波传输速度更快,但传输距离较短,适用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而Sub-6GHz虽然传输速度相对较慢,但信号传播距离更远,更适合郊区和农村地区。有人认为,iPhone SE4主要出于成本考虑,因此不支持5G毫米波属于正常的商业选择,而iPhone 17 Air则是为了实现轻薄设计,不支持毫米波是苹果为了设计而做出的妥协。       有趣的是,此前苹果与高通达成和解后,与高通的5G基带芯片供应协议已经延长至2027年3月,这为苹果自研的5G基带芯片研发与部署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如果2025年苹果能够顺利布局自研基带芯片,那么研发出支持毫米波的产品也不会太远。除了基带芯片外,近期外媒也多次报道苹果在自研Wi-Fi芯片和蓝牙芯片,以增强对芯片的掌控能力,从而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其中自研的Wi-Fi芯片也有望在明年开始商用,供应链消息显示,有部分新推出的iPad将会搭载苹果的自研Wi-Fi芯片。不过也有消息显示,这款芯片可能要等到2026年的iPhone 18系列发布时才会首次亮相。       关于自研Wi-Fi芯片这一说法,早在2021年市场便有消息传出。但这款芯片的研发也并不顺利,在2023年初,便有报道指出苹果暂停了Wi-Fi芯片的研发工作,不过随后苹果又重启了该芯片的研发。       从Wi-Fi芯片研发的启动可以很明显看出,苹果也在寻求减少对其Wi-Fi芯片供应商博通的依赖,并致力于自行设计更多的硬件组件,而非依赖外部供应商。苹果不断推进自研芯片的道路,除了是希望能够掌控关键基础,并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提升苹果公司本身的利润率。据华尔街研究机构Wolfe Research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随着苹果开始在iPhone 17系列中导入自研的5G基带芯片,预计将减少35%苹果对高通贡献的营收,到2026年将继续减少35%。      根据瑞银的报告,在高通2022财年442亿美元收入中,约有21%来自苹果。如果这一比例保持不变,那么等到明年,高通来自苹果的收入将减少至60.3亿美元左右,减少了32.5亿美元。到了2017年,更将锐减至39.2亿美元。而这些减少支付给高通的费用,也将转化为苹果本身的利润。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来看,随着苹果开始自研5G基带芯片、Wi-Fi芯片及蓝牙芯片,预计未来将这些自研芯片与自身的A系列芯片进行集成,那么长时间影响苹果iPhone的信号、发热、功耗等问题将迎刃而解。既能提升对供应链的掌控力,又能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还能降本增效,以此来看,最终将SoC外围的芯片全部集成进A系列芯片中,应该是苹果明牌的“阳谋”。 来源:电子发烧友网 ? 作者:黄山明
  • 《英飞凌毫米波雷达芯片,实现可穿戴血压传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8-03
    •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英飞凌(Infineon)近日宣布与Blumio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将基于英飞凌Xensiv毫米波雷达芯片组,联合开发可穿戴式血压传感器。这种新型传感器有望实现无需佩戴袖带的血压连续精确测量,造福可穿戴心血管监测市场。 该项目将整合英飞凌的雷达传感器专业技术和Blumio公司的软件技术。结合双方技术优势的套件有望更方便地集成进入血压监测设备,加快产品上市时间。 “血压是衡量个体健康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Blumio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atherine Liao表示,“人体的任何状况都会引起血压的波动,无论是来自人体内部的影响还是对外部刺激的响应。” 与Blumio的合作,展示了英飞凌通过其硅谷创新中心(Silicon Valley Innovation Center, SVIC)支持创新型初创企业所做的努力,该中心一直致力于开发尖端技术,使我们的生活更轻松、更安全、更环保。通过SVIC,英飞凌正推动区域初创企业的发展,将新技术不断推向市场。 用雷达技术测量血压 了解人体血压的变化情况,掌握准确监测血压的能力,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佩戴Fitbit等智能手环或Apple Watch智能手表的用户,以记录他们的心跳和睡眠。但是,这些可穿戴智能设备仍然无法跟踪人体血压。当前,准确监测血压的唯一方法,还是需要利用传统充气和放气的袖带式血压测量设备。 Catherine Liao说:“如果我们想要监测人体一天的血压波动,那我们必须整天佩戴袖带式血压设备,大约每半小时测量一次血压。” Catherine Liao接着说,“在可穿戴设备上我们可以看到的ECG传感器和光学传感器,它们都无法直接告诉用户它们的测量结果,以及心血管系统内部发生了什么。ECG测量的是心跳的电信号,而光学传感器测量的是流经的血液量。” 英飞凌和Blumio的合作将带来一款采用雷达传感器技术,无需袖带测量血压的解决方案,可以实现全天24小时的人体血压监控。 与被动红外(PIR)技术相比,这种雷达技术在运动检测应用方面具有许多优势,包括更高的精度和更精确的测量,为各个领域的新解决方案开辟了可能。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使用雷达来测量非常、非常近物体的微小运动。我相信大家都曾经试过用手指按住手腕或脖子来感受并测量我们的心率。这种脉搏的力度是由穿过我们血管的血流压力所引起的,从血管向外一直传播到皮肤表面。”Catherine Liao说。 过去二十年来,体积钳法(Volume Clamping)和动脉张力法(Applanation Tonometry)已经实现无需袖带测量血压。不过,在医院之外,这些技术的接受度有限。 目前市场上有几家初创公司正在尝试通过结合ECG和光体积描记法(PPG)传感器来估算血压,以替代传统的袖带式血压监测,但是,要想获得足够“干净”的准确信号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基于光学的解决方案还会受到外部光线变化或纹身等肤色的干扰问题。 雷达不同于其它技术,它不会受到肤色或环境光变化的影响。通过使用高灵敏度的低功耗毫米波雷达芯片组,测量人体目标区域反射的电磁波,可以捕捉并记录与呼吸或血液循环相对应的人体微动信号。 人体的每一次心跳,脉搏都会沿着动脉传播,并在皮肤表面产生非常微小的运动。利用雷达可以捕捉这些运动并将其转换成波形。然后利用算法对获得的脉冲波形进行分析,可以提取血压和其它心血管指标。 英飞凌和Blumio的合作 英飞凌和Blumio开发的传感器旨在克服目前市场在售产品技术的局限性,无需直接持续的接触人体。 主要的挑战在于信号的捕捉和检测,即确保传感器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以捕捉动脉的脉冲,并确保雷达传感器足够灵敏,能够准确捕捉这些细微的运动。第二个挑战还在于能否辨别并过滤与脉搏无关的运动伪影。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雷达的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了,它能够无需压力接触提供高速信号采集,实现全天多次测量。 Catherine Liao说:“现在,第二个挑战必须切实解决。我们如何判断正在测量的是实际信号?在这方面,我们花费了大部分时间。对于任何科学研究,我们必须用已知的参考来验证我们捕捉的信号。” Catherine Liao说:“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捕捉尽可能多的数据,并与袖带式血压计信号进行比较,从而不断完善算法。” 英飞凌和Blumio的合作 英飞凌和Blumio开发的传感器旨在克服目前市场在售产品技术的局限性,无需直接持续的接触人体。 主要的挑战在于信号的捕捉和检测,即确保传感器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以捕捉动脉的脉冲,并确保雷达传感器足够灵敏,能够准确捕捉这些细微的运动。第二个挑战还在于能否辨别并过滤与脉搏无关的运动伪影。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雷达的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了,它能够无需压力接触提供高速信号采集,实现全天多次测量。 Catherine Liao说:“现在,第二个挑战必须切实解决。我们如何判断正在测量的是实际信号?在这方面,我们花费了大部分时间。对于任何科学研究,我们必须用已知的参考来验证我们捕捉的信号。” Catherine Liao说:“我们做了大量工作捕捉尽可能多的数据,并与袖带式血压计信号进行比较,从而不断完善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