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计解决锂电池硅基阳极粉化难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07
  • 科技日报华盛顿4月28日电(记者刘海英)硅是目前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但其应用范围远不止于此。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纳米结构,能够赋予硅非凡的强度,使其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阳极材料,成为石墨的升级版。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的成果是锂离子电池硅基阳极开发的一个飞跃,为其他类型电池材料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长期以来,石墨一直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这种碳导电且稳定,非常适合在充电时将锂离子填充到电池的阳极中。但随着对更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不断增加,石墨基电极也需要升级,而硅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升级版材料。与石墨相比,硅可以吸收更多的锂,但问题是,硅在遇到锂时会大幅膨胀,可能会导致锂电池阳极破裂粉化。

      为了克服硅基阳极粉化这一难题,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颖的纳米结构。他们将细小的硅颗粒聚集到直径约8微米的微球中,形成一种相当于红细胞大小的分层多孔硅结构。这种结构就像海绵一样,内部有空间来吸收膨胀压力。研究表明,这种分层多孔结构具有出色的电化学性能、机械强度和结构完整性,可用于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阳极,其可容纳的电荷也是典型石墨基阳极的两倍。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设计的纳米结构不仅可以满足硅基阳极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适用于包括压延在内的标准工业加工程序,可以为其他类型电池材料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下一步,他们将努力开发更具扩展性和经济性的硅微球制造方法,以便进行商业化应用,最终帮助提高电动汽车、电子设备和其他设备中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克服硅融入锂电池难题 可打造轻便、高容量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02
    • 在突破电池瓶颈中科学家不断探索着各种替代材料,而硅是受到诸多科学家认可、被认为很有前途的一种材料。来自克莱姆森大学的科研团队近日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案,克服了将这种材料融入锂离子电池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展示出了一种轻巧的多用途设备,可以为卫星和宇航服供电。   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硅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潜力,使用这种材料作为阳极组件可以将这些设备的存储容量提高 10 倍。但想要商用化,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硅并不具备像石墨一样的耐用性。在电池充放电时,往往会膨胀、收缩和分解成小块。这将导致阳极的恶化和电池的失效。过去几年间,科学家提出了多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包括硅转变成海绵状的纳米纤维或微小的纳米球,然后再将它们集成到设备中。 来自来自克莱姆森大学的科研团队希望借助名为“Buckypaper”的碳纳米管薄片来加强硅的可靠性,这种碳纳米管薄片被用于开发下一代飞机的隔热罩。这些薄片与微小的、纳米级的硅颗粒配对,团队称这种排列方式很像一副牌,硅颗粒夹在每层牌之间。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Shailendra Chiluwal 表示:“独立的碳纳米管片使硅纳米粒子之间保持电连接、这些纳米管形成了一个准三维结构,即使在500次循环之后,也能将硅纳米粒子保持在一起,并减轻了纳米粒子破裂所产生的电阻”。 该团队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即使电池的充放电导致硅颗粒破裂,它们仍然被锁在夹层内,能够发挥其功能。这意味着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让电池具备更高的容量,这意味着能量可以存储在更轻的电池中,从而降低设备的整体重量。 科学家称,作为一个额外的奖励,纳米管的使用创造了一种缓冲机制,使电池能够以当前迭代速度的四倍进行充电。这种轻质、支持快充的高容量电池可以实现多种用途,包括电动汽车、太空探索等等。 研究作者 Ramakrishna Podila 表示:“大多数卫星主要从太阳获得电力。但卫星必须能够为它们在地球阴影下的时候储存能量。我们必须使电池尽可能轻,因为卫星重量越大,其任务成本越高。”  
  • 《锂电池改变世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11
    •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为表彰锂电池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取,授予了约翰•B•古迪纳夫、M•斯坦利•威廷汉和吉野彰。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这是我们初中化学课脑袋发大也要背诵的元素周期表。氢是最活跃的气体,锂是最活跃的金属,甚至与非常稳定的氮都能发生化学反应。用锂来制造电池,如果没有这些伟大的发明家,你的手机就如同一个打开保险盖的手榴弹。 上世界70年代,人们将金属锂作为电极,研发出了锂电池。但由于锂的活跃性,电池起火爆炸问题难以解决。 古迪纳夫可以算是一个杂家出身。在大学学习过古典文学、哲学、数学,仅仅修过两年化学课。二战中参加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从事气象数据收集。战后回到大学学习物理,博士毕业后又去研究固体磁性。1976年他54岁,进入牛津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室当主任,才算开始将研究领域转入电池。到上世纪80年代,古迪纳夫发明了相对更加稳定的“钴酸锂”材料,大幅度降低了锂电池易燃易爆的几率,算是把手榴弹的保险盖又盖上了,使其能够成为一种实用的产品能够进入我们的生活。 显然,在古迪纳夫眼中,钴酸锂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1997年,75岁的他又拿出了“磷酸铁锂”材料的发明,进一步提升了锂电池的安全性。至此,他被誉为“锂电池之父”。在90岁的时候,他再次发布了更安全、更廉价、更实用的“全固态电池”技术,避开了锂电池内电解液可能带来的不安全性,算是可以彻底不用担心手机变成手榴弹了。而今年获得诺贝尔奖,他已97岁。 怀廷汉姆研究用层状材料制造电极,将锂离子存储在钛硫化物的片层内。锂离子可以从一个电极穿梭到另一个电极,从而形成可充电电池。吉野彰研究将碳基材料为阳极用于锂电池,再用钴酸锂为阴极,去除电池中的易燃易爆的金属锂,提高了安全性,使锂电池更加实用。正是他们锲而不舍的研究,将锂电池成为改变我们生活最主要的发明之一。 今天,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已经极深地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0多年前,我曾经是一个职业新闻摄影记者,一个头疼的问题是如何保持闪光点有充足电力完成采访。当时我们使用镍氢储能电池,一组四个充电电池只能保证不到一个胶卷36张的闪光照明,而且价格很贵、寿命很短。电池还有记忆,充电前要先放电,一组电池连放带充要十几个小时,麻烦无比。若闪光灯不亮了,你就拍不到需要的照片,回来就无法向总编交差。那时每次出门都要带上一大堆蓄电池,还要带上干电池备用。而今天,如果使用锂电池基本不用担心这种问题。同时,技术的急速进步已将新闻摄影记者这个职业基本淘汰,任何一个记者甚至普通人都可以拿一部智能手机抢拍和发布最及时的新闻图像。 今天,我们的手机锂电池储电量都已超过4000mAh,让手机不仅是一个电话,而且成为几乎无所不能的智能信息终端。在高强度使用的情况下也可支持近十个小时,而且随时可以快速充电,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以至于我们拿一部手机就可以行走天下。 1990年,我们在美国见到的第一个手提电脑,要卖2000多美元,CPU是386SX,速度只有16M,电池仅能为维持运行40分钟,而且不到1年就要更换新电池,换一块电池要几百美元。而今天,很多笔记本和平板电脑只卖几百美元,持续使用8小时,重量只有几百克。这除了电子技术的进步,也有电池技术进步的支撑。 电池技术进步让我们从互联网时代走向了移动互联时代,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交通和能源系统。日本曾经组织专家评估电池储能技术前景,多数专家不看好锂电池,认为其安全性、储能质量密度、成本都没有前景,所以日本车企押注氢燃料电池并重金投入。但是,没有想到埃隆•马斯克用日本自己生产的钴酸锂电池制造的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居然可以行使600公里,基本替代了传统汽车,让氢燃料电池技术面临“既生瑜何生亮”的窘境。只能用免费提供技术和分享专利来忽悠中国,希望以此分担前期投入的成本。 埃隆•马斯克说:“不要相信业内专家告诉你技术已经登峰造极,任何技术都可能存在创新突破的巨大空间。”这一次三位老先生获得诺奖,恰恰证明了马斯克的判断。锂电池技术进步仍有巨大的空间,将颠覆的是整个世界。 中国国家电网在推进“泛在能源互联网”,一个重要的技术进步,就在于电力储能技术的突破。截至2019年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44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81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74%。纯电动汽车的性价比已经接近甚至越过临界点,预计2020年新能源车500万辆保有量的目标有望实现。根据规划,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车将达到2000万辆,其中80%是纯电动汽车。目前市场销售的主力车型行驶里程已达到400-500公里,蓄电池容量60-80千瓦时。如果在每辆车每天在用电高峰时段向电网返送10千瓦时电力,就是1.6亿千瓦的调峰容量,相当于现有抽水蓄能电站的5倍,将彻底颠覆既有电力系统的格局。 电网有足够的调峰容量,就可以接纳更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光伏和风电,就会有更多的家庭和企业通过分布式能源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进行储存或销售。电动汽车充电电池在从汽车退役后,仍可以长时间继续应用于分布式储能,使未来电力系统和今天的互联网一样无处不在并实现移动互动。能源、信息、交通、建筑、工业和农业,将因为电池而融为一体,实现泛在互联,而锂电池在其中担负了至关重要的任务。 中国要特别感谢约翰•B•古迪纳夫、M•斯坦利•威廷汉和吉野彰这三位伟大的发明家,因为中国是这些技术的最大受益者。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是智能手机和笔记本及平板电脑持有量最多的国家,他们的技术改变了我们沟通、交流、学习的方式。而且,中国还是电动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大量的电动汽车不仅颠覆了我们的交通方式,减少了对石油的依赖,也改善了我们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中国还是相关产品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为我们创造了大量就业、税收和财富。 2018年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生产商中,中国企业占据7席。其中,宁德时代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达到23.4GWh,第二名松下为20.7GWh,第三名比亚迪11.4GWh,第四名LG化学只有7.4GWh,第7名三星SDI仅有3GWh。2019年1-8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超过GW的有三家。其中宁德时代遥遥领先,达到13.64GWh,实现装车26.26万辆,占据市场份额的45.5%。 到2020年,中国的锂电池生产能力可以满足116.21万辆电动汽车的产量,其中58.02万辆乘用车,58.19万辆商用车。到2025年,将可满足生产262.47万辆电动汽车,其中150.67万辆乘用车,112.07万辆商用车。到那时,城市里的公交车和市政用车将可全部电动化,而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将可能率先实现交通零排放目标,城市空气质量将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为此,我们应该再一次感谢这些获得诺贝尔奖伟大的发明家,感谢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感谢他们用科学改变世界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