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克服硅融入锂电池难题 可打造轻便、高容量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02
  • 在突破电池瓶颈中科学家不断探索着各种替代材料,而硅是受到诸多科学家认可、被认为很有前途的一种材料。来自克莱姆森大学的科研团队近日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案,克服了将这种材料融入锂离子电池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展示出了一种轻巧的多用途设备,可以为卫星和宇航服供电。

     


    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硅在锂离子电池中的潜力,使用这种材料作为阳极组件可以将这些设备的存储容量提高 10 倍。但想要商用化,需要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硅并不具备像石墨一样的耐用性。在电池充放电时,往往会膨胀、收缩和分解成小块。这将导致阳极的恶化和电池的失效。过去几年间,科学家提出了多种潜在的解决方案,包括硅转变成海绵状的纳米纤维或微小的纳米球,然后再将它们集成到设备中。
    来自来自克莱姆森大学的科研团队希望借助名为“Buckypaper”的碳纳米管薄片来加强硅的可靠性,这种碳纳米管薄片被用于开发下一代飞机的隔热罩。这些薄片与微小的、纳米级的硅颗粒配对,团队称这种排列方式很像一副牌,硅颗粒夹在每层牌之间。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Shailendra Chiluwal 表示:“独立的碳纳米管片使硅纳米粒子之间保持电连接、这些纳米管形成了一个准三维结构,即使在500次循环之后,也能将硅纳米粒子保持在一起,并减轻了纳米粒子破裂所产生的电阻”。
    该团队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即使电池的充放电导致硅颗粒破裂,它们仍然被锁在夹层内,能够发挥其功能。这意味着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让电池具备更高的容量,这意味着能量可以存储在更轻的电池中,从而降低设备的整体重量。
    科学家称,作为一个额外的奖励,纳米管的使用创造了一种缓冲机制,使电池能够以当前迭代速度的四倍进行充电。这种轻质、支持快充的高容量电池可以实现多种用途,包括电动汽车、太空探索等等。
    研究作者 Ramakrishna Podila 表示:“大多数卫星主要从太阳获得电力。但卫星必须能够为它们在地球阴影下的时候储存能量。我们必须使电池尽可能轻,因为卫星重量越大,其任务成本越高。”

     

相关报告
  • 《澳科学家开发多孔电池层 可使锂硫电池具有高容量和长寿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1
    • 锂硫电池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储能解决方案。科学家们已不断取得令人兴奋的进展,使其更接近商业现实。最新的进展来自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研究人员,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层状组件,作为“拼图”的关键部分,为这些设备提供了高容量和长寿命。 锂硫电池的前景超出了其在每次充电时持有更多能量的潜力,其容量是普通锂离子电池的2至5倍。锂离子电池依赖于钴、锰和镍等金属,而采购这些材料需要付出环境和人道主义成本,随着世界向电动交通的转变,供应预计将变得紧张。 相比之下,硫是丰富而廉价的,但采用硫的电池却因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而出现了稳定性问题。在运行过程中,会形成称为多硫化物的小颗粒,给电池的阳极带来麻烦,并大大缩短设备的寿命。 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有希望的方法,其中包括整合凯夫拉纤维以抑制多硫化物颗粒的移动,并使用一种罕见的硫的化学相来完全防止它们的形成。蒙纳士大学的团队在采取另一种方法方面取得了成功,该方法专注于位于电池两个电极之间的分离层。 科学家们开发了这种重要的中间层的新版本,具有独特的表面化学和均匀的孔隙网络,可以抑制多硫化物的移动。同样重要的是该层对锂离子传输的影响,促进它们的移动,从而极大地提高设备的充电和放电速率。 领导这项研究的Matthew Hill教授说:“锂电池中间层位于电池的中间,使电极分开,它帮助锂从电池的一边更快地到达另一边。新的中间层克服了上一代锂硫电池较慢的充电和放电速度。” 据称,该设计为阳极提供了出色的保护,并具有出色的容量保持能力,科学家们在数千次循环中展示了其性能。 研究第一作者Ehsan Ghasemiestabanati说:“夹层阻止了多硫化物,一种在这种类型的电池内形成的化学物质在电池上移动;多硫化物干扰了阳极并缩短了电池寿命。这意味着电池可以被充放电多达2000次而不会失效。” 科学家们说,这种类型的电池可以使电动汽车每周只需要充电一次,并使可充电电池比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更具有可持续性。 Hill教授说:“这些电池不依赖于矿物,而随着电气化革命的进行,这些矿物将缺乏供应,因此这是朝着更便宜、更清洁、性能更高的电池迈出的又一步,这些电池可以在澳大利亚制造。” 这项研究发表在《材料化学杂志A》上。
  • 《我国科学家研发成功石墨烯柔性锂电池 商用指日可待》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6-11
    •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教授联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魏迪教授研究团队采用柔性石墨烯膜作为集流体,氧化石墨烯改性材料作为凝胶电解质多孔支架,制备了高能量密度的全柔性锂离子电池。测试结果表明,该研究制备的全柔性锂离子电池具有优异的能量密度、功率密度、耐高温性、阻燃性和耐弯折性,在经过10 0000次弯折之后,比容量基本没有损失。 华创证券指出,这项研究使柔性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变得指日可待,可以为未来可穿戴电子产品和其他极端条件下的应用提供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