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探索集成电路业界共治新模式》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1-17
  • 集成电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为促进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1月13日,成都高新区在菁蓉汇举行集成电路业界共治理事会筹备会暨第一次理事大会,吸引了6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的参与。

    集成电路业界共治理事会将在集成电路产业规划、政策制定、企业服务、项目促进、产教融合等方面与电子信息产业局相互支撑、职能互补,形成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等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并通过开展主题沙龙分享会、产教融合双选会、专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市场开拓等活动丰富集成电路产业生态、促进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建设。

相关报告
  •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开课”,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2-03
    • 业界技术专家进行案例解读、国内各大高校团队分享案例参赛经历、出题企业和高校专家共同点评……紧扣产业人才需求,1月24日,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线上学习平台启动,第一期案例课程同步上线,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据介绍,作为传统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补充,南京集成电路大学以技能为本,以实训带教为主,生源主要为具备专业知识的在校生(大四本科生、硕士、博士)、企业在职/初级工程师等,这些有志于从事集成电路相关工作的人员,可登陆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官网进行注册报名。 目前,大学紧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探索出了案例课、研讨课、项目实训为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其中,案例课程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研讨课程以优化创新为特征,项目实训则以实践作品为标志,形成任务型学习、分享式学习,终生教育的学习交流平台。 紧扣产业人才需求,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 从2020年10月22日成立至今,90多天,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破土成长,肉眼可见。作为信息技术产业核心的集成电路,是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产业人才是集成电路发展的关键。 面对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紧缺的状况,产教融合是主要解决途径。国家相关部委采取有效举措推进产教融合。2003年成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2014年设立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19年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020年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应势而立,以学员为中心,以“做中学”为特色,是一个衔接企业与高校的开放学习平台。学校以任务型学习、分享式学习为特征,实现终生教育的目标,培养热爱集成电路事业、拥有良好职业操守、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有强烈创新意识的集成电路复合型产业人才。 案例、研讨、实训依次推进,从“入门”“进阶”到“高阶” 有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和育人环境,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紧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实践“C(案例课course)—W(研讨课workshop)—P(项目实训project)”人才培育模式。案例课程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研讨课程以优化创新为特征,项目实训以实践作品为标志,形成任务型学习、分享式学习,终生教育的学习交流平台。 案例课程即Course阶段,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案例课程解读、案例分享和专家点评,将分享式学习贯穿始终,引导学员明晰项目选择、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解读案例中的产业需求点,分享案例中的问题和难点。学员复现项目案例,通过来自企业、高校专家的考核完成案例课程学习。 研讨课程即Workshop阶段,学员有机会与行业大咖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通过行业大咖启发式演讲、学员创新方法报告和专家点评,不断提升学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落地。 项目实训即Project阶段,学员选择企业提出的实训项目,依托共享实验室完成项目作品,提升学员实践能力,培养能进入企业直接上手的产业人才。 案例课程、研讨课程、项目实训依次推进完成培训,这是从入门到进阶再到高阶的过程。各阶段也可以独立完成学习。项目实训成果既可以丰富研讨课程的内涵,也可以成为案例课程分享的来源。 启动线上学习平台,推出第一期案例课程 伴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南京集成电路大学线上学习平台(www.nicu.cn)也正式启动,为学员提供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其中特别在大学首页设立校办信箱,各学院首页设置“技术交流”版块,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便于学员和老师、学员与学员之间互动交流。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的老师有三分之二都是企业师资,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实战经验,均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可以采用机动灵活的时间安排,通过实践考核完成结业。” 学校五个学院、师资与学员服务办公室、就业与创业指导办公室也在学习平台亮相,其中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学院、微电子学院示范基地和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工作已启动,各学院都推出第一期案例课程。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学院推出8个案例课程,微电子学院示范基地推出6个案例课程,集成电路现代产业学院推出6个案例课程,各学院案例课程将依据实际情况,陆续上线。此外,集成电路国际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也在同步筹建中。 在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南京片区双区联动的新时期,创新变成了江北新区的代名词,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给了南京集成电路大学坚实的保障。大学也秉承着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赋能“芯片之城”。
  • 《无锡获批开展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模式改革试点》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4-12
    • 无锡市集成电路产业又迎重大利好——南京海关同意在无锡开展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模式改革试点。 这不仅将为无锡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扶持政策,同时也将为无锡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具有无锡特色的改革之路。 无锡,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源地之一,产业具有先发优势和较好的规模优势,产业链也相对完整。无锡全市上下也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委书记黄钦更是亲自担任“链长”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2020年,无锡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420亿元,同比增长27.5%,占到江苏全省一半以上,产业规模位居江苏城市第一、全国城市前三。 在集成电路国际供应链创新方面,无锡完全有条件先行先试,为其他地方探路,率先打造出一批可推广可借鉴的“无锡经验”和“无锡样本”。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市市长杜小刚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政策和管理创新,进一步畅通集成电路产业国际供应链。 同时他还建议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同意在无锡探索建设集成电路国际供应链创新示范区,加快集成电路相关要素资源集聚,保障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该议案得到了南京海关的高度重视。3月17日,南京海关关长吴海平带队来锡调研,主持召开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企业调研座谈会,围绕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倾听企业家意见建议。 经前期密集调研,近日,南京海关批复,同意在无锡开展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模式改革试点。 业务试点包括 建立产业链评估机制、促进产业链自律管理、优先适用保税维修政策综保区内企业外发加工免于提供担保、允许保税货物自由流转、优化货物二线进出区管理、优化产业链信用管理、配备产业链协调员、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行产业链智慧后续监管模式等10项管理措施; 探索优化高新技术设备查验流程(将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及相关半导体设备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海关真空包装等高新技术货物布控查验协同试点实施方案”2项探索业务,保障供应链进口通关效率),探索产业链保税一体化管理。 无锡高新区综保区SK海力士半导体等4家上下游关联企业成为开展高端制造全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业务改革试点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