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中日新研究人员合作 制成活性高20倍的镍铂合金空心纳米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1-03
  • 据外媒报道,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但是广泛用于催化剂的金属铂不仅非常稀有,还非常昂贵。因此,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U/e)的研究人员与中国、新加坡和日本的研究人员合作,研发出一种活性高20倍的替代品:一种由镍和铂合金制成的空心纳米催化剂。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研究人员Emiel Hensen希望未来利用该新催化剂研发一个大约10兆瓦、冰箱大小的电解槽。

    到2050年,荷兰政府希望利用太阳能或风能等可持续能源,满足荷兰全国的能源需求。因为此类能源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使用,因此是否能够存储此类可再生能源非常重要。由于电池能量密度低,并不适合用于存储大量能量。更好的解决办法是利用化学键,氢就是最好的气体化学键。利用水,电解槽会将(过量)电能转化为可存储的氢。燃料电池则相反,会将存储的氢转化为电能,不过,此两种技术都需要催化剂来推动。

    由于具备高活性,催化剂可帮助进行转化,而且大多由铂构成。不过,铂金属非常昂贵,且相对稀缺,如果想要大规模利用电解槽和燃料电池,就会是一个障碍。TU/e催化学教授Emiel Hensen表示:“因此,中国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铂镍合金,此种合金可以降低催化剂的成本,且增加活性。”有效催化剂的活性高,就可每秒将更多的水分子转化成氢。

    在燃料电池中成功进行了测试

    除了选用其他金属,研究人员还能够对形态做出重大改变。催化剂中的原子必须与水和/或氧分子键合,才能够将其进行转化。因此,键合点越多,活性就会越高。Hensen表示:“必须创造尽可能大的金属表面积,所研发的中空纳米材料才能够既从内部进入,又从外部进入,创造出最大的表面积,让更多材料可以同时发生反应。”此外,Hensen还利用量子化学技术证明了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结构进一步增加了催化剂的活性。

    在Hensen的模型中进行计算之后,发现与目前铂催化剂的活性相比,铂镍合金支持的催化剂的活性高出20倍。研究人员还在燃料电池实验中发现了同一结果,“很多对基础研究的批评都是说此种研究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当被应用于真正的设备时,往往无效。不过,我们已经证明此种新型催化剂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催化剂必须具备稳定性使其能够在氢动力汽车或房屋中工作数年,因而,研究人员在燃料电池中对该催化剂进行了5万次循环测试,发现其活性几乎没有下降。

    此种新型催化剂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既可以用于燃料电池,也可以用于电解槽中的逆反应。例如,燃料电池可以用于氢动力汽车,而有些医院也已经采用氢燃料电池为应急发电机供电。而电解槽可用于海上风电场,甚至可以用于风力涡轮机。运输氢气比运输电力的成本低得多。

    Hensen的梦想更大,他表示:“我希望我们能够在每一个街区安装该电解槽,该冰箱大小的设备在白天,可以从附近屋顶上的太阳能板上将所有能量以氢气的形式存储起来。未来,地下的天然气管道可以输送氢气,家用集中供热锅炉将被燃料电池所取代,而燃料电池可将存储的氢气转化成电能,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太阳能了。”

    不过为了实现这一点,还需要大力发展电解槽。与其他TU/e研究人员以及Brabant地区的工业伙伴一起,Hensen参与了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能源研究所的工作,目标是将现有商用电解槽变成一个冰箱大小的电解槽,容量为10兆瓦。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559121
相关报告
  • 《中国香港研究人员开发出可提高氨生产效率的双金属合金纳米催化剂》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2-13
    • 转自全球技术地图 据香港城市大学网站12月7日消息,中国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双金属合金纳米催化剂,可提高从硝酸盐(NO3-)中电合成氨的效率。氨是一种有前途的无碳能源载体,可以为燃料电池提供氢源,而且比氢更容易液化和运输,可采用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反应合成,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副产物和竞争性析氢反应降低了氨的产率。研究人员在钌(Ru)基催化剂中加入了铁(Fe)来调节活性位点的原子配位环境,优化了Ru的电子结构和表面性质,从而优化了催化剂生产氨的催化活性,采用一锅法合成具有低配位Ru位点的超薄纳米片并组装成花状结构(即RuFe纳米花)。该新型双金属合金电催化剂具有高度稳定的电子结构,抑制了竞争性析氢反应并降低了电催化硝酸盐还原反应的能垒,表现出优异的电荷转移效率(92.9%),氨的产率几乎为单一Ru纳米片的6.9倍。该催化剂在下一代电化学能源系统中具有巨大潜力,进一步促进可持续的氮循环,推动实现无碳能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 《《自然·化学》:自组装纳米球成为高效催化剂》

    • 来源专题:海西院结构化学领域监测服务
    • 编译者:fjirsmyc
    • 发布时间:2016-01-19
    • 近年来,超分子化学的快速发展使得模仿自然界大分子的功能成为可能。其中,模仿生物酶分子的机理来提高催化剂性能成为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之一。 最近,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范特霍夫分子科学研究所(Van 't Hoff Institute for Molecular Sciences, HIMS)Joost N. H. Reek领导的研究小组就利用了这种思路开发出了提高催化性能的新方法。他们研发出一种官能化的自组装纳米球,使其以“纳米富集器”的作用实现高效的催化转化过程。相关研究成果1月11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化学》期刊上(Nat. Chem., 2016, DOI: 10.1038/nchem.2425),论文的第一作者为HIMS的博士后王其强(现为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 “纳米富集器”的结构,图来源:《Nature Chemistry》期刊 新的催化纳米球概念的灵感来自于天然酶的工作原理。这些酶在预定的“口袋”位置结构目标分子,在空间上接近它们的活性位点,从而有助于高效化学转换。该团队合成的“纳米容器”模仿了生物酶的性质,并且通过使催化剂达到非常高的局部浓度,进一步增强了催化性能。 自组装 新的纳米容器通过自组装而形成:它混合了12个钯金属原子和24个所谓“ditopic”的氮配体以形成纳米尺寸的球体。这种配体被能与胍结合的基团修饰,以使所得到的纳米容器能够在其内部结合磺酸盐和羧酸盐。由于所谓的协同结合(采用多个结合位点),“入住”的磺酸盐因此比羧酸盐更强烈地结合其中。这些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机理在纳米球中牢固地固定住基于磺酸化金的催化剂,而其余的结合位点可用于预组织需要转换的羧酸酯部分(底物)。 工作原理示意图,图来源:《Nature Chemistry》期刊 增强的反应速率 这个“纳米富集器”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金催化的环化反应。局部高浓度的金属催化剂与预组织的底物相结合,反应速率比通常情况下将它们简单溶解于溶剂中显著增加。反应速率通常随催化剂和底物浓度增加而增加,不过会受限于溶解性问题或不理想的催化剂/反应物比例。自组装的“纳米富集器”利用局部浓度的优势解决了这个问题。 广泛适用的策略 由于许多现有的金属催化剂都利用了磺酸基团(以使它们更易溶于水),该研究提出的“纳米富集器”系统可能提供了一个广泛适用的一般性策略,以适用于许多不同的反应。此外,研究人员确定,其中包封的含磺酸盐的金催化剂不会(或仅缓慢地)转换中性(酸)的底物。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具有底物选择性的催化体系和利用碱来作为触发控制催化反应的“开/关”。 相关阅读: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 (摘自 X-MOL化学平台 http://www.x-mol.com/news/17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