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机制助能力提升 督查有力促问题整改 大气防治强化督查取得阶段性成效》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发布时间:2017-08-04
  • 3个月前,从全国抽调的首批224名环境执法人员整装出发,开始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第一轮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

      3个月后,这次被称为“环境保护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统计,前六轮次强化督查共检查32003家企业(单位),发现20481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64%。

      一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被查处,一些环境违法问题集中的地区被点名,一些整改不力的政府被约谈。压力的传导下沉和执法力度加大的背后,是企业体会到了治污压力,政府明确了治污责任,带给公众的,则是空气质量的改善和对强化督查的更多期待。

      优化督查机制 精兵强将实施精准打击

      可以肯定,从今年4月开始,“2+26”作为关键词,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元素贯穿于之后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始末。

      既有督政,也有督企。强化督查的目标是依法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把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部署的大气污染防治各项任务抓实、抓细、抓好,加快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改善。

      28个城市,涉及京津冀地区及传输通道。此次强化督查在督查各级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以外,重点对固定污染源环保设施运行及达标排放,“高架源”自动监测设施安装、联网及运行,“散乱污”企业排查、取缔,错峰生产企业停产、限产措施执行和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企业治理设施安装运行等情况进行督查。

      “坚持问题导向,哪里有问题就到哪里监督检查,并且扭住问题不放,直到问题得到解决。”督查工作部署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代表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对强化督查提出要求。

      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这场耗时一年的“蓝天保卫战”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为此,环境保护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一共抽调5600名精兵强将组成督查组,各督查组组长均由经验丰富的一线环境执法人员担任。

      每8人一组负责一个地市,每两周进行一次轮换。5600名执法人员将分批次入驻,保证被督查城市一年内接受25轮次强化督查。

      为保障工作的连续性,此次强化督查还在环保领域首创了压茬轮换制度,即每次轮换时,都由前一组的4名同志与之后一组的4名同志共同工作一周时间,以便对前期所掌握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交接。

      而强化督查发现问题转交地方处理要求地方按时反馈的工作机制,更是进一步发挥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的积极性。

      一方面用创新的工作机制指挥和指导精兵将强们的督查工作,促进了其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精准执法和科学执法则使强化督查事半功倍。

      针对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等大型企业,环境保护部已完成“2+26”城市的1532家企业、2945个高架源自动监控系统安装,企业排污数据可实时传输至环境保护部。针对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散乱污”企业排查困难问题,环境保护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划分“2+26”城市热点网格(3×3公里)36793个,精细筛选出的3602个热点网格污染物排放量占比约为整个区域的80%。

      监控数据超标以及热点网格的具体信息等内容第一时间推送到督查组和当地环保部门,使执法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监管执法的工作效率。

      四类问题最为突出 依法查处取得成效

      “存在问题的企业中,‘散乱污’企业问题、污染设施不完善及不正常运行、挥发性有机物和物料未按要求覆盖密闭等4类问题最为突出。”在7月14日环境保护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向记者介绍,根据3个月强化督查情况看,存在以上4类问题企业共占发现存在问题企业总数的80.7%。

      数据显示,20481家违法企业中,“散乱污”企业达到6662家。“散乱污”企业多存在没有环保审批手续、废气直排污染环境等问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大。

      河北省石家庄市富村镇、高邑镇有各类小型铸造厂60多家;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丁里长镇、郭屯镇、侯咽集镇等乡镇分散着200余家塑料颗粒厂;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有各类小型家具生产企业约70家,木器加工小作坊100余家……

      从通报情况看,虽规模不大,但“散乱污”企业聚集程度较高,为何难禁、难管?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地方政府错误地依赖“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慢,对企业的监管也不够到位。

      这其中,关系到另一个舆论关注的话题,就是强化督查是否会影响地方经济?

      “没有环保手续,没有污染处理设施以及没有达标排放的‘三无’企业是我们依法打击的对象。”回答记者提问时,田为勇表示,监控显示高架源企业从今年1月800多家生产恢复到900多家,这有力证明了大企业没有受到强化督查的影响。

      正如田为勇所言,强化督查打击企业违法排污,除了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更关乎市场的公平正义。无论何时何地,“三无”企业都不应该有生存空间。按照环境保护部要求,以今年9月为限,强化督查发现的所有“散乱污”集群,如不能升级改造必须关闭,如工作推进不利,将追究企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是在违法企业中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问题的企业为2404家。众所周知,VOCs是臭氧的主要“原材料”,而进入5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很多地方的首要污染物正是臭氧。相比之前督查情况,涉及VOCs的企业违法行为查处越来越多,进一步证明了强化督查以问题为导向、将督查与环境质量改善“挂钩”的指导思想。

      找出问题、梳理分析的同时,个别企业仍然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同样不容忽视。弄虚作假、阻扰执法甚至暴力抗法等行为,正说明了个别地区环境执法环境的恶劣。田为勇表示,环境保护部对此一直持不变的态度,那就是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按照法律要求,该移交刑事司法的要移交,该行政处罚的要处罚。”

      督促整改传导压力 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督查机制优化了,违法问题找到了,更重要的还是第一阶段3个月的强化督查使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数据显示,4月北京市PM2.5浓度为53微克/立方米,低于去年68微克/立方米的水平。而京津冀地区4月的PM2.5浓度也低于往年。与没有采取强化督查的前几月相比,北京及京津冀区域的PM2.5浓度同样呈下降趋势。

      这背后,强化督查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强化督查发现的问题,督查组当天即向当地政府进行移交,督促地方依法查处并建立台账,逐一整改销号,确保督查发现的环境问题件件有回应、有落实。

      同时,环境保护部每月派出巡查组,各司局领导带队对28个城市开展为期一周的巡查,主要负责对督办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现场核实,逐一对账销号。根据前四次巡查情况,前四期督办问题共2178个(突出问题1130个,“散乱污”问题1048个),可销号的1487个,占比68.3%。其中,突出问题销号710个,占比62.8%;“散乱污”问题销号777个,占比74.1%。

      舆论注意到,因督查整改进度缓慢、整改工作滞后、整改工作推进缓慢和整改组织不力,目前已经有河北省衡水市、山东省淄博市、河南省荥阳市、山西省长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4地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被环境保护部约谈。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此次约谈的4个地区,就是在巡查过程中发现了其整改过程中存在问题。

      为确保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传导治污压力,环境保护部还每日发布环境违法典型案例,对环境违法行为予以公开曝光,并对一些好的典型进行公开表扬,通过以案说法,推动形成环境守法的良好氛围。

      督查有力,整改有效,促进了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但强化督查取得的成效并不止于此。

      治污压力层层传导下沉。以“散乱污”企业集群为例,强化督查之初,地方通过自查上报企业数量为5.6万家,截至6月底,地方上报自查数量已经增加到17.6万家,督查组在强化督查过程中还新发现清单外企业3768家,集群38个。

      执法力度明显加大。以新环保法4个配套办法执行情况为例,2017年4月和5月,“2+26”城市执行案件数比2016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29%和237%。

      企业守法意识提升。环境监察局工作人员提供的“京津冀及传输通道城市高架源自动监控数据超标率(日均值)按月变化趋势图”显示,“2+26”城市高架源超标企业占比从2016年1月的31%下降为2017年5月的2.35%。

      全国陆续开展交叉执法。强化督查开创的交叉执法、异地执法新模式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份都组织开展了类似的交叉执法检查行动。

      ……

      3个月时间,20481家违法企业,强化督查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改善了环境质量,创新了工作机制。公众相信和期待,在9个月之后,这份“蓝天保卫战”的成绩单上内容会更丰满,战果会更辉煌。

相关报告
  • 《“十三五”期间 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1-01-05
    • 近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徐必久在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不懈奋斗,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9项约束性指标超额完成,中国对外承诺的碳排放强度2020年目标提前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目标如期高质量实现。 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 徐必久表示,为了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有序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 徐必久介绍道,“十三五”规划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确定的九项约束性指标,在2019年已经有8项提前完成。在环境质量方面是3项,PM2.5未达标城市浓度累计下降23.1%,“十三五”目标是18%;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4.9%,“十三五”目标是70%;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3.4%,“十三五”目标是5%。总量减排方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两累计分别下降22.5%、16.3%、11.5%、11.9%,分别完成了两个15%、两个10%的目标。碳排放强度方面,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了18.2%,“十三五”目标是18%。 “2020年以来,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改善势头。1—11月,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9%,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84.5%的约束性目标;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为82.0%,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7%,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徐必久表示,到今年11月份,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5%,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是31微克/立方米,达到了世卫组织第一阶段3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值,九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已经圆满完成、超额完成、全面完成。 据了解,蓝天保卫战成效持续显现。生态环境部门全面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污染物、重点时段和重点领域,实施秋冬季PM2.5防治攻坚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全覆盖。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累计约9亿千瓦。全国6.2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实施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差异化管控。 碧水保卫战取得重要进展。保好水、治差水,重点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国累计完成2804个饮用水水源地10363个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约7.7亿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升。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超过95%。全面完成长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长江流域和渤海入海河流纳入“消劣”行动的国控断面均已消除劣V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13.6万个建制村环境整治。 此外,净土保卫战稳步扎实推进。如期完成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确保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两个90%”目标。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组织开展长江经济带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和全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定不移禁止洋垃圾入境,2020年底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 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保工作 徐必久指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综合施策、精准施策,改进方式、把握节奏,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影响,为了做好“六稳”“六保”,我们总的考虑和做法是应对挑战、统筹兼顾、精准施策、实现共赢。”徐必久谈到,目前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每天6200多吨,比疫情前增加了27%。严格做到两个100%——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和服务100%全覆盖,医疗废物、废水收集处置100%全落实,做到了应收尽收,应处尽处,保障环境安全。截至到11月底,对3万多项目实施告知承诺,对12万个项目豁免环评登记表备案手续。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审批建设项目,涉及投资总额18.5万亿元,同比上升18.5%。全国近8.4万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 “同时,加大主动帮扶力度,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加大资金支持,支持筹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规模是885亿。强化技术帮扶,发布2020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的目录,建设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徐必久举例道,各地积极创新模式,江苏率先推出了环保贷,累计贷款金额超过了128亿元,上海松江强化环保管家管理和环保中介评估,推动以最低的价格,最快的时间为企业提供服务。 徐必久表示,今年,生态环境部在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方面加大了生态保护监管力度,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开展了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组织开展“绿盾2020”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实施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成效评估。另一方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牵头起草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和愿景有关方案。研究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立法进程,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再一方面,依法依规开展生态环境督察执法,对3个省(市)、2家中央企业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对2个部门开展探讨式督察试点。同时,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重点污染源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也得到不断提升,研究制定了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三年工作方案;发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告,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组织实施全国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明年将继续抓实抓细抓好疫情防控生态环保工作,推动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制度化,精准服务企业复工复产,优化小微企业项目环评管理。积极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2021年,我们将围绕发挥生态环保作用,积极推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自贸区绿色发展,更好服务‘六稳’‘六保’,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徐必久说。 “十四五” 期间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五年,是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的五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五年。”徐必久谈到,生态环境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分析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研究确定“十四五”主要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抓紧编制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总体要求、重点任务都作了明确部署,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对此,徐必久表示,“十三五”时期是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四五”时期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意味着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宽、要求更高。总的考虑是,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按照“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思路,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推动在关键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的突破。还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徐必久谈到,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加快建设粤港澳美丽大湾区,强化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制定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相关环保工作,积极主动服务做好“六稳”“六保”。二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实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建设并运行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和交易系统。深化低碳试点示范,启动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推进实施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减排,协同推动其他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控制。以“三水”统筹、陆海联动为导向,继续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大力推进美丽河湖和海湾建设。以土壤安全利用、危险废物强化监管与利用处置为重点,继续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 “此外,要持续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制定生态保护监管办法并进行试点。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徐必久说。
  • 《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9-30
    • “渔船退捕实现船收回、证注销、网销毁三个 100% ,‘一船一档’录入退捕渔船信息管理系统工作也于 7 月 31 日完成。同时清理整治、执法监管、安置保障等工作也都在加紧推进。” 9 月 14 日,安徽省铜陵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成圣接受铜陵日报记者采访时,他介绍说目前铜陵市长江禁捕退捕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为深入打好禁捕退捕攻坚战,铜陵市全面落实省委“六无四清”“七个到位”的部署安排,全面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加大涉渔“三无”船舶清理整治,积极落实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确保政策到位、举措落实。 推进渔船退捕有力有序。到目前,长江干流铜陵段及菜子湖水域、 2 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内,涉及的 471 艘持证捕捞渔船已全部退出, 471 本捕捞证已全部注销,销毁网具 4350 公斤。逐船逐人建档立卡,农业农村部门组建专班上船入户开展调查,进一步系统锁定全市建档立卡渔船、渔民数量。依法依规清理整治“三无”船舶,经排查全市现有潜在涉渔“三无”船舶 1603 艘,其中已封存 1109 艘,拆解 296 艘,起吊上岸 198 艘。联合联动强化执法监管。按照“零容忍、全覆盖、严执法、退干净、清彻底、不反弹”的要求,今年以来,铜陵市共组织开展渔政执法检查 706 次,其中联合执法 99 次,取缔地笼网、定置网等各类非法渔具 2886 条,行政处罚案件 31 起,另有 4 起正在办理中,刑事案件 26 起;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打击市场销售非法捕捞渔获物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 5973 人次,检查水产品市场 1414 个次,排查网店、网站 84 户次,发现问题经营户 8 家,要求经营者立即整改;开展生产性垂钓整治,查获非法锚钩钓鱼案 1 起。妥善做好渔民安置保障工作。目前通过转产转业、劳务输出、发展产业等方式实现转产转业 1265 人,占应转人数 85.2% ,纳入社保 1564 人,占应纳人数的 91.1% ,低保、医保和住房保障实现了应纳尽纳。   “虽然洪涝灾害影响了部分工作进展,但是总体上看我们进度有保障。”罗成圣说,禁捕退捕工作开展以来,铜陵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市长江禁捕退捕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江边、水上、码头、渔民家中、水产品市场等处督导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印发多个针对性方案,多次召开专题会、调度会、督办会,强化督查考核,确保举措落地落实落到位。资金保障方面,共安排落实资金 9607 万元,资金配套比 102.8% ;截至目前,已拨付支出 6437 万元。 不只有强大的政府推动力,还有强大的工作推进合力。目前,公安、渔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了协同机制,全面加强对重点水域、偏僻水道和销售市场的联合巡查管控;财政、督查、河长办等部门也已全面行动起来。下一步,铜陵市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渔船处置补偿、渔民转产就业和安置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深化专项打击整治,落实渔民帮联制度,确保夺取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