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哺乳期间寨卡病毒在人乳中脱落:不太可能的感染源?》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3-14
  • 自从报道性传播以来,通过非蚊子依赖性途径传播寨卡病毒(ZIKV)变得越来越重要。 母乳喂养是ZIKV传播的潜在手段,但数据仍然有限。 据报告有四名实验室证实感染母亲的病例。 尽管可检测到母体病毒血症和viruria,病毒RNA脱落的存在以及在一个牛奶样品中分离出感染性颗粒,但三种母乳喂养的婴儿中没有疾病进展。 一名ZIKV感染母亲的一名婴儿发烧和皮疹证明与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有关。 结果表明母乳中感染性颗粒的存在可能不足以有效围产期传播ZIKV。

相关报告
  • 《寨卡病毒动力学和在恒河猴和食蟹猴脱落》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6-10-27
    • 寨卡病毒感染与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胎儿异常有关。然而对病毒感染、复制和脱落的发展变化知之甚少。在美洲猕猴和食蟹猴极易受目前流行的寨卡病毒感染是与血统密切相关的。皮下接种病毒后,在感染后1 天内检测到病毒RNA。在唾液、尿、脑脊液(脑脊液)和精液检测到病毒RNA,偶尔在阴道分泌物也可以检测到病毒RNA。尽管血浆和尿液病毒RNA在原发感染10天内清除,直到研究结束时还可以在唾液和精液检测到病毒RNA,病毒血症消除后3周后血液中也可检测到。血液中主要的寨卡病毒感染控制与快速的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相关。研究人员还确定了病毒RNA的组织,包括脑、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在感染的早期和晚期阶段。经过与异源菌株的原发性感染导致完全保护6个动物45天再次感染,这表明原寨卡病毒感染能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寨卡病毒早期侵入健康动物的神经系统以及唾液和精液脱落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关系对人类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和非关节炎介导的传播。
  • 《Cell | 宿主特征决定野生小型哺乳动物中病毒组成和跨种间传播》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09-26
    • 2023年9月20日,复旦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张永振团队在Cell上发表了文章Host traits shape virome composition and virus transmission in wild small mammals。研究人员在代表四种不同生态类型的浙江的温州与龙泉、湖北的荆门与五峰开展研究。 该研究在国际上 对人类传染病重要的动物传染源:啮齿类、蝙蝠和鼩鼱等小型哺乳动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病毒的多样性、进化生态学,以及播散规律研究,并从地理生境、类群、种群、个体、组织器官五个维度系统地揭示了宿主特征等生态因子如何影响病毒组组成和跨物种病毒传播。研究发现大量的病毒具有跨种间传播能力,这也意味着它们具有突破物种间的遗传障碍感染人的可能。这些研究结果也为将来建立像天气预报一样准确的新发突发传染病预报预测系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本文内容转载自“BioArt”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R4OZ0FryLfwUE-Njnpy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