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团队体外构建“骨痂”类器官,促进超速骨再生》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2-11-25
  • 据生物谷网9月8日消息,浙江大学研究团队3D打印出含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的GelMA水凝胶微球,可促进骨再生。该团队提出的基于水凝胶微球的3D培养系统具有出色的充质干细胞(BMSC)体外软骨分化能力,可实现载有BMSC的水凝胶微球的高效生产,以及BMSC在微球中的聚集凝结。载有hBMSCs的水凝胶微球在诱导过程中表现出软骨内成骨阶段特异性基因表达模式,软骨诱导21天的水凝胶微球称为骨痂类器官。在兔子的长骨缺损修复实验中,骨痂类器官仅在4周内就有效实现快速骨修复,远短于常规骨缺损愈合时间。该研究表明基于发育工程的骨痂类器官仿生策略是提升骨再生质量和速度的有效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期刊。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eece3860812.html
相关报告
  • 《微生物催化陶瓷材料 可促进骨组织再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11-24
    • 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悉,该所吴成铁研究团队,提出了微生物催化活性矿物诱导成骨的思想,并利用微生物催化作用构建出用于骨组织再生的生物陶瓷支架表面微纳米结构。相关研究成果以“微生物催化生物陶瓷用于骨再生”为题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   受自然界中微生物矿化现象的启发,吴成铁团队通过微生物催化作用使传统陶瓷材料(硅酸盐)表面生长出具有生物活性的纳米碳酸钙矿物,将传统陶瓷材料与微生物基活性材料相结合用于骨组织再生。   骨骼是一种复杂的生物矿化组织,由微纳米尺度的有机(细胞、蛋白质)和无机(羟基磷灰石、碳酸钙)物质组成。理想的生物材料需要具有优良的骨传导性与骨诱导性,能高效促进新生骨的形成。   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生物材料表面的微纳米形貌及其化学特征能有效调控细胞的成骨活性。然而,传统的三维打印陶瓷支架的表面改性主要基于水热法、有机模版法等化学方法,这种非生物调控的矿化过程不利于晶体尺寸与结晶度的控制,从而限制了其生物学效应的高效发挥。   研究团队利用产脲酶菌的代谢作用在陶瓷材料表面诱导出均匀的生物矿化层。微生物在陶瓷材料表面构建的纳米碳酸钙矿物明显抑制了硅酸钙陶瓷的快速降解,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粘附、铺展、增殖、迁移和分化等细胞生物活性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在皮下植入和大块骨缺损修复动物实验中,经微生物催化的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表现出显著的促骨组织再生活性。   除了用于骨组织再生,这种微生物与组织工程相结合的策略,还为生物医学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 《骨髓脂肪细胞促进放疗后造血干细胞再生》

    • 来源专题:再生医学与健康研发动态监测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7-08-17
    • 7月1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波研究组和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Sean J. Morrison研究组联合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Bone marrow adipocytes promote the regeneration of stem cells and haematopoiesis by secreting SCF”,并被评为当期封面文章。 研究工作揭示了骨髓脂肪细胞对造血干细胞放化疗后再生的正调控作用,颠覆了过去脂肪细胞作为造血抑制物的经典认识。 一直以来,脂肪细胞抑制骨髓造血被作为教科书般的常识。周波等人的工作发现,骨髓脂肪细胞能够通过分泌造血干细胞必需生长因子SCF促进放化疗后造血干细胞的再生。利用条件性敲除技术将Scf从骨髓脂肪细胞中敲除,会导致放化疗后造血干细胞再生的缺陷,进而降低小鼠的血氧水平和生存率。 他们发现放疗或化疗后生理性的造血干细胞巢(内皮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会受到暂时性的破坏。为了维持骨髓内的SCF的水平,骨髓内的间充质干细胞紧急启动成脂分化,分化出大量脂肪细胞。新生成的脂肪细胞成为临时的造血干细胞巢,通过分泌SCF等干细胞因子维持机体基本的造血功能。待到骨髓重建之后,“脂肪巢”又被生理性的干细胞巢逐步取代。因此,这项工作揭示了应激条件下造血干细胞巢的动态变化。 (马丽丽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