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2020年第2季度投票启动》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13
  •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进一步增进公众对中国科学院亮点工作的了解,同时促进院属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成果的传播推广,特启动“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活动。

    中国科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现已推荐候选条目,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投票,相关得票数将作为正式当选条目的重要参考依据。感谢对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鼓励和支持!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2020年第2季度候选条目介绍:

    1.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关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科学院发挥多学科创新优势,迅速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攻关专项,近期在动物模型构建、疫苗和抗体研发以及应急药物筛选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

    动物模型构建方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团队成功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转基因小鼠模型,为测试潜在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有利工具。该模型的成功建立为疫苗及抗病毒药物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测试平台,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上。

    疫苗和抗体研发方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团队构建了MERS冠状病毒 RBD单链二聚体(RBD-sc-dimer)抗原,能诱导产生更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滴度提高了约10-100倍,以保护小鼠抵御MERS冠状病毒的感染,缓解肺病理损伤。团队进一步设计了针对COVID-19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疫苗。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上。基于这一设计策略开发的COVID-19重组蛋白疫苗已于2020年6月19日获批进入临床试验,是我国COVID-19疫苗五条技术路线中第一个获得临床批件的重组蛋白疫苗。

    应急药物筛选方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和武汉病毒研究所团队通力合作,在抗新冠病毒药物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两个拟肽类化合物11a(DC402234)和11b,均具有优异的主蛋白酶抑制活性和抗病毒活性。化合物DC402234还具有良好安全性,有望成为抗新冠病毒特效药。实现科技成果技术转化,已提交中国和美国的临床申请注册申报(IND)。相关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科学》上。

    2. 古DNA揭秘中国史前人群迁徙动态与族群源流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现代人类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全球科学家们探讨的热点问题,而古DNA技术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全新的发展。近年来,欧洲以及东南亚、西伯利亚等地的相关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而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类基因组的相关信息则所知甚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利用共同开发的古DNA技术,首次正式发表大规模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类基因组分析结果。在中华民族探源方面,揭示出中国8400年来的南北分化格局、内部不断融合的过程、双向的迁徙扩散模式及人群的主体连续性;在修正东亚南方人群演化模式方面,阐明南岛语系人群的中国南方起源。这项工作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基因组数据,其代表的时间和区域是前所未有而又必不可少的。相关研究成果将中国史前人群遗传与演变历史直接呈现出来,填补了东方尤其是中国地区史前人类遗传、演化、适应方面的重要信息。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5月15日发表在《科学》上。

    3. “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年6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团队,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论文,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该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成为量子通信向现实应用的重要突破。《自然》杂志发布新闻稿加以推介,审稿人评价这项工作“展示了开创性实验结果”,是“建立全球量子密钥分发网络乃至量子互联网的重要一步”。

    4. 中国青藏科考首次获取喀喇昆仑山脉境外深冰芯和湖芯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率领的“气候转型与特征事件的冰川记录”项目组科考队,利用自主设计的冰芯热钻系统和湖芯重力钻系统,首次获得喀喇昆仑山脉境外的深冰芯和湖芯样本,可用于重建泛第三极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

    在巴基斯坦空间与上层大气研究委员会协助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考队一行10余人,前往喀喇昆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Biafo冰川、Sheo Sar和Saiful malook湖泊,展开了为期108天的冰芯-湖芯钻探工作。科考队在Biafo冰川海拔5600米处共钻取总长超过110米的冰芯,收集自海拔5250至5600米区域的多个梯度雪坑剖面样品。同时,顺利完成Sheo Sar和Saiful malook湖泊的水下地形测量和短湖芯钻取工作,在两个湖泊中各获取4根湖芯样品,为高分辨研究该区域千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了研究介质。

    5. 普适性机械解理技术可制备大面积二维材料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

    制备高质量的二维材料,特别是原子层量级的超薄材料,是开展二维材料前沿探索的基础。机械解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各种高质量的二维材料,但因制备效率低和样品尺寸小等问题,限制了许多先进的实验手段。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周兴江团队、高鸿钧团队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季威合作,发展了一种金膜辅助的普适性机械解理方法,可用于获得大尺寸超薄二维材料。研究人员在实验上成功实现了对40种二维材料的大面积解理,单层二维材料尺寸在毫米量级以上,制备效率接近100%。研究表明,层状材料的最外层元素和基底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机械解理最关键的因素,针对最外层元素含有VA,VIA,VIIA主族的层状材料,可以采用金膜辅助的解理方法。该研究成果给出了针对不同层状材料的普适性解理规律,对于探索更多二维材料的新奇物理性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为未来大面积晶圆级二维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相关研究成果2020年5月15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6. 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获突破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在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机制和大豆基因组研究中获重要突破。其中,2020年6月11日在《自然》杂志发表的成果突破了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研究瓶颈,发现了具有转录因子和转录抑制子双重功能的新型抑制蛋白,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领域的突破性进展”;2020年6月17日在《细胞》杂志发表的成果突破了传统线性基因组的存储形式,在植物中首次实现基于图形结构基因组 (graph-based genome) 的构建,有望引领全新的下一代基因组学研究思路和方法,被国内外同行誉为“基因组学的里程碑工作”。这些成果不仅是重要理论创新,而且有助推进作物分子设计育种进程。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zt/kjzt/liangdian2020_2/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筛选2020年第2季度投票启动》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13
    •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进一步增进公众对中国科学院亮点工作的了解,同时促进院属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成果的传播推广,特启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筛选”活动。 中国科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现已推荐候选条目,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投票,相关得票数将作为正式当选条目的重要参考依据。感谢对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鼓励和支持!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筛选2020年第2季度候选条目介绍: 1. 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发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临床三期试验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的进一步扩散和流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快速响应,立即启动疫苗研究工作,依托生物安全平台优势,与国药集团中生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灭活疫苗研发。 依托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细胞株,进行病毒纯化、扩增,确定大规模病毒培养所需的最佳接种量,建立了三级疫苗生产用种子库,验证了灭活剂灭活病毒的最优剂量和时间,并制备了灭活疫苗小样;恒河猴的免疫保护性实验证明,灭活疫苗可以诱导恒河猴体内产生高滴度中和抗体,灭活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和病毒对呼吸道器官造成的损伤,为后期疫苗进入临床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年4月12日,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审批程序,获得药物I和II期临床试验批件。6月16日,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盲态审核暨阶段性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6月24日,阿联酋卫生部向灭活疫苗颁布三期临床试验批准证书,标志着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目前,该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产品是全球首个获得临床试验批件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灭活疫苗。为了满足后期临床用疫苗的使用,正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灭活疫苗的规模化应急生产。 2. 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新冠重组蛋白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2020年6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这是国内新冠疫苗五条技术路线中第一个重组蛋白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第一针免疫,盲态统计安全性好,7月10日,将启动II期临床试验。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疫苗应急攻关团队在前期研究MERS 疫苗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RBD)二聚体构象的重组蛋白疫苗,具有独特的结构,不携带任何形式的外源标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6月28日,该疫苗设计理念在《细胞》上发表。与传统基于RBD单体的疫苗相比,该疫苗免疫原性大幅提高;与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相比,该疫苗安全性更高,无需在P3实验室操作,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 3. 中国科学院研发出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系统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汪大明团队开发出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系统,其配套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于2020年3月24日通过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获准上市。 该核酸快速检测系统检测耗时短、仪器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可对新冠病毒核酸进行现场即时检测。检测中无需核酸提取纯化、无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样本检测平均时间为45分钟。其试剂盒可以常温储存和运输,最大程度减少对冷链物流的依赖。该技术在样本检测时效性、技术平台可得性、检验检测便捷性、试剂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均表现良好。目前,针对新冠病毒开发的配套试剂盒已完成600例以上样本临床试验,准确率达99%以上。 4. 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发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进入临床试验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中和抗体是靶向病原体并阻断病原体入侵细胞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是针对新冠病毒开发的创新型特效药物。在新冠病毒全人源中和抗体药物研发方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利用人源抗体筛选平台从新冠康复患者体内筛选出若干株中和抗体;经过细胞和动物水平评价,确定多株高活性中和抗体;利用结构生物学技术,解析了抗体与SARS-CoV-2 RBD结合表位,阐明抗体中和机制,相关研究成果申请4项专利,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 通过专利授权,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其中一个高活性中和抗体CB6产业化研究,构建生产细胞株,建立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体系并完成了抗体毒理药理研究。2020年6月5日,高活性中和抗体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6月8日,获得美国FDA批准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这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体药物,也是全球首个已经完成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后,在健康人群中开展的新型肺炎治疗性抗体临床试验,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药物进入人体临床评价阶段。 5. 中国首台无烟煤原料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调试运行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年5月18日,应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CGAS技术)的我国首台以无烟煤为原料的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在贵州安顺宏盛化工一次点火成功,进入热态调试运行。 贵州安顺的低质无烟煤活性低、灰分高,常规气化技术无法直接使用,当地企业通常外购优质粉煤制成型煤后,采用固定床气化技术生产合成氨原料气。然而,制备型煤的粉尘排放和固定床气化炉的含酚废水排放、焦油污染等问题,使企业面临环保不达标被关停的困境。CGAS技术具有清洁无污染、煤种适应性强的特点,适用于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出产的各种煤质,且无废水废气排放,消除了传统固定床气化炉的污染顽疾。该装置的投运将使企业摆脱环保关停困境;通过使用当地煤,每年还可为企业节省运行成本6600余万元。 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弘光专项)支持下,该项目实现了常压CGAS技术在合成氨领域的首次应用,将为中小合成氨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提供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我国合成氨领域的环保水平。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 《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工作启动》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4-15
    •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进一步增进公众对中国科学院亮点工作的了解,同时促进院属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成果的传播推广,特启动“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活动。 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筛选活动已经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现已推荐候选条目,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投票,相关得票数将作为正式当选条目的重要参考依据。感谢对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鼓励和支持! 候选条目为: 1.中国科学院新冠病毒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2.首次揭示月球背面地下浅层结构 3.中国科学院搭建多类信息服务平台支撑新冠病毒研究 4.“中国天眼”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5.首次实现类星体几何距离测量 6.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机制研究获突破 7.遥感三十号06组卫星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