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进一步增进公众对中国科学院亮点工作的了解,同时促进院属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成果的传播推广,特启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筛选”活动。
中国科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现已推荐候选条目,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投票,相关得票数将作为正式当选条目的重要参考依据。感谢对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鼓励和支持!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筛选2020年第2季度候选条目介绍:
1. 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发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临床三期试验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冠病毒的进一步扩散和流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快速响应,立即启动疫苗研究工作,依托生物安全平台优势,与国药集团中生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灭活疫苗研发。
依托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细胞株,进行病毒纯化、扩增,确定大规模病毒培养所需的最佳接种量,建立了三级疫苗生产用种子库,验证了灭活剂灭活病毒的最优剂量和时间,并制备了灭活疫苗小样;恒河猴的免疫保护性实验证明,灭活疫苗可以诱导恒河猴体内产生高滴度中和抗体,灭活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可以抵抗病毒感染和病毒对呼吸道器官造成的损伤,为后期疫苗进入临床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年4月12日,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审批程序,获得药物I和II期临床试验批件。6月16日,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盲态审核暨阶段性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6月24日,阿联酋卫生部向灭活疫苗颁布三期临床试验批准证书,标志着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目前,该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产品是全球首个获得临床试验批件进入三期临床试验的灭活疫苗。为了满足后期临床用疫苗的使用,正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灭活疫苗的规模化应急生产。
2. 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新冠重组蛋白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2020年6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这是国内新冠疫苗五条技术路线中第一个重组蛋白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第一针免疫,盲态统计安全性好,7月10日,将启动II期临床试验。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疫苗应急攻关团队在前期研究MERS 疫苗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RBD)二聚体构象的重组蛋白疫苗,具有独特的结构,不携带任何形式的外源标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6月28日,该疫苗设计理念在《细胞》上发表。与传统基于RBD单体的疫苗相比,该疫苗免疫原性大幅提高;与传统的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相比,该疫苗安全性更高,无需在P3实验室操作,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
3. 中国科学院研发出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系统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汪大明团队开发出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系统,其配套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于2020年3月24日通过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获准上市。
该核酸快速检测系统检测耗时短、仪器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可对新冠病毒核酸进行现场即时检测。检测中无需核酸提取纯化、无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样本检测平均时间为45分钟。其试剂盒可以常温储存和运输,最大程度减少对冷链物流的依赖。该技术在样本检测时效性、技术平台可得性、检验检测便捷性、试剂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均表现良好。目前,针对新冠病毒开发的配套试剂盒已完成600例以上样本临床试验,准确率达99%以上。
4. 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发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进入临床试验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中和抗体是靶向病原体并阻断病原体入侵细胞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是针对新冠病毒开发的创新型特效药物。在新冠病毒全人源中和抗体药物研发方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利用人源抗体筛选平台从新冠康复患者体内筛选出若干株中和抗体;经过细胞和动物水平评价,确定多株高活性中和抗体;利用结构生物学技术,解析了抗体与SARS-CoV-2 RBD结合表位,阐明抗体中和机制,相关研究成果申请4项专利,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
通过专利授权,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推进其中一个高活性中和抗体CB6产业化研究,构建生产细胞株,建立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体系并完成了抗体毒理药理研究。2020年6月5日,高活性中和抗体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6月8日,获得美国FDA批准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这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体药物,也是全球首个已经完成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后,在健康人群中开展的新型肺炎治疗性抗体临床试验,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药物进入人体临床评价阶段。
5. 中国首台无烟煤原料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调试运行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年5月18日,应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CGAS技术)的我国首台以无烟煤为原料的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在贵州安顺宏盛化工一次点火成功,进入热态调试运行。
贵州安顺的低质无烟煤活性低、灰分高,常规气化技术无法直接使用,当地企业通常外购优质粉煤制成型煤后,采用固定床气化技术生产合成氨原料气。然而,制备型煤的粉尘排放和固定床气化炉的含酚废水排放、焦油污染等问题,使企业面临环保不达标被关停的困境。CGAS技术具有清洁无污染、煤种适应性强的特点,适用于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出产的各种煤质,且无废水废气排放,消除了传统固定床气化炉的污染顽疾。该装置的投运将使企业摆脱环保关停困境;通过使用当地煤,每年还可为企业节省运行成本6600余万元。
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弘光专项)支持下,该项目实现了常压CGAS技术在合成氨领域的首次应用,将为中小合成氨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提供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我国合成氨领域的环保水平。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