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石墨烯散热膜技术被攻克,有望解决手机电脑散热难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25
  •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卢红斌教授课题组的项目“高质量石墨烯散热膜的制备及应用”亮相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

    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作为迄今为止厚度最薄、强度最高的材料,石墨烯就引起了全球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十多年来,卢红斌团队在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创新发展和产业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团队提出的水相剥离快速高效制备高质量石墨烯技术解决了石墨烯的成本高、工艺繁琐、储存运输困难等关键问题,提出的超大片层氧化石墨烯、层数可控高质量石墨烯、超洁净石墨烯以及石墨烯自发剥离等各种复合材料制备新技术解决了石墨烯规模化商业应用中的核心问题。此次亮相上交会的石墨散热膜就是卢红斌团队最新研发的一种可望取代现有高成本、高能耗产品的石墨烯新材料。

    制备高质量石墨烯散热膜 有望提升便携式电子设备热管理效能

    石墨烯在散热膜产品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石墨散热膜是一种厚度可控、综合性能优异的导热薄膜材料,可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通讯基站等各类设备的热量管理。随着5G通讯设备、LED设备的不断发展,散热膜市场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广阔。

    聚酰亚胺热解人造石墨膜是目前市场上广泛采用的散热膜产品。其原料聚酰亚胺膜(PI膜)的制备关键技术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中国市场下中游竞争激烈。由于原材料核心技术缺失,产品售价不断走低,企业盈利空间持续受到挤压。

    卢红斌团队此次研发出的石墨烯散热膜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成本低廉,材料厚度在2-20微米范围内可控,热导率高,柔韧性好,可连续弯折20000次以上性能无衰减。将制备出的散热膜贴到电热片上,温度可下降40℃。石墨烯散热膜成本低、性价比高、工艺过程简洁高效,可望全面替代人造石墨膜,也将为可穿戴设备、柔性显示、高功率武器装备提供新的散热解决方案。

    卢红斌介绍说,“高质量石墨烯散热膜的制备从天然石墨出发,不仅环境污染小,还具有突出的性价比,或将颠覆现有技术。”这一核心科技的突破,有望拉动下游诸多产品实现完全的国产化。

    不断突破石墨烯制备核心技术

    早在2008年,卢红斌团队就注意到了石墨烯的迷人特性。“石墨烯具有很好的导电导热性,而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导电导热性始终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途径。”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利用石墨烯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并赋予其更多的功能性,成为卢红斌团队积十年之功探索石墨烯领域的初衷。他坦言,“只有掌握好源头技术,才能有效推动相关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

    很快,卢红斌团队在实验室中做好了高分子材料和石墨烯结合的技术准备。这一基本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后,2010年团队开始探索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的可行性,但他们发现,由于石墨烯的性质极大地受其结构、尺寸、孔洞和缺陷数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时在市场上获得满足生产要求的石墨烯是十分困难的。

    考虑到未来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如能用水做溶剂实现石墨烯的规模化生产将是十分有利的。但石墨和石墨烯都是疏水物质,由于大的比表面积,石墨烯会漂浮水面上,而石墨则会沉入水底。要让疏水的石墨在水中剥离成为石墨烯谈何容易。

    经历了三年左右的反复实验,团队提出了一种可将几百万层石墨烯堆叠在一起的天然石墨剥离成为单层、高质量石墨烯的独特技术,不仅实现了石墨烯的高效剥离,而且工艺过程简洁高效,易于工业化。这为石墨烯的规模化量产和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后,卢红斌又面临着要解决有关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问题,这也促使他考虑如何将石墨烯研究向下游延伸。

    水相剥离技术使得较小片层的石墨烯的量产成为可能,但如何控制石墨烯的分子量、制备不同尺寸的石墨烯片层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前,人们通过分级筛选的方式制备超大片层的石墨烯,过程复杂,难以规模化量产,制备的石墨烯晶格结构不均匀,距离可量产的实际应用还很遥远。卢红斌团队另辟蹊径、采用一套全新路线将原料石墨中的石墨烯片层最大程度地保留下来,这就是他们最早提出的超大尺寸的氧化石墨烯制备技术。

    卢红斌团队还提出了室温插层、千倍膨胀以及无缺陷石墨烯的低成本制备技术。未来,室温化学膨胀制备的石墨烯三维结构体将成为复合材料、储能材料、环境治理等应用领域的关键基础原料。团队改变了传统的高温膨胀制备石墨烯的方法,采用了常温常压下的化学膨胀法,将石墨膨胀成为比表面积巨大的石墨烯三维结构体,后者相比传统高温膨胀石墨拥有更为优良的孔洞结构、导电导热和晶格完整性,在环保、储能和复合材料等领域前景极为广阔。尤其是,团队提出的石墨在高分子材料中自发剥离成为石墨烯,并实现均匀分散和晶格结构保留的独特技术,可望为实现高分子与石墨烯的功能性复合和大规模生产提供理想的工业化途径。

    在卢红斌看来,团队对石墨烯的研究是一个高度相关的过程。“从石墨烯的分子尺寸控制,到石墨烯分子的三维结构,再到石墨烯自发剥离与复合的应用突破,这是一个高度相关的整体,我们最终要使石墨烯的制备过程和下游应用的产业化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石墨烯是一个可以讲大故事的领域”

    卢红斌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中国的石墨烯产业化技术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但要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石墨烯的巨大优势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石墨烯具有非常好的应用潜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我们已经完成了前瞻性研究积累,包括接近产业化的小规模实验,相关技术突破已经在国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已经具备了推动石墨烯产品进入实际应用的关键基础。”卢红斌表示,“石墨烯产业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持续不断的努力终将会使石墨烯的潜力在各个领域得到释放,并形成不可替代的应用产品。”

    事实上,有部分石墨烯已经在部分领域得到应用。水相剥离得到的石墨烯可以大幅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充电速度,这或将为解决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提供一个新的解决方案。此外,石墨烯还可以作为高分子材料的功能性添加剂投入实际应用,不仅能够赋予材料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质,也可以改变其加工性能。卢红斌以石墨烯作为流变改性剂的应用为例,“石墨烯是一个各向异性比极大的二维物质,可显著改变流体的流动行为,这对于包括涂料、润滑油、塑料薄壁部件和薄膜加工都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卢红斌同样看好石墨烯作为传感器的应用前景。他指出,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利用石墨烯的优异性能监测新生儿、重病患者的多项生理指标和身体状态。

    目前,卢红斌团队提出的石墨烯水相剥离技术、石墨烯三维结构体量产制备等技术均已获得了专利。团队提出的在石墨烯表面可控修饰高分子链的新方法,已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多个产业园区向他们抛出橄榄枝,希望让有关项目尽快落地。

    “石墨烯是一个可以讲大故事的领域,如何彰显上海的优势、复旦的优势,也是我现阶段所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卢红斌表示,“在我看来,所谓基础研究,就是要不断做出更多的原创性成果,并通过成果转化来推动社会进步。最终实现产业化一定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474627
相关报告
  • 《哈尔滨南岗区石墨烯散热新材料项目年内投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3
    • 今年2月复工建设的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散热片项目,近日频传喜讯,首破5G产品高功率芯片散热瓶颈,连续通过华为、中兴等公司测试,被列为5G通讯设备唯一有效散热方案支持产品,填补国际空白。不仅如此,这一依托哈工大研发团队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项目,也将引发散热材料领域一场更新换代的革命。 走进哈尔滨市南岗区高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石墨烯复合粉体制备生产线联合调试正在紧张进行。南岗区委书记梁野说:“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高质量发展,南岗区专注承接军民融合高科技成果、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落地转化,集聚了一批新材料领军企业,并成为全国首家‘石墨烯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厚度厘米级新材料,破解散热领域世界级难题 手边各类电子产品,常发生瞬间变“热宝”的尴尬。哈尔滨烯创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庆宇告诉记者,传统散热材料无法有效疏导电子电路高度集成后产生的热量,高效散热,一直是难以破解的世界级难题。进入5G时代,通讯设备高功率运转,散热功能更为重要。2017年,烯创新材料公司制备出高性能石墨烯基宏观体材料,首次实现对高热量的有效疏导,填补了国际空白。 在南岗区高科技产业园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散热片项目现场,彭庆宇说,这里有些“场景”是保密的。 “我们突破性地将石墨烯制成厚度厘米级以上、结构功能一体化的宏观体材料,这一技术原来仅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依托哈工大研发团队,很快将应用于通讯基站、电子设备、LED显示屏和照明以及新能源汽车散热、电子电路、聚焦式太阳能发电散热等民用领域。”彭庆宇介绍说。 “目前,散热片项目特种厂房改扩建一期工程、石墨烯复合粉体制备生产线一期工程已完成建设以及阶段性调试,正在进行联合调试。石墨烯复合粉体预成型生产线、石墨烯散热材料终成型生产线、石墨烯散热材料特种加工生产线及石墨烯散热材料异质连接生产线已完成设计、设备选型和非标订购,正在进行设备招投标准备工作。”彭庆宇说,整个项目预计今年底完成设备安装并试投产,计划明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国际领先项目落地转化获多方助力 彭庆宇告诉记者,全球每年对散热材料的需求约为2000亿美元左右,目前中国电子行业对散热材料的需求每年在三四百亿元,未来市场空间可观。 以不足亿元投资撬动千亿级市场,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散热片项目总投资0.6亿元,截至2018年底,累计完成投资0.2亿元,今年计划投资0.2亿元。达产后,年可生产高热通量石墨烯基散热片产品3000万片,年产值4~6个亿。 为推动军民融合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支持这一突破性高科技科研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从2018年开工建设以来,省、市、区三级领导给予该项目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梁野说:“南岗区不仅在发展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组成专班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还帮助项目申请到我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772万元,为项目快速投产插上金融翅膀。” 南岗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林枫说,随着高性能石墨烯复合材料散热片项目的投产,将推动南岗高科技产业园区成为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云集发展的高地,带动园区向“哈尔滨·中国新材料谷”迈进,并将努力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 《5G将至!智能手机材料迎变革 散热问题“烫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29
    • 5G 将至! 国外手机巨头正在“摩拳擦掌”:摩托罗拉今年8月发布了全球首款5G手机Moto Z3,暂时领先市场,三星则联手美国运营商Verizon,宣布将于2019年年初正式推出5G手机;另一家韩国巨头LG将在2019年MWC展会中发布旗下5G手机…… Moto Z3 来源:摩托罗拉官网 国内厂家也在争分夺秒。华为、小米、OPPO、vivo、一加等手机厂商皆已公布了各自的5G样机产品,并计划于2019年上市相关产品。 作为全球最大的处理器芯片供应商之一,高通则在本月公布了支持5G的骁龙 855,为2019年上市的众多5G手机打下一针“强心剂”。 “5G时代的到来,无线充电、屏幕革新、智能识别、多摄像头将是大势所趋,会大幅度影响到手机上游材料产业,市场格局将随之发生变化。”易麟投资管理合伙人卞怡菁女士在“2018中国新材料行业发展大会”的手机材料论坛上的演讲指出:随着5G时代的到来,手机材料也需要随着产品功能要求提高而面临更高的挑战与性能要求。“功能性材料,如散热材料、EMC、防水材料等都将进入新一轮的产业技术更新与更替,易麟作为聚焦新材料投资的专业机构会加大对下一代手机应用材料项目的研究与投资力度。” 高速传输背后 散热将成巨大挑战 智能手机正变得越来越轻薄,器件排布紧密,有效散热成了保障手机正常运行的关键。 某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手机散热仍以传导为主,大量的热最后会被传导到后背壳。但后背壳上能“送”走的热量极少,基本依靠空气对流散热。在重度使用条件下,如果后背壳无法有效主动散热,手机工作温度将持续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后,CPU就会通过自动降频来保护手机。 “手机运行速度因此变慢,而这显然与消费者对手机高速运行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另外,持续的高温也将对CPU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他补充表示道。 众所周知的是,5G时代的数据传输量将大增,这将使得智能手机的过热风险持续提升。全球手机厂商为此头痛不已。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先生曾表示:“仅从芯片耗电量看,5G是4G的2.5倍。”这意味着导热、散热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导热、散热材料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北京中科纳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徐文涛在会上介绍称,导热界面材料可以填补两种材料接合或接触时产生的细微空隙或孔洞,降低界面热阻,提高器件的散热性能。目前主要的导热界面材料包括高导热石墨烯膜、印刷式导热垫片、导热凝胶、导热硅胶片、导热绝缘胶、导热石墨片、导热相变材料、导热硅脂等。 据BCC Research预测,2020年全球界面导热材料将达到11亿美元规模,复合增长率超7%。而属于新兴行业的石墨散热材料,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市场规模已达近百亿元人民币。 卞怡菁女士在探讨散热材料与导热方案时谈到,石墨导热片拥有独特的晶粒取向,可沿两个方向均匀导热。石墨薄片一般贴于电路板,发热时可传导至手机背板。“综合考虑材料性能和成本,石墨导热片和导热凝胶是比较好的两种导热散热方案。” 除了散热材料外,结构件也在为散热“殚精竭虑”。 不锈钢中框存在较大的散热问题,不锈钢的导热系数仅有14 /W·(m·k)。深圳依诺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珩则表示,未来第三代高导热铝合金的热导率目标可达200W/m·K以上,“高强铝合金是手机中框材料的首选。” 5G现存诸多难题 材料将助力破局 12月25日,华为董事长梁华表示,2019年上半年,华为将发布搭载5G芯片的5G智能手机,并将在2019年下半年实现规模商用。 据悉,华为目前已获得26个5G商用合同,与全球50多个商业伙伴签署合作协议,5G基站商用发货数量超1万个,全球数量最多,拥有1600多项核心专利,占了整个5G ESTI标准的19%,构筑了核心竞争优势。 据Gartner预测,随着5G手机在2019年的密集上市,到2021年市场中将有9%的智能手机支持5G网络,因此2021年以后5G手机年销量将突破亿部级别。 5G前景光明,市场潜力庞大,但普通消费者对于5G往往只有一个认知:更快的速度,他们关注的是5G时代的到来还需多久?业内人士表示,虽然5G的标准已经公布,但5G在短时间内还是难以取代4G。 在5G时代到来前,除了散热问题,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工作时不能被外界电磁波干扰,也要避免其自身辐射干扰外界设备或危害人体,因此需要通过电磁屏蔽阻断电磁波传播路径,主要通过结构本体和屏蔽衬垫实现屏蔽功能。 伴随手机硬件的升级,电磁屏蔽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由此推动电磁屏蔽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和创新。根据BCC Research的预测,全球EMI/RFI屏蔽材料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60亿美元提高到2021年的78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近6%。 5G时代智能手机零部件升级推动电磁屏蔽与导热新需求 数据来源:互联网、东方证券研究所 目前主流的电磁屏蔽材料包括电磁屏蔽银浆/镍碳浆、电磁屏蔽硅胶条、电磁屏蔽模压材料和FIP导电胶等。徐文涛在会上表示,硅橡胶中加入导电颗粒,通过模压成型制作成所需形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及电磁屏蔽性能,兼具防水、防尘、抗震等机械性能,起到局部屏蔽的效果。 5G时代材料变革 来源于中科纳通演讲资料 5G通讯的发展,还急需其它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以此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的是,轻金属、液态金属、非晶合金、磁性薄膜材料、导热散热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等将迎来巨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