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拔最高油田实现陆相油气勘探理论新突破》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0-04-07
  • 从青海油田获悉,历经十余年坚韧的科研探索和不懈的攻关努力,青海油田创立了“强改造型咸化湖盆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体系”,实现陆相油气勘探理论新突破。带动青海油田油气年产量从418万吨上升到738万吨,增长76.6%。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青海油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质情况最复杂、地表条件最艰苦、工程技术保障最困难、油气赋存条件最特殊的油田。早在1954年,柴达木盆地就开始油气勘探,上世纪50--70年代,先后发现了冷湖、尕斯、涩北等一批油气田,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气生产基地。之后30年辗转盆地多地勘探无规模发现,按照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一般理论依据和客观规律,国家曾先后七次组织重大攻关,多家国际大油公司也协助勘探,均无功而返,未取得明显进展。据此,学术界曾认为,新近纪以来青藏高原持续剧烈隆升,柴达木盆地被强烈改造,油藏遭到严重破坏,地表油砂成山,难以形成大型油气田,持续勘探价值不高。   200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设立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关键技术科技重大专项,针对咸化湖相低丰度烃源岩能否规模成烃、盆地腹部是否发育规模储层等瓶颈技术,联合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千余人组成产学研团队展开一体化攻关。经过多年努力,成藏理论和油气勘探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取得了4个方面的创新成果:发现咸化湖盆低丰度低成熟度烃源岩多峰生烃机理,突破低丰度有机质难以规模生烃的传统认识,丰富和完善了陆相生烃理论,油气资源量从二次资源评价15.8亿吨提至第四次资源评价的70.3亿吨;探索了强改造型盆地复杂细粒岩“有序沉积-过程控储”机制,使有效储层埋深延至7000米,新增有利勘探面积2.2万平方公里,将勘探领域从局部隆起拓展到整个湖盆凹陷;创建强改造型陆相盆地立体多维晚期成藏理论,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同存的规律,打破了传统地质理论和一般找油找气方向;建立强改造型高原盆地地表地下极复杂区勘探技术系列,发明极低信噪比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首次在英雄岭极复杂区获得地下清晰成像,引领了复杂山地地震勘探及测井技术的发展,为油气勘探突破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强改造型咸化湖盆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体系”应用于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取得良好成效,特别是英雄岭地区油气勘探成果最为显著。英雄岭是盆地西部一片隆起的山地,早在1947年就发现了150米的巨厚油砂,证明地下有石油。但该地区地表沟壑纵横,海拔落差极大,山脊如刀片般矗立,地下构造如同打碎的盘子,既有海绵似的地表低速带,又有难以认识的湖相碳酸盐岩复杂储层、油水关系错综繁乱,使得勘探久攻不克。上世纪80年代起,历经“五上五下”车轮式勘探,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规模发现。  近年来,在“强改造型咸化湖盆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体系”的支撑下,英雄岭东、中、西部均有重大斩获。其中在东段相对稳定的英东浅层,发现高丰度亿吨级整装油田,已累计新增油气三级地质储量1.2亿吨,探明储量丰度高达1000万吨/平方公里,为2000年以来中国陆上石油之冠。在中西段深层发现国内外罕见的咸化湖相碳酸盐岩多重介质储集类型的高压、高产构造岩性油气藏,相继钻遇9口中国陆上盆地罕见的日产千吨高产油气井,提交三级油气储量1.6亿吨,初步形成英西—英中湖相碳酸盐岩亿吨级规模储量区。目前,环英雄岭地区呈现3.1万平方公里晚期成藏大油区,已发现多个特征不同、类型多样的油气成藏区带。  2018年,在北京由9位院士及5位国内知名教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鉴定认为:“强改造型咸化湖盆油气地质理论及勘探技术体系”是强烈构造改造区高效勘探的典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体系的成功应用与实践意义非常重大,不仅有力推进了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发现,也对中国陆上其它盆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技术体系已获发明专利31件、软件著作权7项、出版专著12部、发表科技论文677篇(SCI/EI147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及中国十大找矿成果奖,连续7年获中国石油勘探重大发现成果一等奖。  据悉,柴达木盆地环英雄岭巨型油气聚集成藏区,油气资源丰富,前景非常广阔,恰似一串闪亮的“黑珍珠”。随着该技术体系的不断实践和应用,必将为加快建成千万吨高原油气田提丰厚的资源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关报告
  • 《技术创新助力顺北油田勘探开发新突破》

    • 来源专题:油气成藏评价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18-07-19
    • 近日, 顺北油田喜报频传7顺北51X、顺北。其中, 顺北51X 井酸压后日产油130吨, 此项数据表明, 顺北5号断裂中段和顺北7号断裂是储层发育的油气富集区, 这一重大发现为下一步评价开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众所周知, 顺北油田储层改造面临诸多世界性难题诸如储层埋深超过7500米, 地层破裂压力高达140兆帕, 以及地层温度高达160摄氏度, 现有酸压工作液性能不满足改造要求等。其中, 在面对常规酸液反应速度快、缓蚀能力较差、深穿透刻蚀能力不足的问题方面, 西北油田技术人员以 "高产、稳产、扩大酸压沟通范围" 为目标, 结合顺北油田油藏特征, 采用高斯等软件设计酸液稠化剂和缓蚀剂的分子结构, 自主研发了1套交联酸配方体系。该体系具有耐温160摄氏度、滤失小、缓蚀能力好、深穿透效果佳等诸多优点。
  • 《中国石油获天然气田勘探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0-27
    • 10月25日,中石油煤层气公司吉平2H投产后日产气量达到最高6.7万方,6万方以上已稳产一周。标志着鄂尔多斯盆地陆相沉积深层5号煤岩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 该井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吉区块,是国内也是世界首口成功投产的深5煤水平井,填补了深层煤岩气又一层系空白。 中石油煤层气公司大吉气田是我国深层煤岩气上产速度最快的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西省境内,是经自然资源部评审通过的国内首个埋深超过2000米的高丰度整装大型煤岩气田。 该气田于2021年启动先导试验工程,2022年底全面启动产能建设规模开发,在深层8号煤岩气勘探开发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成功突破了2000米以深煤岩气这一世界级的开发“禁区”,填补了2000米以深煤岩气在我国资源谱系中的空白。 目前大吉深层煤岩气田日产气量超过400万方,年生产能力15亿方,已建成我国首个百万吨油气当量深层煤岩气田,是目前我国生产规模最大的深层煤层气田。 与海相沉积的深层8号煤岩相比,陆相沉积5号煤岩地质上具有较大差异性。据初步评估,鄂尔多斯盆地深层5号煤煤岩气资源量约10万亿方,勘探开发前景广阔。 中石油煤层气公司突出加快深层5号煤岩气勘探力度,加快试气评价,并部署深层5号煤岩气水平井吉平2H,吉平2H井的成功投产并获得高产,标志着鄂尔多斯盆地深5煤的勘探开发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是我国深层煤岩气领域一个新的里程碑,对引领全国深层煤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煤层气公司持续不断开展攻关,将深层煤岩气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探索形成煤岩气革命工程的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为保障我国天然气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