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通过超薄自组装肽膜中的纳米孔易位》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3-01
  • 在这里,我们探讨了在固态纳米孔设备中使用肽基材料作为膜的可能性,旨在开发一种序列特异性、可编程的生物膜平台。我们使用最近开发的酪氨酸介导的自组装肽片。在气/水界面,5mer peptide YFCFY自组装成均匀、坚固的二维(2D)结构,肽片容易转移到低噪声的玻璃基板上。通过蚀刻工艺可以将肽膜的厚度调节到约5nm(甚至2nm),利用具有调谐斑点大小的聚焦电子束可以精确控制肽纳米孔的直径。肽纳米孔的离子电流噪声可与典型的氮化硅纳米孔或多层二维材料的离子电流噪声相媲美。使用此膜,我们成功地观察易位1000个基点的双链DNA ~ 30的足够的信噪比和一个细长的易位的速度~ 1 bpμs−1。我们的结果表明,自组装的肽膜可以作为敏感的纳米孔膜,并作为将生物功能应用于固态基质的平台。

    ——文章发布于2019年2月27日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中心:自组装多孔薄膜用于高效有机小分子分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万勇
    • 发布时间:2018-08-20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中心唐智勇研究员和李连山副研究员在具有刚性分子骨架的自组装多孔薄膜用于高效有机小分子分离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Microporous membranes comprising conjugated polymers with rigid backbones enable ultrafast organic-solvent nanofiltration”于2018年7月23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杂志 (Nat. Chem. 2018, DOI: 10.1038/s41557-018-0093-9)。   当今工业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分离、纯化或者浓缩过程,因此分离技术成为现代工业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分离纯化过程主要依赖于高能耗的基于热的过程,例如蒸馏、蒸发、精馏等。据统计,化工工业中用于分离和纯化的能源消耗占据了全部能源消耗的一半,其中80%被蒸馏过程消耗。因此,开发低能耗、高效的分离纯化技术将极大的降低能源消耗。   膜分离过程是一种在选择性膜两侧施加压力差,使得待分离物质选择性通过膜从而实现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技术是高效、高选择性膜材料。这一技术在水纯化或者海水脱盐方面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应用,利用聚酰胺等聚合物材料的薄膜实现杂质或离子去除。然而,其在有机体系的应用相对滞后,这是因为大部分传统的一维聚合物材料在有机溶液中不稳定。其次,传统一维聚合物薄膜没有永久性孔,导致分离速度非常低下。   为了同时解决高稳定性、高溶剂通量及高选择性的问题,唐智勇课题组选择了具有刚性骨架的自组装多孔聚合物材料。这种材料相比于传统的一维柔性聚合物材料有非常大的优势:第一,三维全共轭结构使得这类材料在任何溶剂中不溶,且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第二,刚性骨架支撑起丰富的自组装微孔,有利于溶剂的传输;最后,可通过化学手段对孔结构或尺寸进行调控。然而其三维刚性结构在解决了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其不溶的特性也同时带来了材料成膜困难的问题。因此,如何获得高质量的薄膜是解决这类材料在膜分离领域应用的关键一步。受一维聚合物表面聚合的启发,该课题组在SiO2表面修饰初始聚合位点后进行表面聚合反应,通过精细控制表面修饰及聚合反应条件,获得了平方厘米级的无缺陷薄膜并成功转移至超滤膜多孔支撑层。分子截留测试表明,其对有机溶剂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在同等选择性基础上,过滤速度较目前商用的一维柔性聚合物薄膜高出两个数量级。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这类材料永久性微孔结构及高孔隙率,使其有望成为新一代高效膜分离材料。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斌博士和王会助理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中心唐智勇研究员、李连山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 《自组装纳米…晶须?》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5-08-13
    • 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与IBM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使晶体结构的电子显微镜中成长。通过记录原子自组装形成晶须,通过观察确认他们的成长方式,以及调整生产条件来构建纳米器件。这个术语描述的任何晶体都是直径薄,下降到几十纳米,但长度可能是几百或几千倍以上。纳米线的材料,它的确切尺寸都合理配备以确定其性能。实验开始的目标是了解如何将这些原子自发地排列成最简单的纳米线。但是当一个分子击中金滴的表面时,它会分裂,硅原子会进入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