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中心:自组装多孔薄膜用于高效有机小分子分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万勇
  • 发布时间:2018-08-20
  •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中心唐智勇研究员和李连山副研究员在具有刚性分子骨架的自组装多孔薄膜用于高效有机小分子分离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Microporous membranes comprising conjugated polymers with rigid backbones enable ultrafast organic-solvent nanofiltration”于2018年7月23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杂志 (Nat. Chem. 2018, DOI: 10.1038/s41557-018-0093-9)。

      当今工业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分离、纯化或者浓缩过程,因此分离技术成为现代工业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分离纯化过程主要依赖于高能耗的基于热的过程,例如蒸馏、蒸发、精馏等。据统计,化工工业中用于分离和纯化的能源消耗占据了全部能源消耗的一半,其中80%被蒸馏过程消耗。因此,开发低能耗、高效的分离纯化技术将极大的降低能源消耗。

      膜分离过程是一种在选择性膜两侧施加压力差,使得待分离物质选择性通过膜从而实现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技术是高效、高选择性膜材料。这一技术在水纯化或者海水脱盐方面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应用,利用聚酰胺等聚合物材料的薄膜实现杂质或离子去除。然而,其在有机体系的应用相对滞后,这是因为大部分传统的一维聚合物材料在有机溶液中不稳定。其次,传统一维聚合物薄膜没有永久性孔,导致分离速度非常低下。

      为了同时解决高稳定性、高溶剂通量及高选择性的问题,唐智勇课题组选择了具有刚性骨架的自组装多孔聚合物材料。这种材料相比于传统的一维柔性聚合物材料有非常大的优势:第一,三维全共轭结构使得这类材料在任何溶剂中不溶,且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第二,刚性骨架支撑起丰富的自组装微孔,有利于溶剂的传输;最后,可通过化学手段对孔结构或尺寸进行调控。然而其三维刚性结构在解决了结构稳定性的同时,其不溶的特性也同时带来了材料成膜困难的问题。因此,如何获得高质量的薄膜是解决这类材料在膜分离领域应用的关键一步。受一维聚合物表面聚合的启发,该课题组在SiO2表面修饰初始聚合位点后进行表面聚合反应,通过精细控制表面修饰及聚合反应条件,获得了平方厘米级的无缺陷薄膜并成功转移至超滤膜多孔支撑层。分子截留测试表明,其对有机溶剂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在同等选择性基础上,过滤速度较目前商用的一维柔性聚合物薄膜高出两个数量级。这一结果主要得益于这类材料永久性微孔结构及高孔隙率,使其有望成为新一代高效膜分离材料。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斌博士和王会助理研究员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中心唐智勇研究员、李连山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 原文来源:http://www.nanoctr.cas.cn/zytp2017/201807/t20180724_5049698.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韩宝航与孙连峰课题组合作在多孔有机聚合物膜应用于忆阻器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11-08
    • 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具有本征多孔性和可调节的孔隙环境,非常适合于电子器件的应用。然而,由于缺乏鲁棒性、可加工性和制备的可控性,基于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的电子器件的构建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咔唑是一种具有较低氧化电位的高电活性单元,可通过电化学策略制备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这为制备基于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的电子器件提供了思路。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韩宝航研究员课题组与孙连峰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电化学制备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膜应用于忆阻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有咔唑单元的单体用来通过电化学方法构建薄膜。由单体Cz-0CN、Cz-1CN和Cz-2CN通过电化学聚合分别得到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eCPF-0、eCPF-1和eCPF-2。这些电化学聚合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具有良好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光洁度。薄膜的厚度在10 ~ 200 nm范围内可精确调控。利用功能分子的可设计性,将不同数量的氰基单元作为吸电子基团引入到分子中。结果表明,基于具有最高氰基含量的eCPF-2构建的忆阻器表现出最优的低开关电压(+0.60±0.25 V)以及最优的开/关比(104)。由于良好的电子转移系统,基于eCPF-2器件的开关比是基于无氰基eCPF-0的器件的近1000倍。得益于电化学聚合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的鲁棒性,基于这些薄膜构建的忆阻器能够稳定运行约700个周期,并显示出对于各种恶劣环境场景的良好耐受性。本研究中提出的电化学聚合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薄膜策略,为开发包括忆阻器等电子器件的功能材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 相关研究成果以Electrochemical Preparation of Porous Organic Polymer Films for High-Performance Memristors为题目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杂志上(DOI: 10.1002/anie.202205796),并被遴选为VIP论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陶友与刘辉为共同第一作者,李勇军博士、丁雪松博士、孙连峰研究员和韩宝航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此外,论文还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顾成教授在电化学聚合以及材料表征的帮助。该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科技部纳米重大专项资助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205796 咔唑基多孔有机聚合物膜的电化学聚合及其在忆阻器应用中的性能评估
  • 《纳米多孔薄膜的新产业的未来发展可能性》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5-12-16
    • 文章介绍了金属有机骨架(MOFs),它是一种新的纳米孔材料类型。生物工程师从鲁汶,比利时,已经开发了一种替代方法,通过使用非常薄的膜的形成产生这些材料,使他们可以很容易地被用于芯片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孔隙的大小可以在纳米水平进行调整(一纳米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一位芯片的内表面,通过这些孔隙的形成,不同的大小从1000到每克材料5000平方米进行辐射。MOFs可以看作是微观的海绵材质,可以吸收大量的材料。研究人员正在检查MOFs材料作为催化剂使用加速客体分子的化学反应,其可能的应用是储气库,便于容纳大量内表面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