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北工大在光电功能晶体超快载流子动力学研究方面获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2-21
  • 近日,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激光工程研究院固体激光与超快光子学研究所师生在光电功能晶体超快载流子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nisotropic carrier dynamics and laser fabricated luminescent patterns on oriented single-crystal perovskite wafers》为题,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研究结果对于推动功能晶体在光电领域的实际应用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为北京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葛超、博士研究生李亚超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工业大学葛超助理研究员、宋海英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张文凯教授和山东大学刘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等项目资助。

    近年来,钙钛矿材料及其在光电子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它们在超快载流子动力学中的各向异性行为的深入理解仍然不足。为弥补这一缺失,研究团队以高质量、不同取向的MAPbBr3单晶晶片为基础,首次在皮秒时间尺度上揭示了光激发载流子在不同取向的晶面内极化以及晶面间的各向异性动力学演变。这一发现从晶体学的角度深入理解了超快载流子的弛豫途径,对于在超快光电子领域,如光调制器、高速光极化传感器和弹道晶体管等方面,探索和拓展钙钛矿单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通过采用飞秒激光双光子加工技术,研究团队成功制备了三个数量级荧光增强的发光图案。从多维空间(体块和微/纳米尺度)和时间(稳态和瞬态)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背后的荧光增强机制,为提高体块晶体的光致发光强度提供了一种方便的自上而下的策略。该研究通过聚焦晶体学角度,对MAPbBr3的超快载流子动力学提供了深刻的理解,期望为今后钙钛矿热载流子在光电子学中的取向选择利用提供更多指导。

    光激发载流子在MAPbBr3晶体(100)、(110)和(111)晶面的动力学演化以及飞秒激光诱导荧光增强机制

相关报告
  • 《突破 | 浙江大学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25
    • 近日,浙江大学金一政课题组、王林军课题组与华南理工大学黄飞/应磊团队合作,在高性能蓝、绿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开发上取得进展。研究者揭示了无机量子点/有机高分子界面的电荷转移机制,继而通过调控高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的分子结构,有效地抑制了器件的载流子泄漏,从而同时创造了蓝、绿光QLED的效率/寿命新纪录,尤其是绿光QLED的性能已经满足显示业界的应用需求。 QLED是一种以胶体量子点材料作为发光中心、可通过溶液工艺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是下一代低成本、低能耗、广色域大屏显示技术的有力竞争者。显示应用需要红、绿、蓝三色器件。目前,红光QLED原型器件的效率、工作寿命等性能指标已满足产业化要求,但蓝、绿光QLED的性能仍低于应用需求。针对该瓶颈问题,研究者应用纳晶科技公司的高性能CdSe基量子点为模型系统,开展了机制研究,发现:有机空穴传输材料能级的能量无序会显著增强量子点/有机空穴传输层界面的电子泄漏,是造成蓝、绿光QLED效率损失的关键通道。具体地,相比于无机晶体量子点,有机无定形聚合物薄膜具有显著的结构无序度与较强的电-声子耦合作用,导致了较多的带尾态分布与较大的能级展宽。此外,单颗量子点的尺寸(约10 nm)远大于有机聚合物单元(约1~2 nm),形成了单给体-多受体的特殊界面。研究者结合QLED的光谱表征与界面电子转移的非绝热动力学模拟,确证上述效应显著增强了界面电子转移,导致器件中的漏电流。 图1 蓝、绿光QLED的界面电荷转移机制 在明晰了上述关键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系列基于刚性共聚单元的咔唑-芴交替共聚聚合物(PF8Cz,已在东莞伏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现生产和销售),并通过合成方法的调控实现了高分子量。该材料与传统聚合物传输层相比,具有更浅的LUMO能级与更小的能量无序,因而表现出优异的电子阻挡能力。最终,利用此空穴传输材料,研究团队构筑了高性能蓝、绿光QLED原型器件,最高外量子效率分别达21.9%与28.7%,且高效率窗口覆盖了从显示到通用照明的亮度范围。蓝、绿光QLED分别实现了长达4400小时与58万小时的工作寿命(100尼特下亮度衰减95%),均是目前报道过的QLED最高值。 该研究为QLED器件的材料设计提供了关键的新策略,实现了性能满足显示应用需求的绿光QLED原型器件,有望推动量子点印刷显示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图2 高性能绿光、蓝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 《突破 | 硅基光电子领域获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0-25
    •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兴军教授、彭超教授、舒浩文研究员联合团队在超高速纯硅调制器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了全球首个电光带宽达110GHz的纯硅调制器。这是自2004年英特尔在《自然》期刊报道第一个1GHz硅调制器后,国际上首次把纯硅调制器带宽提高到100GHz以上。日前,相关研究成果以《110GHz带宽慢光硅调制器》为题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 “该纯硅调制器同时具有超高带宽、超小尺寸、超大通带及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工艺兼容等优势,满足了未来超高速应用场景对超高速率、高集成度、多波长通信、高热稳定性及晶圆级生产等需求,是硅基光电子领域的重大突破,为高速、短距离数据中心和光通信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关键技术支撑,对于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发展意义重大。”王兴军介绍。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全球数据总量呈指数式增长,以硅基光电子为代表的光电子集成技术成为光通信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在硅基光电子芯片系统中,硅基调制器可以实现电信号向光信号的功能转换,具有低成本、高集成度、CMOS集成工艺兼容等优点,是完成片上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有源器件。”王兴军表示,但受限于硅材料本身较慢的载流子输运速率,纯硅调制器带宽典型值一般为30至40GHz,难以适应未来超过100Gbaud通信速率的需要,因而也成为硅基光电子学在高速领域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本次工作中,研究团队针对传统硅基调制器带宽受限问题,利用硅基耦合谐振腔光波导结构引入慢光效应,构建了完整的硅基慢光调制器理论模型,通过合理调控结构参数以综合平衡光学与电学指标因素,实现对调制器性能的深度优化。研究团队基于CMOS集成工艺兼容的硅基光电子标准工艺,在纯硅材料体系下设计并制备了在1550纳米左右通信波长下工作的超高带宽硅基慢光调制器,实现了110GHz的超高电光带宽,打破了迄今为止纯硅调制器的带宽上限,并同时将调制臂尺寸缩短至百微米数量级,在无须数字信号处理的情况下以简单的二进制振幅键控调制格式实现了单通道超过110Gbps的高速信号传输,降低了算法成本与信号延迟,同时在宽达8纳米的超大光学通带内保持多波长通信性能的高度均一性。 “研究团队在不引入异质材料与复杂工艺的前提下,实现了硅基调制器带宽性能的飞跃,未来还可实现低成本晶圆级的量产,展示了硅基光电子学在下一代超高速应用领域的巨大价值。”王兴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