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GSDMD介导炎症性血脑屏障破坏》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1
  • 2024年4月17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院士、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罗敏敏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Brain endothelial GSDMD activation mediates inflammatory BBB breakdown的文章,发现成孔蛋白GSDMD介导了炎症性血脑屏障破坏。

    血脑屏障(BBB)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屏障,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CNS)免受感染和有害物质的影响。然而,在感染和炎症条件下,血脑屏障破坏的机制仍然难以捉摸。

    该研究首先表明,LPS诱导的血脑屏障破坏需要胞质脂多糖(LPS)传感器caspase-11的激活,而不是TLR4诱导的细胞因子的激活。缺乏LPS转移和内化途径蛋白LBP和CD14的小鼠也能抵抗血脑屏障破坏,这表明循环LPS的内化对这一过程是必要的。然后,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显示,表达高水平GSDMD的脑内皮细胞(bEC)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对循环LPS反应最显著的细胞。LPS引发bEC中caspase-11和CD14的表达,导致体外和体内GSDMD介导的质膜穿孔和焦亡。

    电子显微镜研究提供了对伴随血脑屏障破坏的超微结构变化的进一步见解。在LPS刺激的野生型小鼠中,研究人员观察到热解性bEC、异常紧密连接以及血管系统从基底膜分离。而Gsdmd缺陷小鼠没有这些变化,这表明bEC中Gsdmd的激活是观察到的血脑屏障破坏的潜在机制。为了直接测试bEC特异性GSDMD的作用,研究人员利用bEC cre小鼠模型选择性敲除了bEC中的GSDMD。这些bEC特异性Gsdmd敲除小鼠免受LPS诱导的血脑屏障破坏,证明了Gsdmd激活在bEC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证明,绕过LPS刺激,将活性GSDMD直接递送到bEC中也足以打开血脑屏障。此外,在人caspase-4人源化的小鼠模型中,对bEC的GSDMD中和nanobody的表达阻断了革兰氏阴性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诱导的血脑屏障破坏,其功能等同于小鼠caspase-11。这些发现概述了炎症性血脑屏障破裂的新机制:bEC中GSDMD的激活起着核心作用。该研究还提出了与血脑屏障损伤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治疗策略。通过靶向bEC中的caspase-11/GSDMD轴,可能预防或减轻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或其他炎症条件下血脑屏障的破坏。

    这项工作的影响超出了血脑屏障。众所周知,GSDMD被各种炎症刺激激活,并可在多种细胞类型中诱导焦亡。该研究证明,在bEC中,GSDMD介导的膜穿孔足以破坏血脑屏障,这突出了在不同细胞类型和组织的背景下理解GSDMD激活的重要性。这一知识可能在炎症和细胞死亡生物学领域有更广泛的应用。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炎症性血脑屏障破坏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并为开发靶向疗法开辟了新的途径,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受血脑屏障损伤的有害影响。通过阐明caspase-11/GSDMD轴在bEC中的中心作用,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希望的干预靶点,可能可以在感染和炎症损伤期间保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相关报告
  • 《Nature | ROS依赖性S -棕榈酰化激活已被切割的和完整的GSDMD》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14
    • 2024年4月10日,哈佛医学院Hao Wu、本·古里安大学Liron David共同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ROS-dependent S-palmitoylation activates cleaved and intact gasdermin D的文章,发现了一种新的、不依赖于炎症小体或caspase切割的GSDMD激活机制。 Gasdermin D(GSDMD)是炎症反应的关键参与者,是炎症小体激活下游细胞因子分泌和焦亡的常见效应器。在经典模型中GSDMD在被炎性caspase切割后形成进行细胞膜打孔。研究人员证明,GSDMD在一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人GSDMD中的C191)处发生可逆的S-棕榈酰化(palmitoylation)的翻译后修饰,对GSDMD的成孔能力至关重要。使用生物化学和结构学方法,他们证明棕榈酰化增强了GSDMD的膜结合和低聚,导致有效的孔形成和细胞死亡诱导。随后,该团队发现,如果棕榈酰化,不仅GSDMD的切割的N-末端结构域(GSDMD-NT),而且未切割的全长GSDMD也可以形成孔。这一令人惊讶的发现表明,GSDMD切割并不是经典理论认为的其激活的唯一触发因素。相反,可逆的棕榈酰化作为一个关键的检查点,调节了切割和完整形式的GSDMD的成孔功能。 该研究进一步表明,在炎症小体激活过程中,线粒体产生的活性氧(ROS)增强了GSDMD棕榈酰化。ROS上调棕榈酰转移酶zDHHC5和zDHHC9的表达,而这是介导GSDMD棕榈酰化的主要酶。这种ROS棕榈酰化轴建立了一个正反馈通路(feed-forward loop),棕榈酰化的GSDMD破坏线粒体以产生更多的ROS,进而促进GSDMD棕榈酰化和孔的形成。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证明,这种ROS依赖性棕榈酰化机制不仅限于典型的NLRP3炎症小体,而且是典型和非典型炎症小体激活的一般特征,包括AIM2和NAIP5-NLRC4途径。他们还表明,GSDMD(V41A)中的一种疾病相关突变削弱了其自身抑制作用,导致自发棕榈酰化和细胞死亡增加,这表明炎症小体非依赖性GSDMD激活具有潜在的病理生理意义。这项研究在细胞系中的发现在原代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即使在没有caspase 1/11活性的情况下,ROS诱导的GSDMD依赖性细胞死亡也会发生,这突出了棕榈酰化介导的细胞膜穿孔形成机制的生理相关性。 总之,这项工作挑战了长期以来的观点,即GSDMD的激活仅取决于caspase的切割。作者建立了可逆的棕榈酰化作用作为控制裂解和完整GSDMD的成孔活性的关键调控检查点,以响应线粒体ROS的产生。这一发现扩展了我们对控制孔形成蛋白GSDM家族激活的多种机制的理解。 此外,ROS诱导的、切割无关的GSDMD激活可能发生的潜在生理和病理环境。进一步研究GSDMD的棕榈酰化、氧化和其他翻译后修饰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这种关键炎症效应物的复杂调节。最终,这项研究为焦亡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 《Science | 癌细胞绕开血脑屏障并以神经信号促转移和定植》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26
    • 2024年6月21日,杜克大学Dorothy A. Sipkins通讯在Science发表题为Breast cancer exploits neural signaling pathways for bone-to-meninges metastasis的文章,揭示了乳腺癌细胞入侵和定植软脑膜的新机制,为治疗干预开辟了潜在的新途径。 研究人员发现,乳腺癌细胞可以利用一种罕见的解剖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这些恶性细胞不是穿过血脑屏障,而是沿着直接连接骨髓和软脑膜的血管外表面迁移。这些导静脉(emissary vessel)穿过脊椎和头骨中的小通道,在骨髓室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提供了一个直接的管道。 在小鼠模型中使用活体内显微镜技术,该团队能够实时观察癌细胞粘附在这些emissary vessel上并沿着这些血管爬行的过程。这一过程使癌症细胞能够绕过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直接进入软脑膜间隙。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临床观察到的,癌症患者中软脑膜转移通常与骨髓受累相一致的现象。研究人员发现这种侵袭模式依赖于癌细胞整合素α6(integrin α6)的表达。整合素α6是一种与血管基底膜中层粘连蛋白结合的细胞表面受体。当使用CRISPR基因编辑从乳腺癌细胞中敲除整合素α6时,其侵入软脑膜的能力严重受损。相反,在通常不转移到软脑膜的乳腺癌细胞中,整合素α6的过表达使它们能够转移到软膜。这些实验表明,integrin α6对于通过emissary vessel途径侵袭软膜是必要和充分的。 虽然整合素α6介导了最初的侵袭步骤,但软脑膜的敌对微环境对转移细胞的生存提出了重大挑战。研究揭示了癌症细胞如何通过劫持正常的神经保护机制来克服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发现,侵入的乳腺癌症细胞刺激脑膜巨噬细胞分泌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GDNF通常由反应性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脑损伤时产生,以促进神经元存活。表达GDNF受体(即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CAM))的乳腺癌细胞能够响应这种巨噬细胞来源的GDNF并激活促存活信号通路。这使它们能够克服软脑膜微环境中的营养缺乏和其他细胞应激。通过中和抗体或癌细胞中NCAM基因缺失阻断GDNF信号传导,可以显著抑制小鼠模型中软脑膜转移生长。 研究人员观察到,软脑膜中的乳腺癌细胞与血管周巨噬细胞紧密结合,在血管和巨噬细胞之间躲藏自己。这种亲密的物理相互作用可以为癌细胞提供分子和物理保护。这是转移细胞破坏正常的宿主防御机制,为其生存和生长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生态位的典型例子。这些发现的临床相关性得到了患者样本分析的支持。研究人员发现,在癌症患者中,整合素α6的表达与脑膜转移显著相关。此外,这些转移瘤在周围基质中显示出高水平的NCAM表达和GDNF沉积。重要的是,GDNF阳性区域富集了CD68阳性巨噬细胞,这表明巨噬细胞来源的GDNF也支持人类患者癌细胞的转移生长。 这项研究为软脑膜转移的生物学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见解。首先,它揭示了一种新的癌细胞利用骨髓和软脑膜之间预先存在的血管连接入侵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途径。其次,它强调了整合素α6在介导血管侵袭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识别软脑膜转移高危患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第三,该研究揭示了癌细胞在敌对的软脑膜微环境中的关键生存机制。通过刺激巨噬细胞产生GDNF并表达GDNF受体NCAM,乳腺癌细胞发出神经保护信号以提高自身的存活率。这代表了一种“神经拟态”,使癌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茁壮成长。最后,这项工作确定了预防或治疗软脑膜转移的几个潜在治疗靶点。 这项工作产生了几个重要的问题。乳腺癌细胞如何刺激脑膜巨噬细胞产生GDNF?是否有其他神经营养因子或生长因子发挥类似作用?软脑膜中肿瘤前巨噬细胞的起源和表型是什么?其他经常转移到软脑膜的癌症,如肺癌和黑色素瘤,是否也采用了类似的机制?总之,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为癌症软脑膜转移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新见解。通过揭示癌细胞如何侵入软脑膜并为其生长创造支持生态位,它为预防和治疗这种毁灭性并发症的新方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