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CD发布《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模拟研究》报告》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金慧敏
  • 发布时间:2015-01-19
  • 2014年 12月 2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题为《模拟农业气候变化适应》(Modell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Agriculture)的报告使用国际农产品及贸易政策分析模型(IMPACT)量化了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强调了适应措施实施的紧性,提出了降低风险和提高应变能力的可能策略,并深入分析了各种适应措施的效应,旨在为减轻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提出建议。

    本文调查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提出了一些可用于缓解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和提高积极影响的适应性措施。文章强调了有计划适应性措施的重要性,重点突出了减少风险和提高恢复能力的可能策略。为了量化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影响和采取适应性措施的效果,本研究使用了“农产品贸易政策分析国际模型”(IMPACT)。模型分析首先探究了气候变化对产量、价格的潜在影响,然后继续分析了2种不同体系下适应性策略对产量、价格和食品安全的潜在影响,即(1)研究与开发(发展新作物品种以更好适应变化的气候条件),(2)灌溉技术的变化。

    最后,文章估计了公众和私人对研究和开发新作物品种的投资需求,同时更进一步估算了经合国家提高灌溉技术的成本。本文基于对气候变化影响、适应措施效应的量化分析结果,为减缓气候变化对农业的负面影响提出了以下建议:

    (1)优化农业管理系统(例如,机械化、土壤修复等)可以增加粮食系统的气

    候变化恢复能力,但不足以减少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2)良种改良技术(培育高温和干旱方面抗逆性强的优良作物品种)、技术转让

    和灌溉系统改善对于提高农业气候变化抵抗力是必要的。

    (3)适应的总成本是巨大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成本将随着气候损

    失大幅增加(OECD国家灌溉技术研发和推广潜在的额外成本每年将增加 160~200

    亿美元),因此,采取农业气候变化适应措施刻不容缓。

    具体文章内容可参见:http://www.oecd-ilibrary.org/agriculture-and-food/modelling-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in-agriculture_5jxrclljnbxq-en;jsessionid=2m3tpqmkqup1j.x-oecd-live-02

相关报告
  • 《IPCC发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特别报告》》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8-26
    • IPCC发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特别报告》. 2019-08-23 13:18 来源: 中国环境报 编辑:南筏 .   全球升温、海洋变化、温室气体排放等,都曾作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特别报告讨论的主题。 近来IPCC将目光转向土地,发布了《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特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聚焦气候变化与土地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威胁粮食安全,加剧土地荒漠化、土壤退化,并呼吁各国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土地。   报告作者53%来自发展中国家   体现了各国、各区域土地的差异性  “各国政府迫切希望IPCC能对整个陆地气候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研究。因此,我们通过世界各地专家和政府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这个构想。值得一提的是,这是IPCC报告历史上第一次有53%的作者来自发展中国家。”IPCC主席Hoesung Lee表示。   记者查看了IPCC官网列出的报告作者名单,其中不乏来自塞内加尔、巴西、印度、摩洛哥、牙买加等国家的作者。并且,每个章节的内容几乎都至少有一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作者成为主要作者协调人。来自中国的3位科学家中的两位,分别成为“第二章:气候变化对土地的影响”和“第三章:土地退化”两部分的主要作者协调人。   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将有助于将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和具体现状纳入到分析和测算中,体现了各国、各区域土地的差异性,既全面又客观。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份仅给发展中国家的指南,这是有失偏颇的。”   “农业、林业和其他类型的土地利用‘贡献’了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与此同时,土地自然进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球化石燃料和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在报告发布会上,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Jim Skea强调,土地在全球各地的气候系统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扩张已敲响土地退化的“警钟”   耕地扩张加剧水土流失   近日,“为亚马逊祈祷”的话题在社交网站上迅速传播,才让已燃烧了3周的巴西亚马逊雨林山火被公众知晓。不仅如此,巴西国家空间研究院表示,近8个月已检测到7万起火灾,创近6年来最高纪录。自8月15日以来,已发现9500起山火,目前已进入紧急状态。据悉,当地山火在旱季频发,其原因与气候变化或有较大关系。在北美,因极端天气引发的大规模山体滑坡和山洪爆发,每年造成超过2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土地、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此次报告中着重强调的议题。那么土地与气候如何相互影响?贾根锁对此做出了回答,“气候变化与土地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非常复杂。例如,在不同的气候带,土地受到的影响就体现出差异性。在多数中低纬度地区,升温可能会对作物生长较为不利。但在一些高纬度地区,升温在作物的生长季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都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即便存在不确定性,毋庸置疑的是,气候变化对土地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新风险。因此,未来各国如何进行土地管理将越发重要,可持续土地管理将非常关键。”   参与报告的多位科学家指出,土地受到气候变化威胁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土地用途变化带来的压力,造成多种形式的土地退化。   农业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在过去50年,需要灌溉的耕地面积增加了50%左右,使得很多地区淡水取水量增加,造成当地的气候系统变化。“耕地扩张也加剧了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美洲和东南亚地区。机械化农业系统的扩张是造成亚马逊地区毁林的主要原因,这也对当地土壤环境造成严重压力。” 贾根锁说。   气候变化对粮食系统影响不断加深   4亿-6亿人将营养不良?   “都说食用肉类的碳足迹比素食要高很多,在座各位专家都是素食主义者吗?”在报告发布会现场,一位记者对报告作者团队提出了这个犀利的问题。本次特别报告共计107位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关于这个问题,贾根锁告诉记者,“因为全球不同区域的饮食结构、历史和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地域特征造成的食材局限性会对不同地区选择膳食有所影响。就像我们国家,南北方的居民口味差别很大,美国东西海岸居民的口味也存在不小差异。所以,我们不是鼓励全世界居民在短时间内选择素食,只是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方向,阐述一个事实——素食的碳足迹的确低于肉食的碳足迹。”   “我们不想对人们的饮食指手画脚”,IPCC环境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工作组主席Hans-Otto Portner说,“如果一些发达国家的居民能够减少肉类消费,政府给予激励措施,这对气候和人类健康确实是有益的。”   “在评估应对气候变化对粮食系统的影响时,我们发现了一组数据。全球现有8.2亿人依然挨饿,要么没粮食,要么买不起。而另外20亿人则面临肥胖问题。事实上,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已经对粮食系统产生巨大影响。”贾根锁告诉记者。   报告指出,1981年-2009年,印度气候变暖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5.2%,澳大利亚却通过改善管理方式、增强技术,有效防止了农作物产量下降。粮食系统在全球分布的天平或因气候及土壤条件、资金、技术、机制等区域性差异,进一步倾斜。   “未来,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热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会导致价格上涨、营养质量下降和供应链中断。”IPCC第三工作组联合主席Priyadarshi Shukla说。   IPCC的这份报告揭示的气候与土地现状并不乐观,但研究结果为各国政府提供了土地管理的思路。“希望通过此次报告,各国政府可以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概念和实践,通过多部门、多机构及多区域的协调,将有效性与协同性做到极致,在关注气候变化的同时,构建平衡、健康的生态系统。” 贾根锁说。
  • 《《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我国生态低碳农业呈稳中有进发展格局》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04
    • 5月17日,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会暨第十八届农业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了《2025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有序推进,生态低碳农业稳步提升,减排固碳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农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不断完善,低碳农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农村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成效显著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综合实验室主任梅旭荣表示,报告基于稳产保供、资源利用、生态服务、低碳发展和经济发展5个维度、26项指标,构建了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确2016-2022年31个省(区、市)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基本态势,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关键攻坚阶段,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和不均衡性,东、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提升潜力较大。 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发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以来,先后发布和实施了数十项政策、措施,我国农业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畜牧业领域,截至2023年,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73.2%,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9.4%。 在渔业减排中,我国鼓励建造新材料新能源渔船,研制节能环保装备,研发了适用于养殖期间调控底质的池塘底质改良机;结合紫菜养殖模式,相关科研单位联合研发了节能环保型紫菜采收作业工船等。 在农田和草地固碳扩容方面,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2022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的秸秆产生量为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综合利用率达88.1%,肥料化利用率为57.6%。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1.7万吨,且连续8年保持下降趋势。此外,自2020年实施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3年以来,东北四省(区)已累计在223个项目实施县实施保护性耕作2.01亿亩次,2022年实施面积达到8300万亩。 在农机节能减排方面,报废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淘汰高耗能及落后农机,促进新型、高端、智能、绿色农机推广应用,提升了农机装备作业质量、作业效率、可靠性和适用性,有效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 在可再生能源替代方面,积极推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截至2023年底,以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各类中小型沼气工程、大型和超大型沼气工程分别为6.22 万处和5518 处。大力推进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辽宁、黑龙江、山西、河北等地开展了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试点示范。有序扩大秸秆成型燃料推广范围, 2023年全国固化成型燃料工程1919处,年产量1239.45万吨。大面积推广应用太阳能利用技术,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推广太阳房37.38万处,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101.9万台,推广太阳灶73.57万台。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低碳取得新进展 农业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脆弱行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来源之一。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固碳能力,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在农业减排方面,报告指出,2015年是我国作物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转折点,2015-2020年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水平下降了16%。节水灌溉技术不仅能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提高作物生产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淹水灌溉相比,浅层灌溉和间歇灌溉可分别节水44%和67%,降低了37%全球净增温潜势和44%温室气体净排放强度。精准施肥技术可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时机,避免因过量施肥导致的氧化亚氮排放。相比普通氮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缓控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14.6%和13.2%,减少年平均温室气体排放总量10.7%。轮作与间作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养分和光温水利用效率,降低氧化亚氮排放。 在农业固碳方面,通过保护性耕作、免耕、降低土壤密度、深松、局部施肥等措施,改变根系形态和结构、根际沉积物质量和数量、根系碳的分解和稳定、微生物生物量和活动,从而增加碳固存,影响土壤碳固存。 “当前,新的科技成果不断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不断助力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梅旭荣介绍,“如基于监测与自动控制的智慧农业技术,可实现生产管理与化肥农药投入以及动植物生长过程、需求精准匹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水、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变化。” 多种农产品碳足迹稳步下降 报告还发布了油菜、柑橘、鸡蛋等农产品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按照《2019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核算方法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框架,采用从“摇篮到大门”的系统边界,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准备到农业生产过程,去核算种植农产品油菜和柑橘,以及养殖农产品鸡蛋的碳足迹。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油菜生产中,每千克油菜碳足迹均值为0.8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也就是说,从“摇篮到大门”,每千克油菜生产中,会产生相当于0.84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这一数据,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并且这一数据呈波动下降趋势。 2015年至2022年,我国柑橘生产中,每千克柑橘碳足迹为0.1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梅旭荣表示,“这一数据低于全球其他国家,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最低的。” 报告还核算了2024年不同生产模式下,鸡蛋的碳足迹。梅旭荣介绍,大型养殖场的碳足迹比较低,每千克鸡蛋的碳足迹为1.02千克二氧化碳当量,而中型养殖场则为1.2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不同规模养殖场鸡蛋碳足迹存在明显差异,中型养殖场的鸡蛋碳足迹高于大型养殖场。饲料种植加工环节碳足迹贡献最大,其次为饲料运输环节、粪便管理环节和养殖场能源环节。但总体来说,我国鸡蛋的碳足迹,低于全球大部分国家。 “未来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更多的检测和核算,精准识别出减排潜力的关键环节和区域,这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产的良性互动,更好地践行大食物观。”梅旭荣说。 报告还对未来“十五五”时期的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提出了战略方向建议。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将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纳入全口径核算范围;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推动以碳强度控制为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加强生物、信息、材料科学与农业减排固碳科技深度融合,创新驱动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探索人-地-粮-生态协同发展路径,创建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