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为什么越来越扁 因为厂商能赚更多钱》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9-17
  • 有没有发现,近几年无论是电视还是显示器,屏幕都越来越“扁”了。

    从最初的4:3到16:10、16:9、21:9,我们的屏幕长度仿佛没了节制。

    当我们以为16:9就是极限的时候,21:9的带鱼屏来了,而现在,32:9宽高比产品甚至都已经迭代了几轮。

    那么,到底是厂商们为了赚钱而玩噱头,还是真的有利于人们的观看体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研究下这个问题。

    根据厂商们说法,更宽的屏幕是更有符合人眼视觉比例,更有浸入感。然而我个人认为,也许是厂商们为了节约成本。

    我们知道,一台电视、显示器一半以上的成本基本都在面板上。

    由于屏幕尺寸是根据对角线来推算的,所以不同比例,同样大小尺寸的屏幕,面积却是不一样的。

    我们拿同样为34英寸的三种比例的屏幕举例,可以计算出:

    4:3的屏幕尺寸为666mm x 500mm,面积33.3万

    16:9的屏幕尺寸为726mm×408mm,面积29.6万 ,比4:3小10.98%

    21:9的屏幕尺寸为765mm×328mm,面积25.1万,比4:3小24.57%,比16:9小15.27%

    看出有什么猫腻了么,屏幕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比例越大面积越小,这也许能成为面板厂商节约成本的一个手段。

    当然了,关于屏幕比例为什么越来越大,这里面的影响因素其实还不少。

    影响因素一

    早期屏幕比例主要受限于CRT的显示原理。

    CRT是靠电子束打在屏幕上成像的,从第一行第一个像素点开始逐个扫描,一个640*480分辨率(也就是4:3)的显示屏,显示一帧完整的图像需要击发640*480次的屏幕,再乘以刷新率倍数。

    一秒内发射电子的次数正比于显示带宽,但显示器的带宽是有限的。

    如果640*480最高支持60hz,那么屏幕比例越大,刷新率就会越低,低到30hz左右时,人眼会感到明显的闪烁(当然在LCD上没有这个问题,因为LCD有残影,不会造成闪烁)。

    另外假如屏幕做成16:9,在刷新率固定在60Hz的情况下,横向分辨率高了,纵向必然会低,那么只能增加带宽而提高成本。

    影响因素二

    第二个因素是,我们知道屏幕上显示的内容来源于信号源,那么这些影像记录肯定是用镜头拍摄下来的,镜头是正圆的。所以,被记录下来的影响纪录肯定是正圆的。

    但这又不符合人眼的感官体验。所以考虑到这一点,结合实用度与利用率,最大的比率应该是 1:1(圆中最大的那个正方形)。

    而当电视发明出来之后,这个兼容度最高的比例就是 4:3。由于整个信息系统都要遵循了这个比例来发展。所以由电视衍生出来的其他屏幕,也都遵循了这个4:3的比例。

    不过当CRT技术被淘汰,LCD液晶取而代之后, 4:3的比例在面板厂商的角度来看其实是非常浪费材料的,所以越来越大比例的显示产品不断出现。

    其后数字影像系统、数字非编系统、镜头技术的发展乃至数字化广播系统技术的迭代之后,4:3就被逐渐淘汰了。

    所以说,我们的屏幕越来越扁,真的是厂商们为了赚更多的money?

相关报告
  • 《一场暴雨导致悉尼13万户断电!澳洲的电网为什么“越贵越烂”?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2-14
    • 山火、暴雨、洪水…停电可能只需要一个理由气候逐年升温下,越来越脆弱的澳洲供电基建“做还是不做,这是一个问题”   澳大利亚无疑是世界上电费最昂贵的国家之一。   自由党议员Craig Kelly(凯勒)曾于2016年底在议会上尖锐地指出,“澳大利亚人所付的电费,是美国人的两倍。”   凯勒进一步引用了2015年度的「澳洲居民电费趋势报告」与「美国电力信息管理报告」中的相关数据,作为该结论的补充支撑,即在澳大利亚,居民平均支付电费为0.287澳元/千瓦时;但在美国仅为0.104美元(合0.141澳元)/千瓦时。   2017年公布的「Thwaites报告」,则进一步揭露了一些澳大利亚人支付的电费甚至会远远高于官方统计结果。该报告通过直接分析用户的实际电费账单得出,位于维多利亚州的人们为每千瓦时的用电支付0.35澳元,高于澳洲电力市场协会估计数据的42%。   ——更不必说,维州的电费还比新州、昆州和南澳的都来得便宜。   但除了越来越昂贵的电费账单之外,对于在澳洲的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还存在着一个问题也不容忽视,那就是:   停电。   实际上,过去一个月以来频频发生的山火、暴雨、洪水,早就把澳大利亚的许多家庭和企业摧残得不成样子,也让这些地方由于电力供应切断而陷入“黑暗”。   山火、暴雨、洪水…停电可能只需要一个理由   2月9日,或许也是悉尼近三十年来降雨量最大的一个周末,超过13万户家庭在肆虐的暴风雨中遭遇了集体断电的情形。   电力分销商Ausgrid对此表示,截至周二2月11日下午,虽然大部分的电力供应已经维修恢复,但仍然有4.1万户家庭和企业目前处于停电状态。   “这是第三世界国家水平的服务,” 居住在Greenwich一处公寓楼的Shawn Naderi(奈德瑞)义愤填膺地说,他们家的电力自从周六下午被切断后就未曾恢复。   奈德瑞补充,这是过去一年以来该楼第三次大规模的停电了。   “我的妻子平时在家办公,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也只能来我的办公室一起办公。我们在家没有地方可以洗热水澡;就连我办了会员卡的健身房也没有电。我们所有的食物都被毁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不正常了。”   由于家中养了两只宠物,奈德瑞也无法和家人移居酒店,“我们不得不购买大量的充电宝和圣诞彩灯,我们也就是死马当活马医吧。”   实际上,奈德瑞只是那些在自然灾害中、遭遇了大规模停电事故的成千上万受害者的一个缩影。   在两周前的南澳,一场尤其激烈的雷阵雨突然席卷了连接该州和国家电网之间的配电塔,超过9000栋房屋瞬间陷入黑暗;其中,皇家阿德莱德医院是受到影响最大的楼宇之一:   当天,该医院内的二十余台手术被迫临时取消,忙碌不停的救护车只能把病人纷纷转移到其他医院。   不仅如此,在过去一个月以来似乎烧不尽的山火中,在新州、维州、昆州、南澳和首领地,还有太多的家庭忍受了数小时甚至长达数天的停电。   为什么在我们的印象中,澳洲电力设施似乎在自然灾害面前正变得越来越脆弱不堪?   气候逐年升温下,越来越脆弱的澳洲供电基建实际上,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澳大利亚的供电系统所承受的压力确实在不断地增加。   澳大利亚的夏天无疑在变得越来越炎热:   根据澳洲气候协会在2019年公布的报告,自1910年以来,澳大利亚的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1℃,其中1950年以后出现显著增长;与此同时,2019年炎热的天数也比1960年的数据翻了一番;   据由Sophie Lewis(露易丝)领导的澳洲国立大学研究小组分析称,未来几十年内,悉尼和墨尔本将会迎来50多℃的夏天。   ——而据Grattan机构统计分析,在气温高于35摄氏度的日子里,在澳洲的人们遭遇停电的时间比35摄氏度以下的期间足足多出3.5倍。   这是因为在更炎热、时间更长的“热浪”下,除了煤和天然气的发电能力会降低之外,还更容易出现电线老化或短路、保险丝烧断以及变压器过热的情形,而猝不及防的山火和暴风雨甚至可能直接将其摧毁;   更不必说,人们在结束了炎热的一天工作后下班回家想做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打开空调。   ——这也意味着,在更炎热的气候下用电需求的急剧增加,也更有可能导致发电供应不足。   但研究也证明,在供电不足造成停电的情况下一般只需不到一个小时供电就可恢复;相反地,恶劣气候或自然灾害导致的停电事故就可能远远更为严重,有时候停电甚至超过五个小时。   于是,这些或许已经被天灾人祸折磨得身心俱疲的人们,再加上对于突遇断电的沮丧与愤懑,一经煽动便加入了抗议澳大利亚的电网设备落后以及政府不作为的浩浩荡荡舆论大军。   但有没有人想过,澳洲政府一旦对此“做”了什么,就一定真的是“对”的吗?   “做还是不做,这是一个问题”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发生在2004年新州和昆州的大规模断电事故。当时事件的恶劣性导致各州政府提高了电网输送可靠性的标准——当然,这也带来了高达180亿澳元的电网超支,虽然网络可靠性所提升的幅度还非常有限。   实际上,在过去十年里,电网成本其实是这些州居民用电价格上涨的最大原因:   新州的电费上涨比通货膨胀高出50%以上,而昆州东南部的涨幅甚至超过70%。   那么对于用户们来说,又是否真的会愿意为减少停电的可能性而支付更多的费用吗?   实际上,根据澳大利亚电力消费者的研究表明,比起他们需要为此改变而付出的代价,更多的消费者其实是对目前供电的可靠性感到满意的。   虽然听起来有一些荒谬,但对于澳大利亚的供电基建系统而言,有时候真正的问题可能甚至在于不是因为“不做”,而是因为“做的太多”。尤其是国有电力分销商,在过去几年间变电站容量的扩增已经远远超过了需求的增长——但在此期间,需求几乎没有出现变化、甚至比以往更低。   而如果从用更具体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行业,那么2006年至2013年的澳大利亚用电峰值需求的增加额,实际上相当于每个人使用1个老式白炽灯泡所需的电量;   但国有电力分销商却将其变电站容量,扩大了相当每个人使用超过100个灯泡的程度;   私营电力分销商虽然没那么夸张,但仍将其变电站的容量增加了约相当于每个人30个灯泡。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一方面看着电费账单上的数字在蹭蹭地上涨,但另一方面,多缴的钱却好像让电力分销商们做了“无用功”。
  • 《海洋热浪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频繁》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1-03-26
    • 当海洋表层变厚时,它起到了缓冲海洋极端加热的作用——但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这种“混合层”每年都在变浅。它越薄,就越容易暖和。这项新的研究可以解释最近极端的海洋热浪,并指出随着全球气温持续攀升,未来海洋变暖事件将更加频繁和具有破坏性。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Dillon Amaya说:“海洋热浪在未来会更强烈,发生的频率也会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当混合层变薄时,加热海洋所需的热量就会减少。”混合层——温度保持一致的水——覆盖了海洋顶部20~200米。它的厚度是造成极端暖异常事件的原因:它越厚,就越能起到缓冲作用,保护下面的水不受热空气的影响。但随着混合层变薄,混合层变得更容易受到温度快速波动的影响。Amaya和他的团队使用海洋观测和模型的组合来估计混合层的深度,可以追溯到1980年,也可以预测到未来。他们确定在过去的40年里,在北太平洋的一些地区,混合层已经变薄了近3米(9英尺)。到2100年,混合层将变薄4米(12英尺),比现在少30%。研究人员说,这种稀薄的混合层加上全球变暖,将为海洋温度的剧烈波动创造条件,导致更频繁和极端的加热事件。以太平洋东北部2019年的热浪为例。减弱的风和更高的气温共同使太平洋海水变暖约3摄氏度(5.5华氏度)。作者发现,一个变薄的混合层很可能是造成这股暖流的原因,并且这种情况在未来会变得更糟。Amaya说:“如果把2019年发生的同样的风和海洋条件应用到2100年估计的混合层,就会得到比我们2019年所说的温度高6.5摄氏度(12华氏度)的海洋热浪。这样的事件绝对会摧毁美国西海岸敏感的海洋生态系统。”Amaya还指出,随着气候持续变暖,混合层继续变薄,科学家可能开始失去预测海洋表面年复一年温度的能力。如果没有准确预报海洋温度的能力,渔业和其他沿海作业可能会面临危险。其他研究也表明,海洋热浪在未来将变得更为普遍,但探索其根本原因(海洋动力学和物理学)的人并不多。为了在模型中模拟这些事件并帮助预测它们,首先必须要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物理现象。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ametsoc.org/view/journals/bams/102/1/BAMS-D-20-0144.1.xml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