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年代际双生偶极子模态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李元龙课题组在南半球海温年代际变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The Decadal Twin Dipoles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南大西洋-南印度洋(SAIOs)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深受气候变化影响,但对其年代际及更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率的研究仍不够深入。本研究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年代际海表温度(SST)模态,表现为两个海盆中同时出现西南-东北向的偶极子结构,因此命名为“大西洋-印度洋双生偶极子”(Atlantic-Indian Twin Dipoles, AITDs)。AITDs的东北极分别位于Benguela Ni?o(BN)和Ningaloo Ni?o(NN)所在区域,其负位相有利于BN与NN的同步发生。

    通过分析观测数据、LICOM3海洋模式实验和CESM-LE气候模式模拟,本研究发现AITDs与副热带高压异常密切相关。大气环流异常与气候态场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对局地海气热通量产生多样化的影响。在南印度洋,AITDs的SST异常主要受风速和大气平流扰动的湍流热通量的控制;而在南大西洋,AITDs的SST异常则主要受到云控制的短波辐射加热以及风驱动的沿岸动力过程影响。本研究的结果强调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和南半球环状模(SAM)对SAIO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率的共同贡献,而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的作用甚微。这些发现对预测未来十年南半球气候变化和区域SST极端事件具有深远意义。具体而言,SAM的近期趋稳以及IPO的下降趋势可能诱发AITDs的负位相,进而引发强烈且持续的沿岸海洋热浪。这类事件将扰乱海洋生态系统,并通过影响陆地降水和沿岸海平面,可能在非洲和澳大利亚造成洪水与干旱等灾害性后果,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生命损失。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毕业博士研究生高兴,通讯作者为海洋所李元龙研究员,合作者包括大气所林鹏飞研究员、南海所张磊研究员、海洋所王凡研究员等。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论文信息:

    Gao, X., Li, Y.*, Lin, P., Zhang, L., Lu, Y., Ren, Q., et al. (2025). The decadal Twin Dipoles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2, e2025GL115115. https://doi.org/10.1029/2025GL115115

    相关研究:

    Gao, X., Li, Y.*, Lin, P., Zhang, L., Ren, Q., Lu, Y., Wang, F. (2023). Origins of Multidecadal SST Variations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and Indian Oceans since the 1960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0, e2022GL101735, https://doi.org/10.1029/2022GL101735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6/t20250616_786984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南大洋上层热含量年代际变率物理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联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和复旦大学的科研团队在JCR一区Journal of Climate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南大洋上层水体热含量年代际变率显著的纬向不对称性,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是该不对称变率的主要驱动力。该项研究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和气候模型模拟,深入探讨了南大洋在几十年尺度上的热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机制,为理解南大洋热量储存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未来气候预测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南大洋是人为热量的主要汇集地之一,自20世纪中期以来表现出纬向准对称的深层变暖。相比之下,南大洋短期的热量储存模式更为复杂,并对区域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该研究发现,南大洋的热量储存表现出显著的十年尺度变率,尤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印度洋扇区呈现出相反的变化。太平洋扇区的热量变化幅度更大,主导了整个南大洋的热量储存变化。这些不对称变化主要是由风驱动的热量再分配引起,而不是通过表面热通量的热吸收作用。太平洋扇区变暖主要来自反气旋风异常引起的暖水汇聚,而大西洋-印度洋区变冷则由于气旋风异常引起的辐散冷却。CESM1集合大数据结果显示,风的变化主要来源于热带太平洋的自然变率,太平洋起搏器试验证明IPO是最主要的驱动力。正位相的IPO通过大气遥相关引发太平洋扇区较高的海平面气压和反气旋风异常,从而引起0-700米深度的水体变暖。此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南大洋热量储存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未来的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元元博士,通讯作者为李元龙研究员,合作者包括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胡爱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里京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Gaël Forget博士,复旦大学陈晓丹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段静博士以及王凡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资助。 论文信息: Song, Y., Li, Y., Hu, A., Cheng, L., Forget, G., Chen, X., Duan, J., & Wang, F. (2024). Decadal Thermal Variability of the Upper Southern Ocean: Zonal Asymmetry. Journal of Climate, 37(11), 3117-3129. DOI: 10.1175/JCLI-D-23-0649.1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热带印太海洋盐度变化新模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09
    • 近日,海洋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组在热带印太上层海洋盐度的年际-年代际低频变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热带太平洋温跃层盐度变化新模态,揭示了印尼贯穿流调整下的热带印度洋盐度低频变化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JCR一区期刊Journal of Climate(IF 5.707)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IF 3.559). 盐度是海洋环境的基本要素,对海洋环流、全球水循环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物理和气候过程具有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海洋盐度的大范围持续观测,学界对海洋盐度的低频变化缺乏认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基本问题。在热带印太海域,海洋盐度的低频变化对海洋环流和气候系统尤为重要,成为国际上海洋盐度研究的焦点之一。 胡敦欣院士课题组胡石建研究员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基于国际Argo计划获取的长时间盐度观测数据,以降水极其强烈的热带印太交汇区和印尼贯穿流海域为中心,对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海洋盐度的年际到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方面,研究团队发现热带太平洋温跃层等密度面盐度的低频变化存在三极模态(Triple MOde of thermocline Salinity variability,简称TMOS),通过盐度收支分析和理论诊断阐明了TMOS模态的形成机制,并揭示了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通过盐度平流调整在TMOS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研究团队揭示了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洋盐度的年际到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深入分析其物理机制,指出印尼贯穿流传递太平洋PDO和ENSO相关的盐度变化信号,并通过盐度平流塑造了印度洋盐度低频变化的空间模态。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基于PDO指数的统计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提前10个月预测印度洋温跃层盐度的低频变化。 观测到的热带印度洋(左,15°S)和太平洋(右,10°N)温跃层盐度沿等密度面的西向传播特征(Hu et al., 2019, 2020) 上述研究表明,太平洋气候模态ENSO和PDO通过大尺度调整,一方面在热带太平洋形成TMOS模态,另一方面通过印尼贯穿流盐度平流效应影响着印度洋海洋盐度的低频变化。太平洋TMOS的发现和印度洋盐度变化机制的阐释对理解热带印太水团变化及其气候效应有重要科学意义。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B子课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汇泉青年学者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  Hu, S., J. Sprintall, C. Guan, D. Hu, F. Wang, X. Lu, and S. Li (2020), Observed triple mode of salinity variability in the thermocline of tropical Pacific Ocea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5, e2020JC016210, doi:10.1029/2020JC016210.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29/2020JC016210  Hu, S., Y. Zhang, M. Feng, Y. Du, J. Sprintall, F. Wang, D. Hu, Q. Xie, and F. Chai (2019), Interannual to decadal variability of upper ocean salinity in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 and the role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Journal of Climate, 32(19), 6403–6421, doi: https://doi.org/10.1175/JCLI-D-19-0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