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链酝酿新均衡 技术红利创造新机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3
  • 在经历了近两年半的上行周期后,2022年底,光伏行业主要制造环节全部进入价格下行通道,然而,跌幅之惨烈恐怕是超出市场预期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2022年六七月以来,部分光伏龙头公司股价连续走跌,累计跌幅近40%。

    这里存在一个基本面与二级市场的巨大反差,价格高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光伏终端需求,这一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中都是被证实了的;但价格下行可能带来的潜在需求并没有成为A股光伏板块的催化剂,反而是当前的超预期状态搅乱了投资者的心态。

    超预期的下行状态给行业带来了诸多挑战,硅料价格在短短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从30万元/吨一路下探,全面跌破20万元/吨也已经不远;硅片双龙头掀起价格战,众多新势力企业何去何从;价格快速变化,上下游企业要更谨慎地安排采购、生产、销售,才不至于存货跌价。

    对于光伏行业而言,眼下最迫切的是要尽快找到下一阶段的平衡状态,稳定企业、从业者乃至投资者等各方的预期,使行业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重新走向平衡的周期可能还需要一阵子,而在这一过程中,正如多数机构预测的一样,光伏产业链利润会从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转移,当然,各个环节究竟能分到多少蛋糕还需要上下游进行激烈的博弈。

    这种变化也给投资带来一些启示。在2022年的基础上,下游电池、组件、电站厂商盈利可能会进一步改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质的变化,因为无论是硅片还是硅料,已经失去了继续毫无限制地攫取产业链利润的基础;基于类似逻辑,一体化组件厂商也值得关注。从2022年最后一周的情况看,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一体化厂商领涨板块,可能反映了这种预期。

    2023年,价格因素将不再是光伏行业的主题,企业的竞争焦点从对原料的把控能力转移到高质量产品的竞争上。例如,业内预计硅片将发生“质量分层”、“优先级分化”等变化趋势;同时,市占率与毛利率水平的权衡,成本控制和质量溢价方面的竞争均会成为焦点。在这种情况下,硅片龙头与新势力企业的竞争将转向销售策略、人才等综合实力的较量。

    类似的情况可能还会发生在大批跨界企业身上,过去的一年里,跨界光伏企业纷至沓来,给行业带来活水同时也获得市场追捧,但不确定性依然很大。新的一年,跨界企业成色几何将见真章,从炒概念、炒预期阶段走向实打实的拼业绩阶段。在产业链价格大幅变动的当下,跨界企业与诸多新势力企业的优胜劣汰加速演进,当然,不排除黑马继续涌现的可能性。

    2023年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就是电池技术的变迁,以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技术)为例,该技术路线的出货占比有望从2021年约2%成长到2022年的7%,并在2023年突破20%。相比于更加确定的TOPCon,HJT(异质结)与XBC技术仍受制于较高成本甚至良率问题,这些技术如果能在新的一年取得突破,还是有希望为市场增添一抹亮色的。特别是,近期选择HJT路线的企业也开始多了起来,如三五互联、乾景园林等,或许间接印证了HJT产业链成熟度在增加。

  • 原文来源:https://solar.in-en.com/html/solar-2416264.shtml
相关报告
  • 《新技术创造供给,新业态释放需求——我国旅游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 来源专题:科技标准
    • 编译者:孙红军
    • 发布时间:2024-06-14
    • 近日召开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强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也为旅游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眼下,全行业信心满满、干劲十足,锚定旅游强国建设目标,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全力以赴担负起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使命任务。 守正创新 科技助力 以光影为画笔,以夜幕为画卷,融合先进的科技手段,把二十四节气以光影路的方式呈现,让科技感十足的光影粒子在虚拟的北京地标建筑上跳跃……5月20日,一场数字艺术嘉年华在北京数字艺术园区启幕,带游客领略夜间旅游的梦幻与绚烂。如今,夜间旅游越来越受欢迎,一批有颜值又有内涵的产品,依靠挖掘文化资源、运用科技手段,让“诗和远方”在夜空里不断延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得天独厚、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悠久、璀璨夺目的人文资源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优势。旅游业的未来,需要守正,绿水青山、优秀文化等是需要守护好、传承好、挖掘好的宝贵财富;也需要创新,以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邓宁认为,“新”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互联网催生新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供需两端对接效率;二是利用科技赋能旅游产品,创造超出物理景观之外的虚实结合甚至纯虚拟化场景,让游客丰富在地体验、加深对目的地文化的理解。 科技是助力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建议,要加快推进5G、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鼓励旅游企业将科技创新成果与旅游产品和服务设计相结合,不断拓展科技应用场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质增效 改善体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旅游消费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各类旅游资源潜力持续释放,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一方面,我国已建成A级旅游景区1.57万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39家,共有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854个,邮轮旅游、海洋旅游、康养旅游等多元业态大量涌现,人们出游选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我国加快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服务中心3500多个,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5万座,旅游便民设施不断完善,人们出游体验持续改善。 尽管我国旅游发展的“基本盘”越来越稳,但从供给角度看,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旅游业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面临提质增效的挑战。 如何对有限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创造更多旅游精品名品?宋瑞注意到,当前市场对“小而美”的精品旅游项目充满期待,正在推动旅游投资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此背景下,旅游投资项目将更多关注项目本身质量和持续运营能力。此外,旅游投资精细化更有利于将资金和资源集中投入到真正有发展潜力、有竞争力的新兴业态中,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的水平,降低旅游企业成本,提升游客体验,也是旅游业需要持续发力的方向。去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了第一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例如,在江苏花果山景区,项目通过5G紧急终端喊话、5G-IP无线调度系统、5G智能停车指引系统、5G实景导览、AR导览、云分享等创新场景,间接减少景区管理人员526人,年均节约费用超3500万元。经评估测算,30个试点项目的综合管理成本平均下降约15%。 融合发展 创新业态 在广东佛山,“千古情”演出为周边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南海湾森林生态园等景区带来大批游客;在湖北武汉,多维体验剧《知音号》今年春节期间开启双场演出,接待人数大幅增长……据测算,今年一季度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演出场次4.06万场,同比增长48.86%;票房收入31.44亿元,同比增长37.89%;观演人数2254.71万人次,同比增长39.55%。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正在叠加更多丰富选项,观演+观光、民宿+非遗、书店+咖啡馆……拉动消费的“乘数效应”尽显。 “旅游作为大众的重要生活方式,与文化关系密切,高度契合。”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石美玉表示,非遗门类复杂,不同门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有较大差异,必须根据不同非遗门类项目的特点,守正创新,找准适合与旅游融合的方式、路径、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融合效益。 旅游不仅可以叠加文化,立足与众多行业内在关联、相互牵动等特点,“旅游+”“+旅游”的产业链、生态圈正在延展。如今,村晚、村BA、演出、赛事、影视剧,都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宋瑞认为,要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康养、生态、农业、交通等诸多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空间、新要素、新内容、新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由单一形态向复合形态的高质量、深层次转化。 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陈楠表示,各地要结合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影视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新产品,构建高质量旅游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不断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记者 张雪)
  • 《光伏全产业链谋变革》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31
    • 日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和阳光电源联合举办的光伏先进技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多位与会专家认为,“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给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发电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带来艰巨的挑战,面对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光伏产业还需自我突破,加强技术创新。 上网电价将持续降低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分析,到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预计今年新增装机55-65吉瓦,“十四五”期间,光伏年均新增装机规模将达到70-90吉瓦。 同时,光伏发电成本也迎来快速下降。“2010年以来,全球新投运的光伏发电电价下降了70%以上,未来发电成本仍将持续下降,随着光伏转换效率和工艺制造水平持续提升,光伏产业中长期内将成为我国上网电价最低的供电方式,预计2035年光伏装机将超过煤电,成为我国装机规模最大的电源。”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总工程师谢宏文说。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赵为认为,过去十年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下降90%,风电成本下降25-40%,当前光伏、风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已低于煤电,随着储能成本的快速下降,风储、光储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可能分别在2021年、2022年低于煤电。 推动跨界融合 多位与会专家认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关键,在于光伏等新能源企业在技术上的迭代创新。 “今年1、2月,新注册的可再生能源企业数量达上万家,这说明新能源产业形势可期,但可再生能源的缺陷不容小觑,比如间歇性、波动性问题,产业链非常长等。”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表示,光伏产业横跨化工行业和电力行业,超长产业链让企业之间的博弈异常激烈,这无形中分散了很多企业的精力,削弱了企业的洞察力,导致缺少有针对性的创新。 “目前,我国的末端电价非市场化,光伏企业最需要面对的,是如何做好企业和产品的迭代创新,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曹仁贤说,诸多条件限制,让光伏企业尤其是下游企业,创新起来非常难,但“30·60”双碳目标的紧迫性,需要光伏企业达成共识,一起为行业降本创新出力,共同推进光伏行业的跨界融合。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也认为,过去的能源体系依赖资源,而在未来,应大力发展能源科技,摆脱对一些基础自然资源的依赖。“由于光伏产品服役时间为25-30年,尤其是光伏组件,要适应50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突发天气,所有创新一定要基于稳健可靠,可靠性、适应环境能力不够的创新,最终成本反而会上升。”在钟宝申看来,未来的光伏创新,首先要聚焦于核心的电池效率的提高,其次要聚焦于和场景应用的结合。 “2020年,受自然灾害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行业内硅料减产,导致短期内供给严重不足,而今年,全年硅料供应仍将持续紧张,价格也将持续增长,除此之外,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光伏玻璃价格连续上涨,使光伏企业不堪重负。”在王勃华看来,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也将成为光伏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解锁更多应用场景 寻求技术变革外,光伏的应用场景和边界也应不断寻求突破。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指出,光伏产业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缺乏应用场景。 比如东部的江苏、安徽等省份想要发展光伏,没有那么多屋顶,怎么解决?在高纪凡看来,光伏企业未来应按应用场景考虑解决方案,多做“光伏+氢能”、“光伏+储能”等模式,不单纯以追求组件销售量为目标,而是构建一套以用户为中心的低碳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也就是智慧能源互联网体系。 此外,发电端和用电端之间距离较远,也是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之一。 高纪凡表示,仅靠建设特高压“西电东送”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建立电网体系和非电网体系相结合的新能源电力体系。比如,通过建立可再生能源支撑的储能或氢能,以线下运输的方式把电能送到用能中心直接使用。 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川也表示,光伏发电的应用场景多样化,是光伏企业未来需要致力的方向。“在地面电站方面,我国东部虽然是用电负荷中心,但是土地资源非常稀缺,尽管有相关企业尝试了多种“光伏+”的模式,比如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但装机容量远远不够。因此对于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户用光伏、地面电站等几大类应用场景,光伏企业需做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