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 “大洋一号”5日电 中国自主研发的“海龙Ⅲ”无人潜水器4月4日傍晚至5日凌晨在西太平洋进行了4500米级海试,最大潜深4266米,圆满完成海试目标。
北京时间4月4日18时30分,“海龙Ⅲ”从正在执行2018年综合海试任务的“大洋一号”科考船入水,加挂浮球后开始下潜。 21时24分,监控系统显示,“海龙Ⅲ”下潜到4266米深、离海底3米的近底位置,传回海底画面并完成标识物投放,随后进行了航行等试验。 5日0时15分,“海龙Ⅲ”回到母船“大洋一号”甲板。
海试现场验收专家组组长杨磊介绍,“海龙Ⅲ”在水下测试了运动性能、拍照摄像等功能,以及机械手、宏生物取样器等作业工具,测试参数达到了设计指标,满足验收条件,为后续的海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龙Ⅲ”设计最大作业水深6000米,具备海底自主巡线能力和重型设备作业能力,可搭载多种调查设备和重型作业工具。
“大洋一号”如何保持海上“原地不动”
中国自主研发的“海龙Ⅲ”无人潜水器4月4日傍晚至5日凌晨在西太平洋成功完成了4500米级海试。海试过程中,母船“大洋一号”需在风吹浪打中保持6小时“原地不动”。“大洋一号”是如何做到的?
“大洋一号”船长徐巍巍告诉记者:“开车时,熄火之后踩住刹车,车就停在原地了;但船不一样,关掉动力就漂走了。”他说,海上风大流急且方向多变,会造成船不断漂移。如果母船不能固定位置,潜水器在下水、回收等关键环节出现损坏的风险会急剧上升,而且有缆潜水器即便已潜入海底,也可能被拖离作业位置或造成设备损坏。
徐巍巍介绍,对海洋作业船舶而言,“位置固定”其实是通过自身动力来抵消风和洋流的影响,从而保持原位。动力定位期间,“大洋一号”的主推进器、舵、艏艉侧推需要协调配合,船艏根据风向和流向选择合适角度,可以对抗7级以下风力。
“位置固定不是绝对的。通常动力定位期间船舶最大位移不超过5米,海况较差的情况下也得保证10米左右的精度。”徐巍巍说,作为中国第一艘配备动力定位系统的科考船,“大洋一号”虽然是长度超过100米、宽16米、总高30多米的“大个头”,但作业史上曾保持28个小时动力定位。
动力定位期间,由于风向和流向经常变化,驾驶员也需不断进行调整。在“大洋一号”的驾驶室里,“三副”黄敬浩告诉记者,动力定位系统会根据风向和流向自动调整各动力设备功率,但是人为干预必不可少。“压力需要均衡分担。如果某台推进器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就会启动自动保护功能,停止运转,造成动力定位中止,影响作业安全。”他说,驾驶员通常会通过调整船艏方向,将各设备的负荷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风力达到7级,或者风速和流速都较大且夹角超过60度,均会对船舶动力定位造成很大困难。”徐巍巍说,在动力定位之前,驾驶员会根据实际气象条件,综合判断是否具备动力定位的条件,避免影响科考作业。
“大洋一号”是一艘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3月20日从位于山东省青岛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起航,开始执行中国大洋协会组织的2018年综合海试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