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综合智慧能源项目能“C位”出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03
  • 7月30日, 由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综合智慧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中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联盟、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小配电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六家能源行业协会(以下简称“A6”)联合体主办的“2020综合智慧能源优秀示范项目案例报告会”在北京召开,并于会上首次公开发布《2020综合智慧能源优秀项目案例集》(以下简称《案例》)。

      随着能源革命、能源转型的深化和实践,作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综合智慧能源正成为下一片蓝海。从理论研究、模式探索、广泛研讨、顶层设计发展到落地实施阶段,综合智慧能源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和许多宝贵经验。《案例》包含4大类型35个已投运或在建的优秀项目,为仍在积极探索的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会长于崇德致辞表示:能源转型、电力体制改革、电力新技术分别催生、促进、加速了综合智慧能源的发展,而综合智慧能源的发展开辟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新途径,A6联合体的组成可为综合智慧能源行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祥民提出,综合智慧能源植根于能源,但不拘泥于能源,必将为未来社会发展做出超出我们现在认知的贡献。综合智慧能源的未来振奋人心、前景引人入胜。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史玉波作《践行能源发展理念,发展综合智慧能源》主题报告,提出综合智慧能源利用“云大物移智链”及5G,形成了全新的能源供给、消费形式,并提出了统筹规划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发展、制定规范及标准体系、完善管理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等综合智慧能源发展建议。

      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副会长、综合智慧能源专业委员会会长赵风云做案例集发布报告,介绍了联合组建A6联合体的初衷,剖析了综合智慧能源产业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归纳、总结了综合智慧能源四大类型和八个特点,提出了推动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为综合智慧能源市场主体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建议。

      A6联合体代表专题发言环节由中国综合能源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理事长任伟理主持,各成员单位秘书长中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综合智慧能源专业委员会赵家敏、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王海、中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弓占勇、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张杰、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小配电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王鹏、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白首跃,分别结合各自主要业务特点做了专题报告。

      最烧脑的嘉宾对话环节,特邀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学术委员会委员、高级顾问谢秋野亲自主持,嘉宾国家电投集团综合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核电力院)技术总监谢丽萍、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康、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小配电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姜庆国、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赵彦博、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业委员会理事、苏州智慧园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桂衡就综合智慧能源在“十四五”期间的作用、制约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和问题等热点话题独到解读,各抒己见,并与观众互动讨论。

相关报告
  • 《综合智慧能源科普系列:生物质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30
    • 一、生物质能定义 生物质能是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植物提供的能量,这些植物以生物质作为媒介储存太阳能,属再生能源。据计算,生物质储存的能量比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大2倍。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能源是生物质能。19世纪后半期以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以薪柴为主。生物质能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 生物质能发电是将生物质能源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技术,主要包括农林废物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等。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发电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和民间的拥护。 二、发电原理 生物质发电的原理是将生物质中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高温高压蒸汽的内能,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转动形成机械能,最终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生物质能的发电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直接燃烧发电;2)将生物质气化,产出可燃性气体发电;3)经过厌氧发酵产出沼气发电;4)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具体如下: (一)直接燃烧发电技术 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是一种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但是由于生物燃料密度较低,其燃料效率和发热量都不如化石燃料,因此通常应用于大量工、农、林业生物废弃物需要处理的场所,并且大多与化石燃料混合或互补燃烧。显热,为了提高热效率,也可以采取各种回热、再热措施和各种联合循环方式。 目前,在发达国家,生物质燃烧发电占可再生能源(不含水电)发电量的70%。我国生物质发电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许多糖厂利用甘蔗渣发电。例如,广东和广西两省共有小型发电机组300余台,总装机容量800MW,云南省也有一些甘蔗渣发电厂。 (二)生物质燃气发电技术 生物质燃气发电系统主要由气化炉、冷却过滤装置、煤气发动机、发电机四大主机构成,其工作流程为:首先将生物燃气冷却过滤送入煤气发动机,将燃气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带动发电机法发电。 (三)沼气发电技术 沼气发电系统分为纯沼气电站和沼气-柴油混烧发电站。按规模沼气发电站可分为50kW以下的小型沼气电站、50~500kW的中型沼气电站和500kW以上的大型沼气电站。沼气发电系统主要由消化池、气水分离器、脱硫化氢及二氧化碳塔(脱硫塔)、储气柜、稳压箱、发电机组(即沼气发动机和沼气发电机)、废热回收装置、控制输配电系统等部分构成。沼气发电系统的工艺流程首先是消化池产生的沼气经气水分离器、脱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的塔(脱硫塔)净化后,进入储气柜,再经稳压箱进入沼气发动机驱动沼气发电机发电。发电机所排出的废水和冷却水所携带的废热经热交换器回收,作为消化池料液加温热源或其他热源再加以利用。发电机所产生的电流经控制输配电系统送往用户。 (四)城市垃圾发电技术 当今世界,城市垃圾的处理是一个非同小可的问题。垃圾焚烧发电最符合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式。例如,1992年加拿大建成第一座下水道淤泥处理工厂,把干燥后的淤泥无氧条件下加热到450℃,使50%的淤泥气化,并与水蒸气混合转变成为饱和碳氢化合物,作为燃料供低速发动机、锅炉、电厂使用。 三、生物质发电产业链 生物质发电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原料及设备,其中有生物质原料及相关的发电设备,焚烧炉则是垃圾焚烧处理系统最核心的设备;中游则是生物质能发电的方式;下游则是用电渠道。 四、生物质能的优点与缺点 (一)优点 1.可再生能源:枯死的植物、垃圾和粪便随手可得,使其成为可再生能源。 2.碳中和: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一旦植物腐烂,碳就会被释放回大气中。这导致释放的生物质和被吸收回的量之间达到平衡。当一些植物腐烂时,会种植其他新植物以中和生物质生产过程中释放的碳量。 3.多种用途:生物质可用于家庭烹饪和取暖,用于干燥农作物和生产沼气。 4.减少空气污染:多年来,生物质已取代化石燃料,减少了环境中的空气污染。 (二)缺点 1.氮氧化物污染:生物质提取过程会产生乙醇,从而增加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 2.环境破坏:生物质比太阳能和风能产生更多的能量。使用生物质能源会释放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从而导致空气污染。这种气体也会导致全球变暖。 3.设施不足:在季节性供应期间,生物质能源厂面临空间短缺,无法储存来自不同生物质供应源的各种成分。 4.效率低下:一些生物质最终产品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发挥作用。例如,对于完整的发动机燃烧,乙醇与汽油结合。 五、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日前发布的《2023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年鉴》,当前,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方式主要为生物质发电、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清洁供热、生物液体燃料、热解气化等,其中发电仍是最主要的利用形式。 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看来,多元化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是我国生物质能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王大鹏指出,在发电利用方面,要继续挖潜,将生物质能发电纳入绿色电力证书的合法范围,推动生物质发电项目利用其灵活、可控的特性参与深度调峰等电力辅助服务,同时,鼓励发电项目因地制宜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在非电利用方面,更要积极稳妥推动生物质天然气、生物质能清洁供暖等试点示范,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先行先试,培育发展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新型市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指出,生物质能既可以用于发电,又有丰富的非电利用场景,而且是唯一一种可以通过固、液、气多种形态进行利用的非化石能源,要充分利用这一特质对生物质能采用多元全产业链的模式进行开发。杜祥琬指出,以瑞典为例,当前,瑞典生物质能占一次能源的比例达到约34%,通过“生物柴油+生物气+发电”的方式,生物质能在瑞典的碳减排贡献度达到25%左右。“相比而言,我国生物质能仍有较大开发利用潜力。” 六、发展前景 生物质发电总体将保持平稳增长垃圾焚烧发电建设格局向县域延伸,中部等人口密集县级地区将成为投资重点。农林生物质发电受成本高制约明显,新增投资将放缓。沼气发电碳资产开发潜力大,碳减排交易收益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保障世界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间,预计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达到33%,到2030年进一步提升至36%以上。“十四五”期间,电力装机增量超过一半来自风电和光伏,“十五五”前期,新能源装机将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生物质能发电是可再生能源乃至新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由于生物质能发电补贴,政策支持等因素,我国生物质能发电处置项目运营艰难,经济状况欠佳,急需通过碳市场、碳交易获得额外收入,改善经营状况。推进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区域协调,完善林业垃圾和生活垃圾集运制度,通过引导生物质能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使行业逐年加大供热收入占比,减少对发电补贴的需求。未来,生物质能将在2030年和2060年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做出巨大贡献,不仅促进农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而且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 《山东核电“核能综合利用+智慧能源”工程正式开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09
    • 7月6日,在海阳核电现场的海水淡化厂房区域,随着“水热同传”板块淡化水箱基础开挖,山东核电“核能综合利用+智慧能源”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作为国家电投创新示范项目,通过建设以核能为特色的智慧园区,打造国家电投综合智慧能源新名片。 “核能综合利用+智慧能源”工程将应用于山东核电员工宿舍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充分发挥核能已有资源和优势,利用海阳核电已有的海水淡化以及核能供热设施,通过“水热同传”技术,同步输送淡化水和热能,在宿舍区内实现水热分离和消纳,为后续向胶东半岛长距离供热、输水进行技术验证。 与储热、储冷技术结合,提高环保效益、降低用能成本,为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的新业态提供示范和借鉴,为胶东半岛大规模核能供热+清洁能源存储探索新路子。 新增光伏、电储能、智慧路灯等系统。通过综合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调控,改变原有能源利用方式,实现水热同传、储能、光伏互补一体化管控、智能调度。 作为海阳核能综合利用的延伸和拓展,“核能综合利用+智慧能源”工程在节能环保、探索能源发展新理念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水热同传”项目属于国内首次工程实践,对后续在胶东半岛等北方沿海缺水地区进行大规模供热、供水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项目于2019年12月启动可行性研究;2020年3月,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2020年7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底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