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核电“核能综合利用+智慧能源”工程正式开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7-09
  • 7月6日,在海阳核电现场的海水淡化厂房区域,随着“水热同传”板块淡化水箱基础开挖,山东核电“核能综合利用+智慧能源”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作为国家电投创新示范项目,通过建设以核能为特色的智慧园区,打造国家电投综合智慧能源新名片。

    “核能综合利用+智慧能源”工程将应用于山东核电员工宿舍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

    充分发挥核能已有资源和优势,利用海阳核电已有的海水淡化以及核能供热设施,通过“水热同传”技术,同步输送淡化水和热能,在宿舍区内实现水热分离和消纳,为后续向胶东半岛长距离供热、输水进行技术验证。

    与储热、储冷技术结合,提高环保效益、降低用能成本,为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的新业态提供示范和借鉴,为胶东半岛大规模核能供热+清洁能源存储探索新路子。

    新增光伏、电储能、智慧路灯等系统。通过综合智慧能源管理系统调控,改变原有能源利用方式,实现水热同传、储能、光伏互补一体化管控、智能调度。

    作为海阳核能综合利用的延伸和拓展,“核能综合利用+智慧能源”工程在节能环保、探索能源发展新理念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水热同传”项目属于国内首次工程实践,对后续在胶东半岛等北方沿海缺水地区进行大规模供热、供水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项目于2019年12月启动可行性研究;2020年3月,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2020年7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底投入运营。

相关报告
  • 《国家电投海南公司“国和一号+”荣成零碳谷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开工建设》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27
    • 12月22日,海南公司“国和一号+”荣成零碳谷综合智慧能源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充分利用核电项目的厂址及周边自然资源和政府资源,借鉴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各应用场景,构建出以核电为中心的综合智慧能源应用场景模型。在核能供热、海水淡化、核能制氢等核能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好核电厂址及周边风光等自然资源,在核电站综合办公楼、仓库、边坡及部分厂房的闲置屋顶布置分布式光伏,在核电站海工工程及所属海域、厂址5千米规划限制区海岸线范围内布置风电,同时布置储能设施进一步提高核电站事故情况下的应急能力。通过智能化多能集控平台实现对核、风、光、储、热、水、氢等多能的调度,最终实现多能互补,在山东省荣成市打造地面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标杆。 海南公司将依托该项目的建设,与荣成市政府、国核示范、绿能科技协作支持,高标准、严要求推进项目建设,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坚定不移的以“清洁能源”造福荣成、以“碳中和”贡献荣成为己任,依托核电、服务核电,将“国和一号+”荣成零碳谷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建设成山东区域及海南公司的示范工程,为荣成绿色智慧能源基地增砖添瓦。
  • 《核能综合利用前景广阔》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8-02
    •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核能在降低煤炭消费、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能源输送压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能源组成。除传统的核能发电外,核能综合利用的内涵广泛,应用场景多样,可用于区域供暖、工业供热(冷)、海水淡化、核能制氢、同位素生产等;此外,在太空航行、深海探测、海岛供能等特殊场景中,核能还具有持续性强、供能形式多样等特殊优势。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世界核学会等多个权威机构报告指出,作为低碳电力和热力的重要来源,核能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全球清洁转型发展、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关键驱动力。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2021年版《世界核电反应堆》报告,截至2020年底,在全球32个国家总计442台在运核电机组中,有11个国家69台机组除核能发电外,还实现了包含区域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其中一项或两项的综合利用。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核电发展规模已处于世界前列,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安全水平、装备制造、燃料保障、人才队伍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正在朝着世界核电强国行列大步迈进。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大陆运行核电机组53台,装机容量5465万千瓦,年发电量4071亿千瓦时。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中国核能综合利用空间巨大。 中国高度重视推动核能综合利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在北方城镇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核电余热供暖”。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再次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推动核能在清洁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综合利用”。 从实践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核集团开足马力,积极拓展核能多用途利用领域,充分对接核电站周边市场需求,积极推进核电余热供暖,推动在核电基地建设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近年来,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山东海阳核电站均已利用核热电联供技术为城市居民供暖;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已在山东荣成并网发电;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堆已在海南昌江开工;全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工程——江苏田湾核电蒸汽供能项目全面开启建设……核能综合利用特别是在高耗能行业中的应用,将进一步凸显核能的零碳价值。 总之,核能综合利用前景广阔,科研创新正蓬勃开展,相信中国一定会走在世界前列。随着“双碳”行动持续推进、能源安全战略的深化落实,核能将在支撑中国“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核能综合利用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