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名录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 易飞
  • 发布时间:2023-07-14
  •   2023年4月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承办的“2022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名录发布论坛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学术期刊发展研讨会(2023·北京)”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召开。本次论坛发布了《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机构名录》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22年版)》两项成果。

      在《2022年度复印报刊资料高转载期刊、机构名录》中,共有592种人文社科期刊和352家作者机构入选。在人文社科综合期刊高转载名录中,《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和《学术研究》等123种期刊入选;在高等院校高转载总名录中,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等106家高等院校入选;在社科院、社科联高转载总名录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12家入选;在党政干部院校高转载总名录中,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和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等13家入选。

      《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2022年版)》是依据2019-2021年三个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学术刊的全文转载数据研制而成,根据参评作者在此期间的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和同行专家评议得分加权求和形成的“最终得分”确定作者是否入选。 评选结果分为三部分,一是入选作者的总名录,二是按学科划分的作者名录,三是作者被转载论文明细。21张入选作者名录表均包括作者的姓名、所属单位、所属学科等信息。该系列报告今年是第三次发布,覆盖人文社会科学全部一级学科,共有851位学者入选,从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角度遴选出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近三年学术成就突出的优秀学者。

相关报告
  • 《独家发布!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系列:学科水平排名 》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23
    • 双一流建设以来,众多高校摩拳擦掌,大力建设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推动学科整体实力提升。2020年是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周期收官之年,中国高校在学科建设上成效如何?基于5月15日发布的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本文从中提取了学科水平模块的排名。 排名方法 学科水平是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的十大模块之一,2020软科中国大学学科水平排名包含14项指标,包括学科规模、学科实力、学科精度3个维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榜单纳入的排名对象,是被纳入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且有学术型硕士点的高校(不含艺术类)。 学科水平排名前30名的大学均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可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绝对代表了中国高校学科水平的最高成就。其中北京大学凭借学科精度维度的优势稳居榜首;而今年首次跻身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十强的武汉大学,则凭借学科规模和学科实力两个维度的优秀得分,名列学科水平排名的第5名;此外四川大学在学科水平方面的表现亦可圈可点,尤其是学科规模维度的得分仅次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最终名列学科水平第9名!川大的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等均为国内一流学科。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我国师范类最高学府,学科水平亦不可小视,尤其学科精度维度的得分仅次于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和人大,最终以学科水平第11名的成绩拿下师范类院校冠军。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学科水平排名也颇有可道之处。排名最靠前的是江南名校——苏州大学。苏大历来重视学科建设,其设计学、软件工程、基础医学、化学、物理学、法学均为国内一流学科,在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苏大力压群雄拿下了“最强地方高校”的称号。 排名35的西南大学则是一流学科高校中排名最靠前的西部院校,西南大学由西南农学院(袁隆平院士的母校)和西南师范大学合并而来,其校史可追溯到1906年建立的川东师范学堂。西南大学拥有可观的学科规模和强大的学科实力,有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国内一流学科,其中教育学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力压众多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排名第3。在农学类和师范类方面,西南大学可以说聚集了整个西南地区的精华,堪称西部地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一张王牌。 排名38的北京交通大学拥有非常突出的学科优势。北交大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其系统科学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多次蝉联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冠军,可谓江湖地位稳固!此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实力也不俗。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理工类院校中,北京交通大学一骑绝尘,学科精度非常高。 中国矿业大学以百强榜单排名44的成绩摘得一流学科建设理工类高校的榜眼。矿大素来以矿业工程等工科类学科闻名,其矿业工程在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连续2年蝉联第一。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也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另外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学科也进入学科评估A类行列。 南京师范大学是一流学科高校中师范类的翘楚,在本榜名列第39位。建校百余年来,南京师范大学践行着“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的光荣使命,陶行知、江谦等著名教育学者曾在此深耕。目前南师大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地理学,而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五大学科均同时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行列和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 单科性大学中的学科水平王者 单科性大学在学科水平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为方便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比对,软科再从学科水平的排名当中提取了医药类、财经类和语言类三大类单科性高校的学科水平五强。 我国医药类大学整体的学科实力较强,在本次排名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均进入学科水平百强之列。上海中医药大学凭借在学科精度维度遥遥领先的优势,在医药类院校的学科水平排名中位居第1。 上海中医药大学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和中药学三大国内一流学科,其中中医学在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中西医结合位列全国第2。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拥有4名两院院士,2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69名上海市名中医,学科实力在不断壮大。 一直以来受关注度颇高的财经类高校在学科水平排名中表现也颇为不俗,五强高校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进入榜单百强,此外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力也不容小觑,五所大学联合构筑了中国财经类高校的学科实力巅峰。 拔得头筹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素有中国国际贸易“黄埔军校”之称,拥有应用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4个国内一流学科,其中应用经济学在中国最好学科水平排名中位列国内第三,仅次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 语言类高校通常学科门类比较集中,学科规模维度不占优势。但传统语言类名校在学科实力和学科精度维度上仍有非常不错的得分。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是语言类大学中学科水平排名的前三甲。为首的中国传媒大学,其新闻传播学长期稳居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1,艺术学理论和戏剧与影视学亦为国内A类学科;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大连外国语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均为国内一流学科,其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该学科排名为全国第1。 一流学科造就一流大学,学科水平与大学水平密切关联。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学科水平模块的排名,能为判断高校的学科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2022年度盘点 —— 一流期刊建设》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学会服务365
    • 发布时间:2023-11-13
    • 2022年,中国科协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落地实施,继续强化领军期刊品牌建设,加大后备期刊培育力度,深化运营管理机制创新,推进评价改革,拓展国际交流,构建示范引领、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工作格局,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动优化期刊布局,实施卓越计划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1. 2022年支持高起点英文新刊数由30个增加到75个 2. 期刊被JCR收录由127种增加到152种,增幅20% 3. 刊均发文量由135篇增加到166篇,增幅23% 4. Q1区期刊数由49种增加到81种 5. 学科排名第一的期刊由0种增加到11种 集聚优质人才资源,引导科技期刊界新理念 6. 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2022年8月25日, 以“新阶段 新格局 新使命——向科技强国进军的中国科技期刊”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安徽合肥开幕。本届论坛围绕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促进科技期刊更好服务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7. 开展“学清刊壇”“OTDCI孵化空间”以及“第五届青年编辑大赛等系列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精神和中国科协党组要求,提升科技期刊专业服务能力,中国科协自2021年起设立“学清刊壇”项目。2022年度“学清刊壇”立足科技期刊产业链视角,围绕关键问题和挑战,开展了9个子课题10个研究方向的系列研讨活动,在业内逐步凝聚起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共识,助力我国科技期刊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OTDCI孵化空间——科技期刊产业协同创新孵化实践”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组织+技术+需求”产业协同创新孵化模式,成立了“动态、持续、融合”的协同创新孵化组织——OTDCI孵化空间,形成了工作组孵化机制,搭建了OTDCI展示平台,为产业协同机制的建立、成果转化示范的落地与技术成果的充分应用奠定了基础。 2022年8月24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青年编辑大赛在安徽合肥成功举行。本届大赛吸引了2 000余人报名参赛,经过全国网上答题海选、视频展示竞技、现场巅峰对决,最终产生8名杰出青年编辑、12名突出青年编辑、27名优秀青年编辑。比赛中选手们展示了新时代青年编辑思维敏捷、素质过硬、勇于担当的职业素养和乘风破浪、砥砺奋进的精神面貌。 8. 建立科技期刊人才库,进一步发挥期刊思想策源的作用 完善发声发布品牌,讲好中国期刊发展故事 9. 出版中英文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 该书以“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学术出版”为专题,运用科学分析方法,剖析存在问题,总结发展规律,研究开放科学特征、开放科学平台和开放出版进展,借鉴开放科学环境下的国际学术出版变革,探讨开放科学环境下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态势,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参考。 10. 首次出版《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1)》 该报告从产业经济视角,以翔实数据和典型案例为基础,对科技期刊产业赋予全新定义,创新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指数”,首次定量分析了区域和行业科技期刊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报告精选了一批期刊集约化、集群化发展较好的代表性案例,展示了中国科技期刊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结合政策与生态环境剖析了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发展路径建议,回答了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化基础条件、怎样谋求产业化发展、如何做大做强产业等发展问题。 11.首次编制《中国科技期刊传播力报告(2022)》,提出科技期刊传播力指数 该报告从传播视域客观呈现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构建我国科技期刊传播力指标体系与传播力指数,为我国科技期刊在全媒体时代提升传播效果、提高内容建设水平、共享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数据,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决策参考。《中国科技期刊传播力报告(2022)》计划于2023年上半年出版。 12. 期刊专题数据平台初步形成,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 转载自公众号:学会服务365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kXdAOrnDYCd7jIOLd0ODw (【年度盘点】7个关键词回顾2022年度学会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