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保护进展国际研讨会在水生所召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2-03
  • 11月24至26日,“长江江豚保护进展及启示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会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简称长江办)以及国家自然资源部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简称保护地司)的大力支持。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多位鲸类专家,行业主管部门,长江江豚保护区、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部分非政府组织的共80位代表参会。长江办副主任赵依民、保护地司专员武明录、水生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殷战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赵依民副主任表示,长江里已经消失的水生生物有很多,我们不能再失去长江江豚。我们今天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长江江豚不再重蹈白鱀豚的覆辙。武明录专员表示,长江需要休养生息,全国人大正在制定《长江保护法》,长江马上也要实施10年的禁渔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江豚保护区的建设力度。统一规划长江江豚保护区,合理划定保护区的功能区,加强硬件建设,提高管理能力,扩大保护成果,尽快使江豚摆脱濒危状态。

      在三天的研讨中,与会代表听取了我国长江江豚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人工饲养繁殖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报告,深入分析了长江江豚保护仍然面临的问题与威胁,为长江江豚的进一步有效保护提供了新的建议。特别是就如何确定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的数量及种群规模,如何有效开展迁地保护种群的遗传管理,降低传染性疾病风险,如何有效量化排序自然保护种群的风险和威胁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还对迁地保护种群的自然放归策略、步骤和技术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模型预测和讨论,对长江江豚的近期、中期以及长期保护目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同时尝试以长江江豚保护行动计划为范例,为世界其他受威胁小型鲸类动物的保护提供指导和建议。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小型媒体发布会。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Barbara Taylor博士和水生所王丁研究员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席和副主席,就本次会议的进展、意义和主要内容向与会记者作了介绍。

      王丁研究员表示,中国在长江江豚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人工饲养繁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使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遏制。但是,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现状没有改变,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此次会议为进一步优化长江江豚的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帮助。

      Barbara Taylor博士表示,中国在长江江豚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中国构建了全方位的长江江豚保护策略,形成了政府行业部门主导、科研单位支持、全民参与的完整保护体系,为其他濒危小型鲸类动物的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和模板。

      会前,与会国外专家到湖北石首天鹅洲故道、湖北监利何王庙/湖南集成故道以及洪湖新螺段三个长江江豚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参观了水生所白鱀豚馆,对中国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工作和人工饲养繁殖研究有了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

      本次会议是2018年11月继在德国召开的“鲸类动物迁地保护方案研讨会”(Ex Situ Options for Cetacean Conservation (ESOCC))的延伸,由水生所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共同发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美国海洋哺乳动物基金会(NMMF)以及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WBCF)等为此次会议提供了大力资助。

相关报告
  • 《我国长江江豚保护取得三大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1-28
    • 为世界鲸类动物保护提供启示 “我国是世界首个对鲸类动物开展迁地保护的国家。”11月26日,在武汉召开的长江江豚保护进展及启示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研究员、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表示:目前,国内长江江豚保护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养研究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为世界鲸类动物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长江江豚是江豚的唯一淡水亚种,又是全球重要的珍稀淡水鲸类物种之一,也是全球受胁最为严重的鲸类动物之一。在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就成为生活在长江里唯一的鲸类动物。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 王丁介绍说,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水生所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直坚持开展白鱀豚和江豚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是整个保护事业的主要科技支撑力量。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和社会各界的多方努力下,长江江豚保护行动计划得以有效实施,长江江豚的保护态势和保护网络已经形成。 目前,我国在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湖区已经建成了8个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在干流建成了3个迁地自然保护区和1处半自然迁地保护基地,在湖北武汉建成了1个繁殖保护研究中心。 “当前长江江豚整个迁地保护种群数量已达到约130头,每年有10头以上幼豚出生,迁地自然保护初见成效。”王丁认为,迁地保护的成功意味着建立了长江江豚保护的种子资源库,相当于给长江江豚保护上了份“保险”。 本次国际会议期间,各国专家代表分别实地考察了位于湖北石首、湖北监利和湖南华容及湖北洪湖的长江江豚保护区,真实了解了我国长江江豚保护的进展状况。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专家、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Barbara Taylor博士是本次的大会主席之一,她表示,中国在长江江豚保护方面作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在迁地保护方面,建立了长江江豚的种子资源库,这些经验将会为世界其他受威胁小型鲸类的保护提供示范和帮助。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长江江豚保护进展:对世界其他受胁小型鲸类保护的启示”,旨在通过对中国长江江豚保护思路与技术方法的深入研讨和分析,为世界其他受胁小型鲸类保护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技术参考。
  • 《水生所与黄海所共同开展海洋江豚联合考察》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31
    •  5 月 21 日至 23 日,海洋江豚学术研讨会暨联合考察启动仪式在青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举行。农业农村部渔业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以及汕头大学等相关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从多方面讨论了海洋江豚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   其中,水生所王丁研究员介绍了江豚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王志陶博士、梅志刚博士分别介绍了江豚生物声学研究与应用、江豚种群动态监测的理论及实验设计。   研讨会结束后,启动了黄海东亚江豚联合考察。此次考察活动由黄海所牵头,邀请水生所参与。水生所科研人员协助设计此次科考实验方案,并全程参与科考。科考队从青岛小港码头出发,前往黄海南部海域,对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进行海洋江豚系统性考察,今年还将连续开展三次考察,获得的结果将为黄海东亚江豚的种群现状评估及物种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江豚共有 2 个物种,其中窄脊江豚包括东亚江豚和长江江豚两个亚种。目前,我国对于长江江豚有了较多的研究,其保护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对于东亚江豚的研究还非常少,其种群的基本现状还不明晰。东亚江豚多分布于沿海地区近岸 50 米等深线以内海域,有些可以进入河流。东亚江豚的繁殖方式几乎和人一样,怀胎约 12 个月,每胎只能生产 1 仔,与其他海洋生物相比,繁殖能力低下,再加上人类活动加剧,栖息地被破坏,近年来东亚江豚的数量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