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农业技术的结合,正在探索新的可能性。哈尔滨工业大学泛在计算与智能系统研究中心近期完成了一个快速研发实验:在约两周的时间里,将一台仅具备基础机械结构和动力系统的通用小车平台,升级为可进行智能作业的自动驾驶原型——“立春号”。 “立春号”这一命名既与中国二十四节气相关,也代表着团队在智慧农业方向的新起点。项目由学生团队主导,计划按照节气序列持续研发更多自动驾驶原型设备。 Vibe Coding:缩短研发周期的新方法 项目的一大特点是采用了Vibe Coding(感觉式编程)作为主要开发手段。超过95%的功能实现与算法调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手写代码,而是通过设计和优化 Prompt,让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生成并改进所需程序。 这种方法让研发人员可以通过描述具体需求,引导模型生成适配农业场景的代码,从而减少了人工编码与调试的时间。与传统开发相比,这种方式更适合快速验证原型,但其长期稳定性和可维护性仍需在后续测试中评估。 国产化硬件:确保技术可控 在硬件配置上,“立春号”使用了国产底盘、驱动电机、控制器、转向执行机构以及组合导航传感器等核心部件。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同时,验证国内硬件在农业自动化装备中的适配性和可行性。 这一选择为后续研发在供应链、成本控制和安全性方面提供了参考,但也意味着后续优化需要更多针对国产部件特性的适配工作。 从实验室到应用验证 “立春号”目前已完成基础的硬件集成、算法部署与初步测试,验证了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从机械平台到智能装备转化的可行性。接下来,团队将继续针对农业作业场景进行功能完善、性能优化与稳定性测试,评估其在实际生产中的适用性。 这次实验更像是一项方法论探索——通过快速原型开发模式,结合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缩短农业机器人研发周期,并在实际应用前完成核心验证。 技术分析与可推广性评估 从技术角度看,“立春号”在研发模式上的最大亮点,是利用 Vibe Coding 结合大模型生成能力,将原本数月的开发周期压缩到两周,实现了快速集成与功能验证。这种方法显著降低了跨学科团队进入农业机器人领域的门槛,也为小规模团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复杂项目提供了可行路径。然而,自动生成的代码在后期维护、功能拓展及长期稳定运行方面仍可能面临挑战,其在复杂多变的田间环境中的表现也需要持续测试和优化。 在硬件方面,全面采用国产化方案确保了供应链安全和自主可控性,但不同厂商产品在接口与性能上的差异,意味着未来还需投入更多精力进行适配与调优。 整体而言,“立春号”不仅为智慧农业装备的快速原型开发提供了参考,也具备在智慧农业、环境巡检、园林维护等场景推广的潜力,不过真正的应用落地仍有赖于长期测试、场景优化和批量化生产能力的验证。 农业科技侠交流群 入群可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来意-姓名-单位,若二维码添加失败,请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入群”) 投稿、宣传推广、开白等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1”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转自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肖雅 信息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泛在智能中心 声明:本文旨在前沿分享,若有编辑等问题,敬请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