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噬菌体裂解酶在龋齿等口腔疾病治疗和预防上具有显著效果》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8-31
  •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危宏平研究员团队联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李宇红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噬菌体裂解酶ClyR能选择性杀灭能导致龋齿的细菌和导致根尖周牙髓感染的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而对常见的口腔共生菌无害,并通过大鼠龋齿模型实验证实能显著降低龋齿程度。相关的两篇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Viruses》(《病毒》),原文题分别为“Activity of the Chimeric Lysin ClyR against Common Gram-Positive Oral Microbes and Its Anticaries Efcacy in Rat Models”(噬菌体嵌合酶ClyR抗口腔阳性细菌活性与大鼠模型上抗龋齿效果研究)及“Effects of a Chimeric Lysin against Planktonic and Sessile Enterococcus faecalis Hint at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Endodontic Therapy”(嵌合酶ClyR杀浮游和附着粪肠球菌效果显示治疗牙周病潜能)。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包括龋齿在内的口腔疾病对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齿与癌肿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龋齿(dental caries)俗称蛀牙或虫牙,是牙齿被龋坏逐渐形成龋洞的口腔疾病,为导致脱牙的主要原因。据统计,高达90%以上的人在一生中都会发生龋齿。龋齿的产生主要是因细菌长时间和食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主要龋齿菌有变形链球菌(S.mutans)和茸毛链球菌(s.sobrinus)等。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糖等物质,在给细菌提供能量的同时,通过细菌代谢等会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得牙釉质脱矿破坏逐渐形成龋洞。

    该研究在之前发现噬菌体裂解酶ClyR具有广谱杀变形链球菌的基础上,进一步测试了对口腔其它龋齿菌和常见口腔共生细菌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ClyR对常见的龋齿菌变形链球菌(S. mutans)和茸毛链球菌(S.sobrinua)以及相关生物膜都有杀菌效果,而对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nis), 口腔链球菌(Streptococcus oralis)和唾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等口腔共生菌几乎没有杀灭效果。在大鼠龋齿模型上,分别试验了变形链球菌(S. mutans)和茸毛链球菌(S. sobrinua)单独及混合感染下,使用ClyR擦拭牙齿都能显著降低龋齿严重程度(见附图)。更进一步研究团队还发现ClyR能杀灭导致根尖周牙髓感染的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和消除生物膜。

    这些研究显示噬菌体裂解酶ClyR在龋齿等口腔疾病预防治疗中具有非常好的前景。与目前预防龋齿的主要方式如使用氟化物牙膏等相比,其蛋白质属性具有作用温和、无毒无害等特点。更重要的是,ClyR只杀龋齿细菌等致病菌,可以在1-5分钟内将细菌完全杀死,而对共生细菌没有作用,这对于维持口腔细菌的生态平衡从而更好保持口腔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有可能为预防龋齿等这类多发的口腔疾病提供新的药物和护齿产品,如加入有噬菌体裂解酶的口香糖和牙膏等。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DOI: 10.3390/v10070380;DOI:10.3390/v10060290

  • 原文来源:http://www.whiov.ac.cn/kyjz_105338/201808/t20180829_5060403.html
相关报告
  • 《新发现噬菌体裂解酶具有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与增强免疫清除功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8-3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来源于噬菌体裂解酶的重组蛋白V12CBD具有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与增强免疫清除的多重功能,为研究治疗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内的超级耐药细菌感染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The EMBO Journal》( 《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杂志》),原文题为“Staphylococcus aureus virulence attenuation and immune clearance mediated by a phage lysin-derived protein”(一种噬菌体裂解酶来源蛋白质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与增强免疫清除研究)。 由于抗生素广泛使用和研制全新抗生素面临较大困难,近年来包括MRSA在内的超级耐药细菌日益增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世界著名经济学家Jim O’neill 2014年的一项研究,如果人类现在不采取行动遏制耐药性细菌,到2050 年全球每年因耐药菌感染死亡的人数将高达1000万人,相关花费高达63万亿英镑,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3.5%。因此,研究和发展能对抗耐药细菌感染的新药物刻不容缓。作为细菌的“天敌”,细菌病毒也即噬菌体具有特异杀菌、对环境和人无害等优点,噬菌体治疗耐药细菌感染研究在近些年重新得到了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危宏平研究员团队一直致力噬菌体治疗方面的研究,分离了多种噬菌体和已发现了多个能快速杀灭耐药细菌的重组噬菌体裂解酶。 该研究团队在这些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一种来自于噬菌体裂解酶PlyV12结合域的V12CBD蛋白质,发现在体外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后,V12CBD不仅能降低多个金葡菌毒力因子的表达,而且具有通过激活NF-κB通路提高巨噬细胞杀灭金葡菌的功能。在小鼠感染模型上,V12CBD不仅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很好的免疫预防效果。该研究首次发现一个蛋白质分子同时具有治疗(作用于细菌本身)和免疫保护(激活宿主免疫反应)效果,为研究治疗包括MRSA在内的超级耐药细菌感染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潜在靶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杨航青年研究员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危宏平研究员和武汉大学李宇红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魏滨研究员、陈建军副研究员、杨艳副研究员、郑振华青年研究员等对该研究给予了建议和帮助。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DOI 10.15252/embj.201798045
  • 《研究发现新颖毒素-抗毒素系统具有控制温和噬菌体激活和防御噬菌体的双重功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8月23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晓雪团队联合哈佛医学院Matthew K. Waldor团队,发现了温和噬菌体编码的新颖的三组分的毒素-抗毒素系统,并解析了这一新系统在温和噬菌体溶原裂解转化和噬菌体防御方面的双重功能,相关研究成果以“Control of lysogeny and antiphage defense by a prophage-encoded kinase-phosphatase module”为题,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南海海洋所研究员郭云学、副研究员汤开浩,哈佛医学院Brandon Sit和南海海洋所2022级博士研究生古嘉瑜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研究员王晓雪和哈佛医学院教授Matthew K. Waldor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哈佛大学Hongbo R. Luo团队。 在微生物世界中,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丝状噬菌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侵染细菌和古菌宿主。假单胞菌属的Pf丝状噬菌体在生物膜形成和毒力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关于Pf原噬菌体在生物膜中激活的机制仍是一个谜。揭示这些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对于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发现和认识丝状噬菌体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道了铜绿假单胞菌中的丝状温和噬菌体携带的三组分毒素-抗毒素系统KKP(kinase-kinase-phosphatase)的双重功能。原噬菌体诱导通常通过控制噬菌体阻遏蛋白活性进行调节,例如宿主因子对阻遏蛋白的特异性切割使其失活来激活噬菌体的裂解途径。毒素KK的其中一个靶标是宿主的拟核结合蛋白MvaU。KKP通过激酶和磷酸酶活性之间的平衡控制MvaU的磷酸化水平,从而调控丝状噬菌体的溶原-裂解转化及噬菌体颗粒的产生。此外,研究发现抗毒素活性被烈性噬菌体的复制蛋白抑制,激活毒素KK活性,抑制了烈性噬菌体的繁殖。 KKP的发现将毒素-抗毒素系统引入了宿主-噬菌体相互作用的模型,作为控制温和噬菌体裂解的开关和烈性噬菌体入侵的盾牌,通过可逆翻译后修饰发挥功能,位于环境信号、噬菌体复制和宿主生理状态的交汇中心。 KKP基因簇在超过1000种不同的温和原噬菌体存在。KKP代表了一种基于磷酸化的温和噬体激活和防御噬菌体的机制,揭示了毒素-抗毒素系统是自然界温和噬菌体和烈性噬菌体两大类噬菌体之间博弈的筹码。 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本土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Yunxue Guo#, Kaihao Tang#, Brandon Sit#, Jiayu Gu#, Ran Chen, Xinqi Shao, Shituan Lin, Zixian Huang, Zhaolong Nie, Jianzhong Lin, Xiaoxiao Liu, Weiquan Wang, Xinyu Gao, Tianlang Liu, Fei Liu, Hongbo R. Luo, Matthew K. Waldor*, Xiaoxue Wang*. Control of lysogeny and antiphage defense by a prophage-encoded kinase-phosphatase module. 2024, 15(1):7244. doi: 10.1038/s41467-024-5161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