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深海随气候变化而变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31
  •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德国布雷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储存在北大西洋亚热带地区的大部分“多余热量”都位于700米以下的深海。这一研究结论发表《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Nature journal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上,论文题目为“人为多余热量的再分配是北大西洋变暖的关键驱动因素”(The redistribution of anthropogenic excess heat is a key driver of warming in the North Atlantic)。

    海洋吸收了约90%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多余热量。研究发现,1850年至2018年期间,在亚热带北大西洋(25°N)吸收的热量中有62%都位于深海。未来50年,深海将升温0.2°C。海洋变暖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例如海平面上升,改变生态系统、洋流和化学物质,并导致海洋脱氧。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深海储存着大量的多余热量,还通过研究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洋流系统,发现洋流如何将热量重新分配到海洋不同区域。这种再分配是北大西洋变暖的关键驱动因素。

    AMOC的工作原理类似传输带,可以将温暖的表层海水从热带向北输送到温度更低、密度更大的区域,之后下沉进入深海,再缓慢地向南扩散。研究结果也强调了AMOC对全球变暖区域转移的重要性。(刘雪雁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exeter.ac.uk/research/news/articles/deepoceanwarmingasclimate.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热带气候变化加速》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2-10
    • 为了应对未来的化石燃料燃烧,气候计算机模型模拟了热带海洋的明显变暖。这种变暖会影响厄尔尼诺现象,改变全球的天气和降雨模式。热带气候对温室气体强迫的响应在空间上是非均匀的。尽管在气候系统的计算机模型中得到了强有力的模拟,比如大多数气候模型模拟了赤道和东太平洋增暖,这种加速的热带变暖的起源仍然是一个谜,另外包括大气和海洋反馈的相关作用在内的潜在机制也仍存在争议。 地球未来的变暖不会在所有地方都一样。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变化,以及云系的变化,将决定哪些地区变暖的速度更快,哪些地区相对于全球平均温度的变暖会推迟。研究者们以热带地区为研究重点,开发了一种新方法,将造成气候变暖的因素与导致某一地区变暖的局地过程和遥远的物理过程分离开来。 在这里,研究者们使用了一个具有理想化的二氧化碳辐射强迫的气候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非赤道辐射强迫和相应的耦合环流/云调整是响应全球二氧化碳强迫的赤道变暖的主要原因。 要了解这一令人惊讶的现象,就必须了解不同地区在气候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一个大规模的大气环流特征被称为Hadley环流及其表面分支,被称为信风环流,它将相对干燥的亚热带空气输送到热带地区。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信风还会导致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寒冷的次表层海水上涌。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未来的亚热带变暖将减缓大气中的哈德里环流,这将导致海面信风减弱,冷海水上涌减少,从而导致海面变暖。此外,一个较弱的哈德里环流也意味着较少的湿润空气正在上升,大部分热带地区的云层覆盖减少,增加了到达表面的阳光量。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未来热带地区的变暖,这项研究为理解未来全球变暖的模式和产生的区域差异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一个地区的变暖会影响另一个地区的变暖程度,因此气候系统中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19-0667-6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珊瑚独自生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9-03-11
    • 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来说都是坏消息,海洋温度过高会导致大面积白化,从而削弱和杀死珊瑚。然而,得克萨斯大学(UT)奥斯汀分校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气候变化使珊瑚具有了一项新特征—更喜欢独自生活而非群居。该研究已于1月21日发表在《古海洋学和古气候学》(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期刊上。 研究结果提供了关于现代珊瑚礁保护工作落脚点的线索,是基于对地球过去变暖期间存活的珊瑚物种的调查,这种变化类似于当今的气候变化。虽然研究表明珊瑚可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但幸存珊瑚孤立的生活方式可能意味着未来的珊瑚生态系统将会很单调。“尽管珊瑚本身可能存活下来,但它们如果没有建造珊瑚礁,那将导致生态系统内的其他问题,”研究主持者、UT杰克逊地球科学学院的博士生Anna Weiss说。 该研究调查了大约5600万年前居住在古新世晚期到始新世早期过渡期间的珊瑚物种,这段时间间隔持续了大约20万年,其中存在温度和大气二氧化碳的峰值。峰值产生的全球气温比现在高14华氏度(8摄氏度),使海洋的酸性增加。研究人员即追踪研究在此期间的珊瑚,了解当今珊瑚如何应对当代气候变化。 他们利用国际化石数据库(ThePaleobiology Database,https://paleobiodb.org/#/)开展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有关多时期的数百种珊瑚物种及其物理特征的信息,例如物种进食、生活环境类型、繁殖方式以及能否形成殖民地等。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独立的珊瑚物种在温暖时期的多样性增加。研究还发现,某些可能有助于珊瑚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特征与珊瑚的生存条件有关。 其中一个特点是独立捕捉食物,而不是从生活在某些珊瑚组织中的热敏藻类获取营养,一旦水变得过热时会离开,导致珊瑚褪色。另一个特点是喜欢生活在石质海底底部,水温较低,而不是在较温暖和较浅地区的碳酸盐岩石上。研究人员表示,了解过去哪些特征与珊瑚生存有关,有助于预测现在的珊瑚如何应对持续气候变暖并开展集中保护工作。 Weiss补充道:“古新世期间的变暖发生了数千年,而今天的变暖速度发生在数十年到数百年之间。尚不清楚珊瑚是否能够应对当前正在发生的快速变化。更多的研究探讨珊瑚的特定群落—而非把珊瑚看做一个整体—如何应对气候变暖,这有助于加深科学家们对世界各地不同环境中的珊瑚如何应对当今气候变化的理解。” (傅圆圆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