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捕鱼人”到“护鱼人”——长江渔民上岸后的新生活》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0-08-28
  • 新华社长沙8月25日电  题:特写:从“捕鱼人”到“护鱼人”——长江渔民上岸后的新生活   新华社记者史卫燕   最近半年,洞庭渔民胡存库的生活彻底变了。   原来在江湖中捕鱼讨生活,他昼伏夜出,兜里的钱随水位高低变化时多时少。现在他每天上下午出去巡湖,每月固定有3000元收入。   “我们本是捕鱼人,现在变成护鱼人了。”胡存库黝黑的脸上笑起来现出一道道褶,“捕鱼是为生计,护鱼为了子孙。”   胡存库的父亲是江苏洪泽湖的渔民,为捕鱼沿着江河来到湖南洞庭湖。1971年,船行到湖南省岳阳市境内的洞庭湖君山水域时,胡存库呱呱坠地。此后22年间,他在这条“连家渔船”上玩耍、成长、学习捕鱼。和渔民的女儿段福珍结婚那年,父辈为他们购置了一艘小船作为贺礼,他就此开始了独立捕鱼生活。   洞庭渔民胡存库驾船巡湖回来,妻子段福珍过去帮他把船系好靠岸(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史卫燕 摄   直到今天,段福珍不记得自己的名字怎么写,但却总也忘不了生大女儿时的倾盆大雨,船外雨停了,船顶油毛毡的水还滴个不停。   “捕鱼很无奈,很辛苦,这种苦是说不出来的。”段福珍说。捕鱼必须要两个人,一个开船,一个放渔网。凌晨两三点起床,天亮前要赶到鱼市,如果鱼没卖出去,太阳出来温度升高,鱼臭了就白忙活了。一年里不捕鱼的时候,要忙着补网、修船,长时间在船里窝着,渔民的腰椎、颈椎都有毛病。   洞庭渔民胡存库、段福珍夫妇(右三、右四)和岳阳市东洞庭生态保护协会两位成员开会讨论工作(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史卫燕 摄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渔业市场的成熟和渔具的改进,长江渔业发展进入黄金期。胡存库和妻子商量着攒钱换船。“水里的船,就是岸上的房,也是我们生活的命根子。”胡存库说。家中的船慢慢换大,草船变木船,木船变钢骨架船。   即便有了好船,渔民的生活依然与漂泊二字相连。   由于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长江渔业资源近年来几近枯竭。胡存库发现,江湖里开始出现电捕鱼、迷魂阵等“断子绝孙”式的捕捞方法,甚至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也开始使用。他心中不满,总是念叨,这样下去子孙后代吃什么?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禁捕迫在眉睫。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有记者到湖区采访时遇到胡存库,问他上岸以后怎么转型,胡存库不假思索地说:“我还是想守护洞庭湖。”   今年3月,经过系统培训,胡存库和妻子一起加入了岳阳市东洞庭生态保护协会。段福珍心细,负责补给等后勤工作;胡存库熟悉湖里的天气、水文,主要负责巡湖,阻止非法捕捞、保护生态环境。   夫妻二人的转型是长江渔民上岸工作的一个缩影。根据沿江各地测算,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共涉及沿江10个省市的近28万渔民。   由捕到禁,是一个根本性的调整。对此,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对各地的禁捕工作给予适当的支持,积极引导退捕渔民上岸和转产转业。同时,将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按规定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   各地在用好中央补助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渔民安置保障等支持力度,江苏等地将退捕渔民按照失地农民标准纳入社会保障。此外,根据渔民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等情况,各地制定有针对性的转产转业安置方案,拓宽就业渠道。   洞庭渔民段福珍在给岳阳市东洞庭生态保护协会成员做饭(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史卫燕 摄   目前,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在长江沿岸如火如荼开展。湖南省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契机,对接产业发展和渔民就业需求,对退捕渔民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期间对其中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按规定给予生活费补贴。   胡存库生活的湖南省岳阳市,创新开发公益岗位,聘用退捕渔民加入“护鱼员”队伍,目前全市有“护鱼员”近200人。   “公益性岗位可以拓宽捕捞渔民转产就业渠道,补充管护力量,构建渔业资源群防群护的管理体系,一举多得。”岳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四新介绍说。   今年,胡存库夫妇还有一喜。21岁的儿子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报名参军入伍,目前已通过初选。   “人人都羡慕我。我们不少渔民是斗大的字都不识的,以前在水里捕鱼,只能把孩子送到岸上寄养读书,能出个大学生那就跟中了状元一样。”胡存库很得意。

相关报告
  • 《【十年禁渔长寿在行动】袁昌林:“捕鱼人”变“护鱼人” 护好长江造福子孙》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1-03-02
    • 2月24日上午,在长江长寿段桃花溪支流三洞沟水域,几名农业执法人员正向岸边垂钓者宣讲禁渔相关政策。“老人家,国家对垂钓做了规定,只允许一人一杆、一线、一钩……”正蹲在一名老年垂钓者身旁耐心劝导的中年人,就是区农业农村委农业执法一大队护鱼队员袁昌林。        在袁昌林的耐心劝解下,老年垂钓者将多出的一副渔具交给了执法人员,并表示以后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规定。“这是我们‘护鱼人'每天的工作内容之一。”袁昌林说,现在保护好长江长寿段流域的鱼类资源,就是他的责任和使命。而谁曾想,他也曾是一名有十余年“渔龄”的捕鱼人。        告别“渔民”身份,成为护鱼人        袁昌林今年55岁,是长寿本地人。十余年前,正值壮年的袁昌林,开着渔船成为长江上的一名“捕鱼人”,他对这片长江水域充满感情,更是习惯了江上的捕鱼生活。        2019年年初,关于“年底前实施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的政策出台,打破了袁昌林平静的生活。那时,他刚买了一艘新渔船,难道就止步于此?今后的生活怎么办?        进一步了解退捕政策后,焦灼、沮丧的袁昌林很快转变了想法。“长江水生生物确实需要大家合力保护。”袁昌林认识到,禁捕护鱼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自己作为一名老党员,更要积极支持和理解国家作出的这个重大决定。2019年12月30日,长寿区全面完成渔民退捕工作,袁昌林正式告别“渔民”身份。        第二天,袁昌林又以新的身份――农业执法一大队护鱼人员,回到自己熟悉的长江水域。原来,在退捕工作进行的同时,区农业农村委经过层层筛选,注意到袁昌林熟悉长江水文习性、遵纪守法且在渔民中威望高、身体素质过硬等优势,将他聘到执法队当护鱼人员。        2020年1月1日一大早,袁昌林身着工作制服,和长寿海事处、渔政执法大队、水上公安的工作人员一起踏上巡逻船,回到熟悉的长江水域,开始第一天的巡逻执法。“当时特别激动。”袁昌林笑着回忆说,当日巡逻了整整一天,上午巡查长江干流水域,下午巡查长江支流水域,而他毫无疲惫感,甚至充满了自豪感。此时的他,思想观念已彻底改变,不仅认识到禁渔护鱼的重要性,还觉得自己应为之贡献一份力量。        肩负责任,24小时待命        在工作中,袁昌林还认识到护鱼工作的另一面:既肩负责任,又辛苦奔波。每天,袁昌林和队友都要外出巡查,宣讲禁渔政策、挖掘非法捕捞线索,联合渔政执法和水上派出所对非法捕捞行为进行制止等。护鱼队员需要24小时待命,一旦有非法捕捞线索,立马出击。        去年3月,执法队接到群众举报:龙溪河干流有人经常性非法捕捞。经过队员们多次踩点后,执法队摸清了非法捕捞者的基本情况。3月中旬的一个晚上,执法人员和护鱼人员吃过晚饭后,赶到龙溪河干流邻封渡口旁的树林边守株待兔。        “一直埋伏到凌晨三点多。”袁昌林说,大家抗住困意,在黑暗中轮流值守,最终将非法捕捞者抓了个现行,将其绳之以法,并查获鱼和物约六公斤。随后,活鱼放生,死鱼深埋处理,非法捕捞者也得到相应行政处罚。        “老袁非常敬业负责,工作任劳任怨。”执法一大队队长张绍明告诉记者,去年执法一大队处理了81起非法捕捞案件,这些都与执法人员、护鱼人员24小时的辛苦付出分不开。而在袁昌林看来,护鱼,就是自己现在的本职工作,更是自己肩负的一份重要责任。
  • 《长江江豚保护区巡护队:八成队员曾是专业渔民、 从捕鱼变护渔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07
    • 40度高温,罩着厚实而闷热的“江豚保护”救生衣,花两个半小时,在烈日下完成近25公里的巡护里程。 这样的巡护工作,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巡护员每天要重复三次。 7月31日,世界巡护员日,7家社会爱心企业志愿者代表在何王庙/集成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体验江豚巡护,从王巷码头出发,途径集成码头驶向下口拦网,在巡护员的指导下,通过巡护软件“江豚管家”记录江豚活动情况,打击保护区内的非法渔业活动。 6月15日至29日,鄱阳湖湖口、何王庙/集成、洞庭湖岳阳和安庆第一批4个示范点先后启动协助巡护工作,并利用“江豚管家”APP实现巡护信息的数字化管理。4支巡护队伍共有40人,其中专业渔民占80%。 7月31日,湖北何王庙/湖南集成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巡逻。 巡护队伍中专业渔民占八成 “捕了46年的鱼,现在开始护渔了。” 58岁的周家喜是何王庙江豚保护区的8名巡护员之一。13岁开始捕鱼的他,是下车湾资历最老的渔民之一。周家喜对鱼群分布走势等湖面情况了如指掌,也对何王庙的渔民十分熟悉,大多渔民都会卖他一个面子。 谈起将来的打算,老周说,“今后一身经验都会用在保护渔业资源上。” 像老周这样的协助巡护员,每天都与渔政的执法人员一起,进行例行的出湖巡护。除了排查和打击非法捕鱼,同时记录和观测保护区内的江豚生存状况。 此前,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渔政处处长吴建平表示,协助巡护工作是渔政机构走专管与群管相结合道路的大胆创新。 目前,鄱阳湖湖口、何王庙/集成、洞庭湖岳阳和安庆第一批4个示范点的4支巡护队伍共有40人,其中八成人此前是专业渔民。 江豚 《“长江江豚拯救联盟”工作计划(2017-2018)》称,在渔民转产转业方面,长江江豚拯救联盟计划在2022年建立10个渔民协助巡护示范点,共计200个转业渔民转产为专职巡护员,渔民协助巡护也将成为农业部的常规制度。 何王庙协巡队利用“江豚管家”App打击非法渔业活动十余起 通过“江豚管家”App,便可以数字化管理巡护工作。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江豚保护项目经理张新桥介绍,利用“江豚管家”App,点击拍照功能,可以第一时间上传照片,记录保护区内江豚情况和故道水面动态,即时向渔政举报非法捕捞行为,同时GPS自动记录巡护轨迹,信息全面,有利总结分析。 “江豚管家”手机APP,是根据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自动定位,实现半自动化获取江豚和非法渔业的数量、地理位置等数据,自动上传巡护信息,提高江豚救治、救护效率,有效打击非法渔业,推动了长江江豚管理信息数字化建设。 从何王庙协巡队6月成立至今,利用“江豚管家”App记录江豚出水嬉戏、集体迁移等水面活动8次,记录收缴三层网、地笼、背带式电打鱼机、密网、绳索浮筒等打击非法渔业活动十余起,记录累计巡护里程近2000公里。 2017年08月01日13:44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