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汤浅开发新型硅电极制造固态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21
  • 日本电池制造商GS汤浅正在提升其在动力电池领域的竞争实力。

    外媒报道称,GS汤浅开发了一种硅金属电极,这种可以带来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使用寿命。与现有的锂电池相比,其能量密度可以增加两倍。

    GS汤浅表示,这种极具前途的硅金属电极可以用于开发固态电池,为电动汽车提供三倍能源。现在需要进一步改善该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计划在2025年在电动汽车电池中大规模使用硅金属电极。

    金属硅拥有4200 mAh/g的理论容量,比锂离子电池高数倍。但由于硅金属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会发生相当大的体积膨胀,因此尚未大规模导入使用。

    GS汤浅宣布,它已经提高了金属硅电极电池的库仑效率和循环性能, 主要方法是找到硅金属的最佳粒径和电极结构,以及使用多种不同的导电添加剂。

    这改善了硅金属电极的电极可成形性,并且还显示出电极电导率的提高产生更好的放电性能。

    此前,GS汤浅宣布与博世合作开发新型电池技术,研发出两倍于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且成本降低一半的新型电池,目标是在2020年投入市场。但由于博世在2018年宣布不会生产电芯,这使得该合作项目没有持续下去。

    不过,GS汤浅的新型电池技术项目在日本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

    2018年,GS汤浅与丰田、松下、日产、本田等企业成立了一个产业联盟,在日本政府的帮助下开展下一代固态电池项目的开发研究,共同推进固态电池的产业化。

    2019年夏天,丰田宣布将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亮相旗下的固态电池电动汽车,而GS汤浅正是丰田该项目的合作伙伴之一。

    除了研发新型电池之外,GS汤浅也在扩充其动力电池产能,并将目光从亚洲转向欧洲市场。

    日前, GS汤浅在欧洲大陆的第一家电池工厂正式竣工,即将进入生产阶段,向其欧洲汽车合作伙伴的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供应锂离子电池。

    该工厂是GS汤浅于2018年投资29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26亿元)在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建造其第一家欧洲电池工厂,将有51名员工开始生产。该项目还获得了匈牙利政府4.65亿匈牙利福林(约合人民币1106万元)的资金补助。

相关报告
  • 《固态电池 – 制造速度更快》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4-06-21
    • 与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它们不易燃。然而,到目前为止,还缺乏一种可扩展的生产方法。Fraunhofer IPA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与最近完成的EMSiG项目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发了这样的解决方案。 无论是在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还是笔记本电脑中,锂离子电池通常用于必要的能源供应。固态电池在这些方面具有重要优势:最重要的是,它们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毕竟,它们没有可以泄漏和点燃的液体电解质。它们的能量密度也更高,使用寿命更长。缺点:到目前为止,具有陶瓷电解质层的固态电池仅在实验室规模上制造。 弗劳恩霍夫制造工程与自动化研究所(IPA)的研究人员现在已经为“梯度陶瓷固态电解质的新混合和烧结技术研究”(EMSiG)项目中的固态固态电池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该项目由巴登-符腾堡州政府资助,由巴登-符腾堡州提供超过100万欧元的资金,与Dr. Fritsch Sondermaschinen GmbH和Dr. Fritsch GmbH & Co. KG公司共同开展。“我们能够将固态电池的生产从实验室规模提高到类似工业的可扩展水平,”Fraunhofer IPA的科学家Jonas Heldt解释道。 瓶颈原材料 固态电池要想实现工业应用的飞跃,首先需要足够的原材料。然而,所需的起始材料,如项目中使用的固态电解质磷酸铝铝钛(LATP)尚未在工业上使用,因此没有大量生产。项目合作伙伴Dr. Fritsch GmbH & Co. KG分析了市场情况:从哪里可以获得必要的原材料,如何加工?“这里的挑战不在于单个原材料本身的可用性,而在于使用它们来生产固态电解质LATP的制造商数量仍然相对较少。然而,经验表明,随着对最终产品的需求,这一数字将迅速增长,“Dr. Fritsch GmbH & Co. KG金属粉末业务部门负责人Elke Ade说。 开发面向工业的制造 工艺除了安全的原材料供应外,还需要以行业为导向的生产流程,这些流程可以扩大到更高的产量。传统上,箔被涂覆,以便它们充当阳极、阴极和中性中间层,并将它们组装起来形成电池。在陶瓷的情况下,使用粉末作为起始材料。为了将其变成固体形式,必须对其进行烧结,即在压力下加热。为此,该团队研究了各种方法。最有希望的事情是在模具中将粉末彼此堆叠干燥。除了阴极、阳极和电解质层外,该团队还引入了中间层,以防止电解质含量突然上升。这些渐进的转变减少了烧结电池的机械应力并改善了接触电阻。填充的模具被放置在烧结机中,或者更准确地说,进行FAST/SPS烧结:在这个过程中,材料在高压和相对较低的温度下用冲头压缩。与传统烧结工艺所需的时间不同,这只需要几分钟。“该工艺可用于在单个制造步骤中生产多个分级的阴极和隔膜层,”Heldt 总结道,“这大大减少了所需的工作量,并允许以后扩展到更大的吞吐量。因此,为固态电池的工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 《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由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高理论容量,以固态电解质来代替液态电解液的固态锂金属电池研发备受关注,因而固态电解质的开发也显得尤为重要。记者17日从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获悉,该院郭洪教授团队近期在新型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研发上取得了最新进展,国际期刊《碳能源》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以往的研究、生产主要集中在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等无机类电解质,然而这些固态电解质存在刚性及对空气敏感等缺点,影响电池的界面稳定性和循环与倍率性能。   近年来,有机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柔性易成膜等优势而逐渐引起重视,而共价有机框架材料是一类比较具有应用前景的单离子固态电解质的载体,但需要研究者深入研究活性位点数量和骨架结构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及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此前的研究基础,郭洪教授团队设计并制备出三种羧酸锂调控的共价有机框架单锂离子导体材料。他们从不同骨架结构和活性位点数量对锂离子电导率、迁移数的影响,结合理论计算的方式,深入研究了三种材料的静电势分布,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分析锂离子迁移路径和能垒的差异。   随后,研究团队组装了以锂金属为负极,有机小分子环己六酮为正极,所构筑的单离子导体为固态电解质的准固态电池。经过性能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单离子导体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准固态电池可以解决有机小分子正极材料在电解液中的溶解,这种策略为构筑高效准固态锂金属有机电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