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铋纳米颗粒嵌入的层状石墨复合负极增强钠离子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09
  • 钠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便宜等优势,因此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是大规模储能强有力的候选方式之一。但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存在如低钠离子存储能力、较低的循环稳定性等诸多缺陷,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马里兰大学Chunsheng Wang教授研究团队在全球首次设计制备了铋(Bi)金属纳米颗粒嵌入的石墨(Graphite)插层复合负极,应用于钠离子电池,获得了超长循环寿命和高倍率性能,为钠离子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真空高温反应制备了铋化钾合金(KBi),接着通过插层反应将KBi嵌入到石墨的插层间隙中,随后通过化学脱嵌反应将K离子从石墨插层脱嵌出来并通过硝酸盐酸的清洗形成Bi纳米颗粒嵌入的石墨插层复合负极Bi@Graphite。石墨插层可以作为缓冲层克服Bi金属负极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剧烈的体积形变导致的SEI膜持续破碎-生成问题,同时能够为离子传输提供快速通道。X射线衍射表征显示相比单纯的Bi- Graphite物理混合物,Bi嵌入的Bi@Graphite复合材料的Bi衍射峰宽化且强度弱化,表明了Bi纳米颗粒确实嵌入到了Graphite插层当中(外围的石墨插层使得X射线探测到被包围其中的钠离子信号弱化)。扫描电镜测试结果显示Graphite和Bi@Graphite两者呈现一致的微观结构,即均为片状形貌且表面光滑,进一步证实了Bi纳米颗粒的确嵌入到Graphite插层当中。在确认Bi@Graphite复合负极结构后,研究人员将其应用到钠离子电池,并进行一系列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在0.1-1.8V电压窗口、1C(160 mA•g−1)电流密度下进行恒电流充放电结果显示,电池获得了160 mAh•g−1;而将倍率翻倍到2C,电池初始放电比容量可达158 mAh•g−1,且经过1000次循环后仍可维持初始容量的98.7%,库伦效率接近100%(99.9%),与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的石墨负极材料相当。当进一步将倍率提高到20C时,电池依然可以获得高达142 mAh•g−1的放电比容量,且经过10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可以获得90%的容量保持率,展现极其优异的高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研究人员指出,上述新型的Bi@Graphite复合负极之所以能够有效增强钠离子电池性能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放电电压平台为0.6 V左右与金属钠的沉积电位错开,从而解决了在高倍率充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钠金属枝晶问题;二是Bi纳米颗粒嵌入到石墨层中,纳米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不会与电解液接触,避免在纳米颗粒表面生成固态电解质(SEI)膜,从而解决了金属合金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过度变化引起SEI持续破碎-生成的问题。

    该项研究精心设计了Bi纳米颗粒嵌入的石墨复合负极,提高了钠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为设计开发高效的钠离子负极材料开辟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相关报告
  • 《铵钒化合物负极显著增强钾离子电池性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04
    • 相比锂元素,钾元素具备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工作电压高等优点,因此钾离子电池在大规模电化学储能领域中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钾离子半径大于锂,使得其在电极材料中的嵌入和脱嵌变得困难,从而导致电池性能较低。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的Yong Lei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铵钒层状化合物(NH4V4O10, NVO)并首次作为负极应用于钾离子电池,其具备了大的晶格间距和良好的两维离子传输通道,显著改善了钾离子(K+)嵌入和脱嵌动力学,从而显著增强电池性能。为了改善电极离子传输特性,必须开发出大晶格间距且具备离子传输通道的电极材料。为此研究人员利用水热法制备了NVO化合物,扫描电镜测试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呈现出分层级的花状形貌,其组成单元是一维纳米线,意味着该花状化合物具备了离子快速传输通道。而透射电镜表征显示,NVO化合物(001)晶面间距达到了9.8 Å,大于了K+离子的直径,即可以有效地实现K+嵌入和脱嵌(保障K+的快速扩散),具备了更加优异的可逆的钾离子存储性能,有助于电池性能提升。随后将制备的NVO化合物作为负极用于钾离子电池并在三个不同的电压区间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在2-4.2 V电压窗口区间,电池的初始放电比容量高达 210 mAh g−1,但是经过10次循环后比容量便大幅衰减至114 mAh g−1;而在1-3.8 V和2-3.8V电压区间,电池初始放电比容量低于前者,依次为106 mAh g−1和86 mAh g−1,但循环稳定性更好,1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基本没有衰减。通过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可知,电池在2-4.2 V电压窗口时串联电阻最大为4728 Ω,远大于在1-3.8 V和2-3.8V两个电压窗口区间电池的串联电阻(分别为2898 Ω和1295 Ω),意味着在后面两个电压区间工作电池的离子传输更为高效。进一步对电池进行循环稳定性测试,在1-3.8V电压区间、50 mA g−1放电电流密度下循环200次,电池获得了116 mAh g−1放电比容量,容量保持率为96%,单圈循环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2%;而在2-3.8V电压区间循环时,循环200次后获得75 mAh g−1放电比容量,容量保持率93%,单圈循环的容量衰减率仅为0.03%;上述两者放电性能和容量保持率都高于先前已报道的性能最优的钒氧化物负极的钾离子电池(容量不超过70 mAh g−1,容量保持率均小于80%)。更为关键的是,当将放电电流提升60倍至3 A g−1时,电池在1/2-3.8 V区间依旧可以获得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51 mAh g−1和 47 mAh g−1,展现出了优秀的高倍率性能。电化学机理研究表明,NVO在高电位时没有脱铵反应是保持其结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从而达到电池性能的循环稳定性。该项研究制备新型的层状结构钒铵化合物花状负极材料,具备了宽泛的晶面间距为钾离子提供了快速传输通道,增强了储钾性能,从而增强了电池性能和循环寿命。为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的钾离子电池提供了新的路径。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Small Methods》。
  • 《新型硫化锂碳/纳米管复合电极增强锂硫电池循环稳定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1-03
    • 锂硫电池是极富潜力的下一代高能电池系统,其理论能量密度可达2600 Wh kg-1,是锂离子电池理论能量密度的3-5倍。然而金属锂负极容易形成枝晶带来安全隐患,此外金属锂的高活性、易燃等特点为锂硫电池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从而使锂硫电池实用化困难重重。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Arumugam Manthiram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以硫化锂(Li2S)为正极、以铜箔(Cu)为负极的新结构体系的锂硫电池,有效地克服了锂的非均匀沉积、抑制了锂枝晶的形成,从而显著增强电池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为了改善电极的导电性,研究人员将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与Li2S纳米颗正极粒进行复合。扫描电镜测试结果显示,Li2S纳米颗均匀分散在多壁碳纳米管组成的三维网络,这有利于为电子传输提供快速通道,同时大量的孔隙能够让电解质与电极进行充分接触,让活性材料更多地参与电化学反应,有助于电池性能的提升。随后研究人员将其作为正极分别与传统的Li负极、 以及无负极Cu箔组装成完整的电池(分别标记为Li || Li2S和Cu || Li2S)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在C/10倍率下,两种电池的初始放电比容量相近,采用传统LiF负极的Li || Li2S电池经过50次循环后,电池容量出现大幅衰减几近于零,平均库伦效率不到50%;相反,采用无负极Cu箔Cu || Li2S则展现出极其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经过100次循环次数后仍可保持初始容量的50%以上,且平均库伦效率高达97%。为了探究两种结构电池性能差异的缘由,研究人员对电池充放电中间产物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发现Li || Li2S放电产物是不可逆的多硫聚物,且电极表面出现了大量凹凸不平的Li枝晶,堵塞了电极孔洞,同时消耗Li电极活性物质,导致电池性能衰退;而Cu || Li2S电池放电中间产物是高度可逆的过硫化锂(Li2S2)和Li2S,抑制了Li枝晶和多硫聚物穿梭,因此Cu || Li2S电池具备了更加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寿命。该项研究制备新型的Li2S正极以替代传统的S正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结构的Cu || Li2S电池,有效地抑制了锂枝晶的形成,克服了多硫聚物穿梭效应,从而增强了电池性能和循环寿命。为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的锂硫电池提供了新的路径。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