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性图书馆创新型馆员队伍建设探索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程冰
  • 发布时间:2023-05-18
  • 馆员队伍建设是图书馆事业稳定发展的基石.回顾40年发展历程,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始终坚持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强校”发展战略需要,围绕着学术性和创新型两个关键词,不断调整和优化组织机构以及馆员队伍结构,探索建立了一条创新型馆员队伍建设实践路径,包括一个办馆理念、三项办馆视野、一套队伍建设体系、四项馆员基本能力,即“1314”路线图,以培养一支高水准馆员队伍,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高水准、智慧型、特色化的信息知识服务中心。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libs.net/Zhaiyao.aspx?id=528433
相关报告
  • 《高校图书馆情报服务智库化探索与发展思考》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5-07-01
    • 文章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系统介绍了其智库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开展智库服务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策略。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高校图书馆情报服务经过40余年发展,已形成支撑学科发展、科技评价、管理决策的服务体系 "十五五"规划关键时期,高校面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求,强化决策咨询功能至关重要 智库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方向,对实现"图书馆是大学心脏2.0"具有重要意义 2.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智库服务实践 2.1 发展历程 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联机检索服务 2010年后重点服务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 近年来形成战略、学科、人才、技术四大情报服务体系 2.2 四大核心服务 战略情报服务:前沿科技态势分析、诺贝尔奖得主研究、"交大2030"计划新颖性论证等 学科情报服务:ESI学科分析、学科评估支持、高水平发文分析、院系发展性评估 人才情报服务:高层次人才评估、高被引科学家预估、全球顶尖人才库建设 技术情报服务: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高价值专利培育、重点实验室支持 2.3 服务特点 多方合作稳定产出,提升影响力 从数据分析到成因挖掘与对策建议,决策支持作用增强 多源数据融合,自建数据库和工具支持深度分析 3. 机遇与挑战分析 3.1 辅助科技评价类服务 机遇:资源优势明显,方法论专业,评价需求持续 挑战:"破五唯"政策导向下,需创新计量方法,强化主题内容分析 3.2 专题情报研究类服务 机遇:有组织科研、交叉学科发展带来需求增长 挑战:专业领域知识要求高,方法论复杂,人才短缺 4. 未来发展策略 运行机制:建立PI负责制团队,构建多层次交流平台 理论方法:多学科融合创新,定性定量结合 技术赋能:构建数智情报平台,发展智能分析功能 协同合作:打破校内外壁垒,形成工作合力 队伍建设:提升政策解读、问题分析、策略研究能力 5. 实践启示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实践表明,高校图书馆智库服务应: 紧密围绕高校内部需求,聚焦辅助科技评价和专题情报研究 从常规服务向深度决策咨询转变,增强成因挖掘与对策建议能力 加强数智技术应用,提升服务效能与影响力 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适应智库服务发展要求 6. 研究价值 该研究为高校图书馆"十五五"期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特别是在: 如何强化决策咨询功能,提升在学校发展中的价值 如何应对评价政策变化,创新服务内容与方法 如何通过数智赋能扩大服务规模与影响力 文章系统总结了高校图书馆智库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对推动高校图书馆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数字赋能新时代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 2023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推广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9-30
    • 9月22日,由《图书馆报》、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主办,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万维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承办的2023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推广论坛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成功举办。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刘小琴,上海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馆(所)长陈超,新华万维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图书馆报》总编辑袁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新碗,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南京图书馆副馆长许建业,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蔡迎春等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围绕“数字赋能新时代图书馆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举办2023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推广论坛,正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服务和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十四五”期间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与发展方向。随着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进步,智慧图书馆建设已经从概念化、目标路径设计走向技术实现、方案实施与业务开展。 刘小琴在致辞中指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推广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图书馆向智慧化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图书馆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升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需求。智慧图书馆需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海量的文献资源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和分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智慧图书馆还需要借助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图书馆设施、设备、图书等资源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智慧图书馆也需要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真实的阅读体验和服务。 陈超在致辞中表示,文化和旅游部正在积极地落实和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以新一代数字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进程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物联网、大数据、元宇宙、云计算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自然语言领域的人工智能突破性的进展,都对我们这个行业产生或者即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我们这个学科在几十年的信息化进程中已经被改变,而我们这个行业,我们这个工作的实践也正在被颠覆性的改变。我们如何用好最新的技术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社会的需要,把图书馆建设成既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又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还任重而道远。智慧图书馆如何做好顶层设计,从建筑、空间、服务到管理全面的实现智慧化,还需要产业链上所有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 袁虎表示,多年来,《图书馆报》致力于为图书馆、出版社、资源服务商搭建沟通与合作的平台,为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的内容产品与服务。聚焦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专业深度的选题,出版了《全民阅读专刊》《文献保护专刊》等品牌专刊,并打造了文献资源建设研讨会、阅读推广论坛、智慧图书馆论坛等一系列广受赞誉的品牌行业活动,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他认为,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对从事的这个行业更加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化传承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图书馆对文明的传承、民族精神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未来的公共图书馆会成为各个城市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城市会客厅”这个理念会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现实。《图书馆报》举办本次论坛,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希望图书馆人能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 《图书馆报》副总编辑兼执行主编白玉静介绍了“‘万方数据杯’2023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推广主题征文活动”情况并发布获奖名单。为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提高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推广的理论水平、服务意识和创新能力,论坛召开前期,《图书馆报》联合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万方数据杯’2023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推广主题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图书馆界同仁的积极响应,共收到百余篇征文。经过初评、专家终评,最终产生了一二三等奖。 在主旨报告环节,李新碗、许建业、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科研诚信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延明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 李新碗的报告以“U-Library:‘变革性’教育背景下图书馆发展新机遇”为题,从“大资源”和“大服务”两个维度,阐述U-Library体系与模式,探索大学图书馆未来发展机遇。他表示,通过全球教育环境扫描发现,在新技术和新形势的驱动下,教育体系正在发生着变革性变化。在变革性教育背景下,大学图书馆势必向“大图书馆”U-Library(ubiquitous library)进行演进。 许建业以“从数字赋能到智慧服务:图书馆界如何做好准备”为题作了报告,他从数字赋能的内涵和外延辨识入手,梳理出数字赋能促进图书馆发展的基本形式;概述了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实现路径;从图书馆行业、图书馆员、理论与应用研究、文化主管部门四个维度初步探讨了从数字赋能到智慧服务的转变的相应准备及建议措施。 张延明作了“科研诚信:高校图书馆服务与实践”的报告,介绍了万方数据从科研诚信建设的事前、事中、事后等方面构建服务体系;旨在助力图书馆进一步落实科研诚信建设,丰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加强图书馆信息情报服务。 刘炜以“大语言模型与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为题作了报告,他介绍,ChatGPT引爆新一轮人工智能(AI2.0)迅猛发展,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中国模式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图书馆服务平台的更新换代带来全新的可能。首先,可以将AI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相结合,实现AI+和+AI的图书馆服务的创新模式,大量的图书馆业务将由全新的AI赋能。其次,重视虚拟数字空间的建设,为用户提供全新的阅读、学习、互动体验。同时,推出对话交互方式和“副驾驶”、“插件”等技术,将会加速平台的迭代更新,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最后,创造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新范式,将智能技术融入到图书馆的方方面面,使图书馆服务平台从软件即服务(SaaS)向知识即服务(KaaS)发展,使SaaS服务更加低门槛、更加个性化,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和智能的服务。 蔡迎春在《面向教育4.0的未来学习中心场景化构建》报告中指出,教育4.0的发展催生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旨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协作式和团队化学习。在此背景下,图书馆凭借其积累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基础优势,将在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对未来学习中心内涵特征与多元功能的分析,针对外语类院校在人才能力培养方面的特征,提出在未来学习中心方案设计中引入场景化理念,构建适用于各类能力培养的特色化场景,包括语言能力培养场景、跨文化交流场景、跨通融支撑场景和涉外实践体验场景等。同时,设计了从资源、空间、技术和人员等角度对各个场景进行整合和构建,并结合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前期实践与探索,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的建设策略和建议,全面助推学生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 林玲以“致力于服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题,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作为一家专业学术出版社,其宗旨是致力于服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它有两个内涵:一是作为国内著名的学术成果发布平台,二是将这些学术成果又反哺给学术研究者作为科研素材。因此社科社的产品具有学术品种的特殊性,与销量本身相比,他们更关注被“看到”和被“使用”。目前,社科社已经基本完成产品的全面数字化,包括碎片化加工和标引,实现纸电同步出版,支持碎片化知识检索和知识发现,并首创国内出版社纸电一体化销售模式。 张丽平以“如何让资源建设与推广相互助力”为题,介绍了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商,OverDrive, Inc. (赛阅公司)从2016年开始为中国的公共图书馆、研究机构、中小学校等提供服务,其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品类是英文原版绘本配音电子书,在服务中国市场的过程中,赛阅在配合图书馆进行资源采购和阅读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