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部约谈长江经济带六市区长,释放哪些信号?》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lifs
  • 发布时间:2021-02-24
  • 2月22日,生态环境部打响牛年“开门炮”。生态环境部就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不力,约谈安徽省池州、江西省上饶、湖北省孝感、湖南省衡阳、重庆市南川和四川省遂宁等六市(区)政府。   生态环境部表示,上述六市(区)存在的环保问题,都是思想不重视、整改不力、性质恶劣的代表性问题。地方“屡教不改”,有的2017年反馈的问题仍未有效解决;有的对群众诉求响应迟缓,却长期以息访息诉作为工作重点;还有的先后12次接到有关部门督促加快整改,依然无所作为。   生态环境部督查办常务副主任徐必久称,虽然“十三五”环保目标均圆满完成,但地方不能有“歇歇脚、放放松”的思想。选择此次约谈,将对外释放“十四五”环保工作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强烈信号。   长江经济带资料图。新华社 图 六地“屡教不改”被生态环境部约谈   自2018年起,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下称“长江警示片”)已连续拍摄3年,成为监督地方环保工作的利器。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调查组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区),针对长江警示片反映的突出问题,调查地方的整改情况。   今日(22日)的约谈指出,2020年长江警示片披露,安徽省池州、江西省上饶、湖北省孝感、湖南省衡阳、重庆市南川和四川省遂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不力,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整改任务推进滞后、环境监管不严不实等问题。   上述六市(区)存在诸多“屡教不改”的典型问题,包括矿山违法开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违规填占湖泊、尾矿库治理不力、生活污水排放超标等。   例如,池州一景区内的石灰岩矿长期违法开采破坏生态,2017年第一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该问题后,当地政府称在2018年底前整改完成,但调查发现该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在上饶市,针对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长期不正常运行、出水严重超标问题,作为长江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牵头单位,上饶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专业水平不够”为借口,整改督导走过场。   而对于衡阳市的衡东县金龙矿业有限公司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当地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该问题整改难度大,存在畏难情绪,不敢较真碰硬。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进驻期间,督察组先后11次交办群众举报的该公司环境问题。但地方党委、政府长期以息访息诉作为工作重点,没有把工作放在真正解决环境问题上,对群众诉求响应迟缓。   遂宁市也存在“屡教不改”情况。2019年长江警示片披露,射洪市大量生活污水经县城污水处理厂溢流口直排涪江。但射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敷衍整改问题突出,将已经完成的9个项目纳入整改方案,先后12次接到有关部门督促加快整改,依然无所作为。 地方不能“歇歇脚、放放松   生态环境部督查办常务副主任徐必久介绍,这是生态环境部首次围绕长江保护主题,专门针对长江经济带地区进行约谈。虽然之前的约谈也会涉及到长江经济带,但此次针对性更强,更加聚焦长江流域环保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徐必久在该职位上的首次亮相。他的上一份工作是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曾多次亮相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年2月,他转岗后履新该职。   为何此次约谈专门针对长江经济带?徐必久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此次约谈,既有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也有长江警示片披露的问题,希望以此推动地方切实整改,真正解决顽疾。他也透露,生态环境部未来会效仿此次做法,在其他流域、乃至其他地区开展约谈。   徐必久还表示,长江经济带存在的问题点多面广,数量可至数百个。此次选择六个市(区)的典型问题,都是思想不重视、整改不力、甚至虚假整改的性质恶劣的代表性问题。   他认为,上述六地之所以“屡教不改”,最主要的根源仍是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重视不够。“虽然近几年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都有了明显增强,但仍存在一些地方、部门口头上重视,骨子里没有重视;单件事情重视,多件事情权衡时不重视;一时重视,长时间不重视。”徐必久称。   “中国这么大,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解决每个问题都不容易,但解决问题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徐必久表示,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仍然加强,只要真正重视起来,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值得关注的是,生态环境部选择此时约谈,适逢“十四五”正在起跑阶段,春节假期刚刚结束,又赶在全国“两会”前夕,时间点非常特殊。徐必久表示,虽然“十三五”环保目标均圆满完成,但地方不能有“歇歇脚、放放松”的思想,此次约谈,将对外释放“十四五”环保工作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强烈信号。   约谈要求六市(区)党委、政府制定可操作、可检查、可考核的整改方案,并且举一反三开展排查,确保整改效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整改方案于20个工作日内抄送生态环境部和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并同步向社会公开。   约谈会上,池州市长操龙灿、上饶市长陈云、孝感市长熊征宇、衡阳市长朱健、南川区长张兴益、遂宁市长邓正权均做了发言,表示诚恳接受约谈,正视问题,举一反三,完善机制,坚决做好长江大保护工作。

相关报告
  • 《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应长江经济带谋划发展新棋局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17
    • 2017-07-25 11:02来源: 第一财经 分享到: 万里长江浩浩荡荡,这条奔流千年的大河,被称为中国的“金腰带”,其沿线的省市是中国重要的经济走廊。很长时间以来,经济发展是这一流域的第一政策目标。 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这一年的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召开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了向、定了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同年的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也是把生态优先放在了第一位,提出长江经济带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当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长江经济带的重视,并提出系列决策信号,发生在更早的时候。 2013年7月,习近平在湖北调研时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自此,长江流域的开发正式被国家层面提上议事日程,“黄金水道”也成为决策层一再提及的“关键词”。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这意味着这一战略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 此后,关于长江经济带的各种规划纷纷出台,沿线11省市也根据各自定位出台了配套措施,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谋划发展新棋局。对于这条经济带上的城市、企业和居民来说,也正在发生各种改变。 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应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上中下游间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如何找准定位,在协同发展的同时寻找差异化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区域经济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沿线各省市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各个行政主体之间又存在程度不一的行政壁垒,如能借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东风打破行政壁垒,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条件下实现各要素的自由流动,长江经济带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可更快实现。 长江是我国连接东中西部的重要水路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自然脱离不了水道本身。最近几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新格局,打造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以上海带动全流域、以武汉带动中游、以重庆带动上游地区发展的新态势已见雏形。 作为“龙头”的上海,携经济实力雄厚、联江通海的优势,凭借国家首个自贸区的高层级开放平台,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新引擎。 重庆则把“渝新欧”专线延伸到长江岸边的港口,实现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无缝对接,“龙尾”变身开放前沿。 湖北肩挑长江经济带两端,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龙腰”。多项重大国家战略和40多项国家级的改革试点在武汉聚焦落地。只有“龙腰”壮了,长江经济带才能更加活跃。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这几年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2年7月21日,在滂沱暴雨中,习近平卷起裤腿、打着雨伞视察武汉新港阳逻核心港区。他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此时的武汉新港货运吞吐量突破亿吨不久,集装箱吞吐量仅76万标箱,“江海直达”航线亦刚刚复航。与重庆、上海相比,武汉港口码头的吞吐力、经济腹地的支撑力、航线网络的辐射力、航运服务的软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面对机遇与挑战,武汉市投入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3亿元,完成杨泗港搬迁,形成以阳逻港集装箱为核心,汉南、江夏汽车滚装加快发展,全域重件、散货和液体等门类齐全的港口群,集装箱吞吐能力达340万标箱。 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至112万标箱,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汽车滚装能力从无到有,2016年运输64万辆汽车,成为全国第三、内河第一的汽车物流集散分拨中心。 流域合作方面,武汉新港以“阳逻港至上海洋山港的江海联运航线”为主轴,辐射上游宜宾、泸州和重庆,中游宜昌、荆州、岳阳和九江,以及下游上海、舟山,港口“朋友圈”不断扩大。武汉还开行“泸汉台”、“武汉-东盟四国”、“武汉-日韩”等近洋航线,通达7个国家和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不产一粒咖啡豆,却把咖啡买卖做到了几十亿元,更是得益于立体交通枢纽、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物流保税区等综合平台的开放格局。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点上的重庆,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重庆大力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形成了同时拥有港口、铁路、机场三大区域性交通枢纽和水运、铁路、航空三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以及三个物流保税区为载体的“三合一”综合平台的开放格局。 5月16日,随着首艘集装箱货轮入港装卸货物,重庆龙头港正式开港。该港是重庆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重点工程 以咖啡产业为例,重庆紧邻咖啡生产大省云南和占世界咖啡产量三分之一的东南亚地区,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东盟国际公路物流大通道、渝新欧等交通区位,既可辐射中国,联通咖啡原材料境外供应方越南等地,还可由渝新欧直达咖啡主要消费市场的欧洲腹地。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真虹说,随着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的凸显,黄金水道正在释放“黄金效应”。目前沿线的亿吨港已达14个,干线货物年通过量突破23亿吨。但长江经济带仍面临着岸线过度开发、船舶标准化程度低以及航运市场无序竞争的问题,还需各方携手解决。 “飞地经济”缩小地区差异 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长江经济带,还为产业转移带来新的契机。近期,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鼓励江浙沪到长江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实现利益共享。 所谓“飞地经济”,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落差,因此具备产业转移的强大动力。近年来,长三角下游地区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很多企业计划将生产环节配置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在此情形下,依托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和联动效应,推动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承接下游及沿海地区的产业链转移,对于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毫无疑问,在长江经济带上,长三角是产业转移的主要输出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一些大城市也面临着疏解非核心功能的任务,这也将带来大量的产业转移需求。 而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湖北和湖南两省,则明确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要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节点。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湖北省黄冈市在推进黄梅小池与江西九江跨江合作的同时,积极支持浠水散花主动对接黄石,联合开发建设浠水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荆州市跨江布局,谋划建设江南新区,鼓励监利白螺积极对接湖南岳阳,探索建立临江工业(物流)园区。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洪湖市新滩工业园区,支持五峰等县市在沿江地区发展飞地经济。 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李琳建议,建立湖南与长三角政府层面的常态化协调机制,引导各地政府研究制定促进飞地园区落地和发展的相关地方法规和规章;将建设飞地园区列入湖南对接长三角、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合作重点专题。 赛迪顾问研究报告认为,“飞地经济”打破了地域界限,增加了合理布局的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产业的集聚功能和规模效应,优化资源配置。 秦尊文称,《意见》鼓励合作方共同设立投融资公司,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和运营管理。合作机制的完善,意味着飞地经济下一步的运作将更加市场化,既可有合资公司,又可有产业招商模式。国家层面鼓励多方通过PPP等模式嵌入“飞地经济”,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合作开发中,合作共赢,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多新的动力。 生态优先的大冶市样本 长江经济带如何建设,决策层思路非常清晰,那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首位,决不走“先发展再治污”的老路。 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发展和生态就如同“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如何打破这一僵局?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湖北黄石正是这条绿色发展之路的践行者。 黄石市曾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辖区内的大冶市更是中国的“千年铜都”。“古今一洪炉,举世无双冶”,大冶一度沉浸在挖矿掘金的美梦里——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大冶500多座矿山上,有近10万人参与采矿。当时,每9个大冶人中,就有1个从事矿业开采。矿产资源业一度成为大冶的支柱产业,大冶70%的工业经济总量、60%的税收、70%的就业人口来源于资源型产业。 但地下财富源源不断地被运走,留下的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 大冶市龙角山镇是一座依托矿区建起来的小镇,资源枯竭前,整个矿区有近万名矿工。曾经,这处不起眼的小山村有电影院、医院和宾馆,因为消费能力高,矿工们甚至比城里人更早看到最时髦的电影。 1994年,龙角山矿发生尾砂坝溃塌;次年,龙角山矿的大部分职工,一窝蜂地“逃离”了坚守40多年的家乡,只剩下那些苍老的矿山,遗留着矿渣和坑口。龙角山随后撤镇改村。 在大冶,龙角山镇并不是唯一因矿产枯竭而从地图上消失的乡镇建制。加上铜绿山、铜山口,昔日的“三大矿业重镇”,已在大冶行政版图上隐没了踪迹。 自2008年起,大冶果断决定向全市所有“五小”(小选矿、小洗矿、小冶炼、小选金、小矿山)企业亮出“红牌”,断电源、拔杆子、拆机子、毁池子、拆房子、平场子,全面斩断“五小”企业污染源。 大冶市大箕铺镇的东角山下,矿老板曹洪俊曾经在本地名噪一时,如今却做起了有机农业。站在鑫东生态养殖园楼顶鸟瞰,一栋栋整齐划一的猪舍,一排排望不到边际的豇豆……而在山脚下,一辆闲置的运煤车斜倒在葱葱郁郁的山脚下,似乎揭示着这里的过去。 曹洪俊说,他的养殖园原来是一家五小冶炼厂,占地20亩,2011年遭停厂拆除,于是他就利用废弃厂区的旧址建了一个农垦博物馆,在有机农业基础上,加入生态农业休闲体验游的业务。 同样的变化,正在大冶各镇各村争相上演。曾经是大冶煤矿第一重镇的还地桥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投身到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新区、养生养老新城”的建设大潮中,该镇已建成各类乡村旅游项目30多个,年创产值1.5亿元。2016年,还地桥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7733元。 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打造一座“不开矿的城市”的“大冶梦”正在成为现实。近5年来,大冶旅游总收入从3.6亿元增加到24亿元,年均增长46.1%。2016年,大冶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0.5亿元,同比均增长8.1%;全国百强排名从88位跃升至83位,实现了“5年5进位”。
  •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1-01-08
    •  1月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周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   5年来,沿江11省市和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罗国三介绍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二是长江流域水质发生了显著变化。长江流域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高到2019年的91.7%,2020年1月-11月进一步提升至96.3%,长江流域劣Ⅴ类水质比例从2016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0.6%,2020年首次实现消除劣Ⅴ类水体。三是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长度比2015年增加20.7%,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比2015年提高60.7%。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关停取缔,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超过8000家。长江岸线整治全面推进,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2441个违法违规项目已清理整治2417个,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沿江城市滨水空间回归群众生活。   长江流域首次实现劣Ⅴ类水体“清零”   据悉,近年来,为加大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我国实地排查2.4万余公里岸线,查出入河排污口6万余个,是之前掌握的约30倍。325个自然保护区2547个重点问题点位已整改完成2324个。存在问题的281家“三磷”企业(矿、库)已基本完成整治。“清废”行动发现1944个问题整改完成1904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基本完成,1.5万余家乡镇级、千吨万人以上集中式水源地均已划定保护区。地级及以上城市1372条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为96.7%。1064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均已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11省市编制印发“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和准入清单管控。建立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目前,长江流域核发排污许可证约11万余张,登记排污企业近69万家。推进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状况监测调查试点。会同三峡集团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推进58个驻点城市跟踪研究和技术帮扶。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赵世新用一组数据,展示在过去5年中长江经济带一大批突出问题得到解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数据显示,长江流域首次实现劣Ⅴ类水体“清零”,干流首次全部实现Ⅱ类及以上水质。2020年1月-11月,水质优良断面(Ⅰ类-Ⅲ类)比例为96.3%,较2016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   2018年以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地方开展绿色发展的试点示范,支持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江西九江、湖南岳阳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支持浙江丽水、江西抚州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推进赤水河流域、三峡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形成“5+2”的试点示范格局。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介绍说,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江西九江、湖南岳阳结合自身资源和禀赋特点,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浙江丽水、江西抚州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有益经验。   我国还注重在长江航道发展全周期贯彻生态环保理念,采用生态环保工程结构,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增殖放流等措施,创新性开展生态涵养区、生态湿地等生境修复建设。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介绍说,五年来,航道工程的护岸工程绿化率达到80%以上,配套建设生态护岸、生态护滩、人工鱼巢、人工鱼礁等共160余处,补偿性投放鱼类及螺类900多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