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应长江经济带谋划发展新棋局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8-17
  • 2017-07-25 11:02来源: 第一财经 分享到:

    万里长江浩浩荡荡,这条奔流千年的大河,被称为中国的“金腰带”,其沿线的省市是中国重要的经济走廊。很长时间以来,经济发展是这一流域的第一政策目标。

    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这一年的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召开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了向、定了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同年的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也是把生态优先放在了第一位,提出长江经济带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当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长江经济带的重视,并提出系列决策信号,发生在更早的时候。

    2013年7月,习近平在湖北调研时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自此,长江流域的开发正式被国家层面提上议事日程,“黄金水道”也成为决策层一再提及的“关键词”。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这意味着这一战略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战略。

    此后,关于长江经济带的各种规划纷纷出台,沿线11省市也根据各自定位出台了配套措施,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谋划发展新棋局。对于这条经济带上的城市、企业和居民来说,也正在发生各种改变。

    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应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上中下游间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如何找准定位,在协同发展的同时寻找差异化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区域经济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沿线各省市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各个行政主体之间又存在程度不一的行政壁垒,如能借建设长江经济带的东风打破行政壁垒,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条件下实现各要素的自由流动,长江经济带规划提出的战略目标可更快实现。

    长江是我国连接东中西部的重要水路通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自然脱离不了水道本身。最近几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沿海与中西部相互支撑新格局,打造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以上海带动全流域、以武汉带动中游、以重庆带动上游地区发展的新态势已见雏形。

    作为“龙头”的上海,携经济实力雄厚、联江通海的优势,凭借国家首个自贸区的高层级开放平台,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新引擎。

    重庆则把“渝新欧”专线延伸到长江岸边的港口,实现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无缝对接,“龙尾”变身开放前沿。

    湖北肩挑长江经济带两端,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龙腰”。多项重大国家战略和40多项国家级的改革试点在武汉聚焦落地。只有“龙腰”壮了,长江经济带才能更加活跃。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这几年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2年7月21日,在滂沱暴雨中,习近平卷起裤腿、打着雨伞视察武汉新港阳逻核心港区。他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此时的武汉新港货运吞吐量突破亿吨不久,集装箱吞吐量仅76万标箱,“江海直达”航线亦刚刚复航。与重庆、上海相比,武汉港口码头的吞吐力、经济腹地的支撑力、航线网络的辐射力、航运服务的软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面对机遇与挑战,武汉市投入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3亿元,完成杨泗港搬迁,形成以阳逻港集装箱为核心,汉南、江夏汽车滚装加快发展,全域重件、散货和液体等门类齐全的港口群,集装箱吞吐能力达340万标箱。

    经过5年时间的发展,阳逻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至112万标箱,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汽车滚装能力从无到有,2016年运输64万辆汽车,成为全国第三、内河第一的汽车物流集散分拨中心。

    流域合作方面,武汉新港以“阳逻港至上海洋山港的江海联运航线”为主轴,辐射上游宜宾、泸州和重庆,中游宜昌、荆州、岳阳和九江,以及下游上海、舟山,港口“朋友圈”不断扩大。武汉还开行“泸汉台”、“武汉-东盟四国”、“武汉-日韩”等近洋航线,通达7个国家和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不产一粒咖啡豆,却把咖啡买卖做到了几十亿元,更是得益于立体交通枢纽、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物流保税区等综合平台的开放格局。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点上的重庆,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重庆大力推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形成了同时拥有港口、铁路、机场三大区域性交通枢纽和水运、铁路、航空三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以及三个物流保税区为载体的“三合一”综合平台的开放格局。

    5月16日,随着首艘集装箱货轮入港装卸货物,重庆龙头港正式开港。该港是重庆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重点工程

    以咖啡产业为例,重庆紧邻咖啡生产大省云南和占世界咖啡产量三分之一的东南亚地区,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东盟国际公路物流大通道、渝新欧等交通区位,既可辐射中国,联通咖啡原材料境外供应方越南等地,还可由渝新欧直达咖啡主要消费市场的欧洲腹地。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真虹说,随着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的凸显,黄金水道正在释放“黄金效应”。目前沿线的亿吨港已达14个,干线货物年通过量突破23亿吨。但长江经济带仍面临着岸线过度开发、船舶标准化程度低以及航运市场无序竞争的问题,还需各方携手解决。

    “飞地经济”缩小地区差异

    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长江经济带,还为产业转移带来新的契机。近期,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鼓励江浙沪到长江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实现利益共享。

    所谓“飞地经济”,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产业落差,因此具备产业转移的强大动力。近年来,长三角下游地区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快速攀升,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很多企业计划将生产环节配置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在此情形下,依托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和联动效应,推动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承接下游及沿海地区的产业链转移,对于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毫无疑问,在长江经济带上,长三角是产业转移的主要输出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一些大城市也面临着疏解非核心功能的任务,这也将带来大量的产业转移需求。

    而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湖北和湖南两省,则明确提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定位,要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节点。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湖北省黄冈市在推进黄梅小池与江西九江跨江合作的同时,积极支持浠水散花主动对接黄石,联合开发建设浠水散花跨江合作示范区。荆州市跨江布局,谋划建设江南新区,鼓励监利白螺积极对接湖南岳阳,探索建立临江工业(物流)园区。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洪湖市新滩工业园区,支持五峰等县市在沿江地区发展飞地经济。

    湖南大学经贸学院教授李琳建议,建立湖南与长三角政府层面的常态化协调机制,引导各地政府研究制定促进飞地园区落地和发展的相关地方法规和规章;将建设飞地园区列入湖南对接长三角、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合作重点专题。

    赛迪顾问研究报告认为,“飞地经济”打破了地域界限,增加了合理布局的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产业的集聚功能和规模效应,优化资源配置。

    秦尊文称,《意见》鼓励合作方共同设立投融资公司,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和运营管理。合作机制的完善,意味着飞地经济下一步的运作将更加市场化,既可有合资公司,又可有产业招商模式。国家层面鼓励多方通过PPP等模式嵌入“飞地经济”,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合作开发中,合作共赢,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更多新的动力。

    生态优先的大冶市样本

    长江经济带如何建设,决策层思路非常清晰,那就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首位,决不走“先发展再治污”的老路。

    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发展和生态就如同“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如何打破这一僵局?长江经济带节点城市——湖北黄石正是这条绿色发展之路的践行者。

    黄石市曾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辖区内的大冶市更是中国的“千年铜都”。“古今一洪炉,举世无双冶”,大冶一度沉浸在挖矿掘金的美梦里——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大冶500多座矿山上,有近10万人参与采矿。当时,每9个大冶人中,就有1个从事矿业开采。矿产资源业一度成为大冶的支柱产业,大冶70%的工业经济总量、60%的税收、70%的就业人口来源于资源型产业。

    但地下财富源源不断地被运走,留下的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

    大冶市龙角山镇是一座依托矿区建起来的小镇,资源枯竭前,整个矿区有近万名矿工。曾经,这处不起眼的小山村有电影院、医院和宾馆,因为消费能力高,矿工们甚至比城里人更早看到最时髦的电影。

    1994年,龙角山矿发生尾砂坝溃塌;次年,龙角山矿的大部分职工,一窝蜂地“逃离”了坚守40多年的家乡,只剩下那些苍老的矿山,遗留着矿渣和坑口。龙角山随后撤镇改村。

    在大冶,龙角山镇并不是唯一因矿产枯竭而从地图上消失的乡镇建制。加上铜绿山、铜山口,昔日的“三大矿业重镇”,已在大冶行政版图上隐没了踪迹。

    自2008年起,大冶果断决定向全市所有“五小”(小选矿、小洗矿、小冶炼、小选金、小矿山)企业亮出“红牌”,断电源、拔杆子、拆机子、毁池子、拆房子、平场子,全面斩断“五小”企业污染源。

    大冶市大箕铺镇的东角山下,矿老板曹洪俊曾经在本地名噪一时,如今却做起了有机农业。站在鑫东生态养殖园楼顶鸟瞰,一栋栋整齐划一的猪舍,一排排望不到边际的豇豆……而在山脚下,一辆闲置的运煤车斜倒在葱葱郁郁的山脚下,似乎揭示着这里的过去。

    曹洪俊说,他的养殖园原来是一家五小冶炼厂,占地20亩,2011年遭停厂拆除,于是他就利用废弃厂区的旧址建了一个农垦博物馆,在有机农业基础上,加入生态农业休闲体验游的业务。

    同样的变化,正在大冶各镇各村争相上演。曾经是大冶煤矿第一重镇的还地桥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投身到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新区、养生养老新城”的建设大潮中,该镇已建成各类乡村旅游项目30多个,年创产值1.5亿元。2016年,还地桥镇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7733元。

    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打造一座“不开矿的城市”的“大冶梦”正在成为现实。近5年来,大冶旅游总收入从3.6亿元增加到24亿元,年均增长46.1%。2016年,大冶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0.5亿元,同比均增长8.1%;全国百强排名从88位跃升至83位,实现了“5年5进位”。

相关报告
  • 《多措并举力促长江航运发展让黄金水道真正发挥"黄金作用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4-21
    • 2017-04-19 18:06:36 来源:人民网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作为“十三五”时期重点推进的三大战略之一,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近年来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蕴藏着巨大的水运潜能,2015年,长江水系完成货物运输量、港口吞吐量分别为21.63亿吨、31.18亿吨,占我国内河的63%、46%,长江航运在我国内河航运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姜明宝在接受人民财经采访时表示,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促进长江航运发展,使黄金水道真正发挥“黄金作用”,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 随着“三大战略”的深入推进,长江航运在长江经济带双向开放中将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 消除航道通行瓶颈 进一步释放黄金水道的运输潜能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历来以河道“九曲回肠”、沙洲变幻莫测著称,是长江航道整治的重点和难点。 “荆江航道整治被称为世界级难题,面临着防洪、生态与河势等多种难题。”据姜明宝介绍,荆江河段是长江干线最难治理的一段,在这段航道里,分布着长江中游“三大浅滩”,太平口心滩、腊林洲高滩、杨林矶边滩等。这些洲滩此消彼长、分离组合,导致河床左右摆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随着4月15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正式通过竣工验收,航道水深提高到3.8米,长江中游航道“瓶颈”得到初步缓解。这意味着,3000吨级货船组成的万吨级船队可昼夜双向通航,长江黄金水道的运输潜能进一步释放。 “此次工程的竣工消除了长江中游河段的通行瓶颈,扩大了三峡枢纽通过能力和干线过江通行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姜明宝介绍,荆江航道整治工程投入运营后,通过船舶大型化增加载货量、吸引转移货运量和减少中转等方式,可以增加港口吞吐量,提高航运企业和港口经济效益。 荆州市交通局局长范本源告诉人民财经记者,工程实施前,受三峡蓄水影响,荆江河段滩岸崩退、滩体萎缩、支汊发展等现象普遍发生,工程实施后,荆江河段岸线、洲滩的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航道深度宽度也得到了提升,基本缓解了长江中游航道通航瓶颈,提高了长江中游大型船舶的通过能力,节约了货物运输时间,较大幅度降低航运成本,进一步释放了长江黄金航道的运输潜能,促进了长江中上游沿江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据研究机构测算,荆江河段航道的成功整治极大提升了水路运输的竞争力,在未来20年内能提升航运直接经济效益207亿元,也为沿江地区增加就业250余万人,拉动GDP增长1700亿元。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则对提升长江黄金水道通过能力的其它措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指出,提升黄金水道运力,除了进一步加强长江干线航道治理,提升航道通过能力;挖掘既有船闸、升船机通过潜力,推进建设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枢纽水运配套工程等措施外,还可以通过推进船型标准化,积极打造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力发展江海联运、多式联运等方式来进一步提升运输生产的效率,从而提升黄金水道的整体运力。 发挥海事职能优势 推进长江航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水运行业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长航局坚持以建设现代化长江航运体系为目标,以提高长江航运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长江航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在市场宏观调控、船型标准化等方面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升长江航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唐冠军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对长江航运市场的有效监管。调整长江航运市场结构,优化市场管理体制,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是扩大有效供给,加大长江航运市场建设力度。提升通航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推进港口运输市场转型升级,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包括促进多式联运发展、推进长江航运市场物流一体化发展、有效拓展产业链条、完善集疏运体系。 三是释放先进产能,促进长江航运市场提质增效。加强航运安全管理,推进航运市场绿色发展,全面提升航运市场的创新能力,提升航运服务水平,创新发展服务内容,推动多层级航运中心及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持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强化长江船员人才供给。 长江江苏段以长江通航里程七分之一的长度,承担了长江全线70%的货物运量,约占全国水上货运总量的15%。据江苏海事局副局长徐伟介绍,2016年,长江南京以下江海联运的港口进出港船舶达到209万艘次,货物吞吐量15.04亿吨。 2016年7月5日,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初通南京,这是长三角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里程碑式的重大成就。 对于如何发挥海事职能优势,推动水上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徐伟表示,水上安全更是水上交通转型升级、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基石。近年来,江苏海事局坚持源头抓防控、事中抓监管、事后抓规律,保持了辖区安全形势的稳定,为水上交通供给侧改革创造了一流安全环境。 他还介绍说,水上交通综合执法改革是整合执法资源、降低航运成本的重大改革举措。一年来,江苏海事局将航道和通信现场执法融入海事执法范围,坚持一个平台、一套系统、统一程序、统一标准,全过程记录、全网络流转,全面提升了水上违法行为查处的能力和效率,有效改善了辖区通航环境。 江苏还开展了港口一体化改革,大力支持多式联运和江海直达运输,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口局副局长周志木介绍说,结合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及船舶大型化对沿线锚地的需求,江苏开展了《江苏省沿江港口锚地总体规划》修编,目前已完成了成果审查。 强化生态保护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黄金经济带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目前,沿岸重化工业高密度布局,环境污染隐患日趋增多。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严重,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再按照老路走下去必然是“山穷水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以长江中游荆江航道整治工程为例,该区域水生生物种类多样,鱼类资源丰富,有麋鹿、白鳍豚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涉及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漂流性卵产卵场,生态保护要求非常高。 据监测,4年多来,在该区域3个国家级保护区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江豚数量较开工前增加15头,麋鹿增加207头,国家“四大家鱼”产卵场相对稳定。 对于长江江苏段来说,不仅是沿江千万人民群众的饮用水源地,更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另一方面,沿江分布700多家化工企业、117个化工码头,年进出港载运危险货物船舶12万艘次,危险货物1.63 亿吨,占长江全线危险货物运输总量的80%,其中散装危险化学品运输量7009万吨、品种200多种,监管压力在全国首屈一指。确保一江清水东流入海,江苏海事局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据徐伟介绍,目前,江苏港口开展了危化品整治、港口环境综合整治、港口岸电建设、水污染防治、清洁能源利用等一系列工作,力图全面优化港区环境。南京港龙潭集装箱公司技术部经理赵雪松向记者介绍,公司会通过管网回收清洗集装箱所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后,这些污水不仅可以再次用于清洗,还能兼顾浇花、浇场地等需求。 此外,江苏段还建成了全国首家LNG加注站,实现了LNG动力船无处加气的“零突破”;辖区码头共建成岸电系统463套,在排放控制区条件下,每艘海船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448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30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5685吨。 对于下一步工作计划,唐冠军指出,将进一步推进长江干线生态航道建设,继续提高长江航道通过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配置现代化养护船舶、设备,降低航道养护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绿色长江科学发展。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 《长江航道:使黄金水道更显黄金成色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4-11
    • 本报讯 (首席记者 赵虎)“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工作会议精神,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运输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黄金时期的重大论断。”近日,长江航道局局长付绪银向记者表示,“这个重大论断是对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指明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重大机遇,也为长江航道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我们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个重大论断上来,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抓住黄金时期,做出黄金作为。” 付绪银认为,抓住黄金时期,做出黄金作为,首先要深刻认识到,长江航道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行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作为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主骨架的重要作用没有变,成为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先行官主力军的要求没有变,未来一个时期仍然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主要表现在:国家战略提供了新空间,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增加了新优势,全面深化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抓住黄金时期,做出黄金作为,必须准确地认识到,现在的黄金时期与以往相比又有所不同,在发展的内涵和要求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付绪银指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的需求不同,过去仅是船舶走得了,现在是要让船舶走得好;二是发展的基础不同,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重大转变;三是发展的环境不同,从“经济第一”到“统筹好航道与环保”转变;四是发展的动力不同,从“建设驱动型、劳动密集型”向“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转变。 “综合来看,现在的黄金时期并不是以往发展机遇在时间上的简单延续,我们要抓住黄金时期,做出黄金作为,绝不能因循守旧走过去的老路,必须既要考虑当前要求,更要考虑长远需要,进一步抓住主要矛盾,找准突出问题,补齐发展短板,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付绪银指出,长江航道必须着力把握四点:一是更加突出深化改革攻坚,加快补齐制度短板;二是更加突出强化公益职责,加快补齐服务短板;三是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加快补齐技术短板;四是更加突出全面从严治党,加快补齐思想短板。 付绪银说,回顾长江航道的发展历程,其所取得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跨越,都与中央的重大决策息息相关,都是长江航道人坚决树立看齐意识,积极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结果。“面对新的黄金时期,只要我们统一思想、主动看齐,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前进方向,就一定能够在黄金时期做出黄金作为,使黄金水道更显黄金成色,长江航道的发展前景就一定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