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疱疹病毒感染真的与阿尔兹海默病发生有关?科学家们提出质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01-13
  •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eur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反驳了疱疹病毒水平升高与阿尔兹海默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文章中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新型统计学和计算框架来对大规模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

    目前全球大约有5000万人遭受阿尔兹海默病的折磨,这是一种进行性的老年痴呆症,其会引发记忆、认知能力和言语技能的缺失,而且如今患者数量在不断增加;当前可用的疗法往往只能暂时减缓患者的症状或记忆丧失的速度,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独立生活和工作的时间,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疗法能减缓阿尔兹海默病的进展。

    研究者Zhandong Liu说道,与所有类型的痴呆症一样,阿尔兹海默病的主要特征为大量神经元细胞的死亡,识别出神经元为何会在阿尔兹海默病大脑中发生死亡或许有望帮助阐明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开发出新型疗法。此前有研究理论认为,诸如某些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或会诱发阿尔兹海默病,此外,2018年一项研究表明,与健康老龄化受试者或遭受其它形式神经变性疾病的患者的大脑组织相比,研究者对1000多名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尸检脑组织进行分析后发现,人类疱疹病毒6A(HHV-6A)和人类疱疹病毒7(HHV-7)的水平增加了。

    疱疹病毒遗传物质水平的升高就提示活动性感染,这与阿尔兹海默病发病相关,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该研究还导致了科学家们进行了其它迹象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病毒感染和阿尔兹海默病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重新分析了2018年研究的数据,他们使用的相同的统计学方法和严格的过滤程序,以及四种常用的统计学工具共同分析,最后其无法得出相同的研究结果。随后研究者分析了此前的数据,他们指出,尽管p值非常重要,但却归因于数据,而其中的差异在视觉上看不出来。此外,p值并不适合简单的逻辑回归(一种统计学分析,其能将数据的结果作为两种确定状态之一进行预测),实际上,在经过几类严格的统计测试后,研究者发现,疱疹病毒的DNA或RNA的丰度与个体患阿尔兹海默病的可能性并无关联。

    研究者Liu说道,随着高通量组学技术(基因组学等)的价格变得可承担且易于获得,如今在基础生物医学研究中,“大数据”呈现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考虑到必须在短时间内提取大量数据,研究人员可能会更倾向于仅依靠p值来解释研究结果并得出结论。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强调了过度依赖p值的潜在陷阱,尽管p值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统计学参数,但其并不能作为统计相关的独立度量标准,数据集必须与准确计算的p值结合使用,从而才能使的基因-疾病之间的关联性在统计学上是正确且具有生物学的意义。

    最后研究者表示,他们的目标就是开发新型工具和指南来帮助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开发出对患者更加有益的疗法或策略。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48874.html;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896627319309729
相关报告
  • 《Nat Microbiol:科学家鉴别出病毒复制的关键过程》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20
    • 病毒是一类能够通过感染机体细胞从而诱发疾病的胞内寄生微生物,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匹兹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常见病毒如何拦截宿主细胞蛋白,并在病毒释放之前帮助新型病毒组装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或有望增加科学家们对机体病毒复制过程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开发出克制病毒感染的新型策略。 目前很多从事病毒感染的科学家都将目光聚焦于研究病毒利用何种机制来进入细胞的,而关于病毒感染的晚期阶段研究人员却知之甚少;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对呼肠孤病毒进行研究,这是一种无害的病毒,但近来研究人员却发现该病毒可能是导致乳糜泻的罪魁祸首。研究者Terence Dermody表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即呼肠孤病毒需要宿主细胞中表达的一种特殊的蛋白折叠“机器”才能够进行复制,这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研究发现,因为病毒本身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复杂的蛋白质基本元件组成的,而且研究人员也并不清楚这些基本元件是如何进行组装的。 以正确的方式对蛋白质进行折叠对于蛋白质的功能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将展开的蛋白质视为一张普通的纸,其本身并不会引人注目,但当其以某种特殊方式折叠时就会展现出复杂的功能,类似地,蛋白质也需要这些成为特殊的形状才能够正确发挥作用。通过对实验室培养的细胞中大量的蛋白质进行筛选,研究人员就发现,呼肠孤病毒能够拦截一种名为TRiC的伴侣蛋白,而TRiC在每个细胞中都存在,以呼肠孤病毒为例,TRiC能够折叠形成蛋白质外壳的主要组分,从而形成病毒外壳,而这对于病毒有效释放并感染其它健康宿主细胞非常关键;当TRiC被打断时,病毒的外壳就无法形成,因此病毒复制的周期就会被破坏。 这项研究揭示了病毒蛋白质折叠及组装形成新病毒颗粒的不为人知的神秘过程,如今研究人员能够通过研究来阐明是否其它病毒也能利用这种通路来进行复制,同时还能鉴别出由TriC介导的蛋白质折叠关键过程,这就为研究人员寻找特殊分子来抑制病毒复制的关键过程,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感染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 此外,研究人员还希望能够基于本文研究结果,深入理解细胞中蛋白质折叠机器如何发挥功能,这或许就能有效解释诸如阿尔兹海默病及亨廷顿氏症等多种蛋白质错误折叠疾病的发病机制。
  • 《单纯疱疹病毒1型与阿尔茨海默病联系机制揭示》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0-12
    •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或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在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和药物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近日,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细胞系王一飞教授团队研究揭示阿尔茨海默病的小胶质细胞高表达Mamdc2基因,该基因促进了嗜神经病毒感染小胶质细胞诱导的先天性抗病毒免疫,为理解阿尔茨海默病和单纯疱疹病毒1型之间的联系机制提供了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感染病杂志》上。   小胶质细胞的免疫反应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2016年《柳叶刀》杂志公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在中国疾病负担中排名第八。“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全球仍不清楚。其治疗手段极其有限,药物研发也都失败了。”王一飞说。   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是人体中普遍存在的病原体,它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单纯疱疹病毒2型两种血清型。王一飞团队研究疱疹病毒已长达20余年。“原来大家认为疱疹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性不大,但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王一飞介绍。   “单纯疱疹病毒1型是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的最常见的人类嗜神经病毒,其感染可引起单纯疱疹性脑炎,然而单纯疱疹病毒1型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联系机制仍不明确。”王一飞表示,“因此,阐明单纯疱疹病毒1型与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作用机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据介绍,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巨噬细胞,是抵抗嗜神经病毒感染的关键防线。一旦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过度分泌的脑内I型干扰素就可引发神经炎症,从而可能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风险。   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线索   王一飞团队通过分析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小胶质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筛选出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和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小鼠小胶质细胞中均高表达的基因Mamdc2。   “这是一个关键基因。分子机制研究发现,Mamdc2通过其第一个MAM结构域与STING相互作用,增强STING的聚合,促进TBK1-IRF3信号通路介导的脑内I型干扰素的激活。”王一飞指出,这些结果表明Mamdc2通过调控STING的聚合促进小胶质细胞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   “我们的研究阐明了Mamdc2的作用,表明Mamdc2是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和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可能联系。”王一飞阐释道,首先,通过分析单细胞测序数据,他们发现Mamdc2在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小胶质细胞中高度表达,并进一步在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的体内外感染模型中也发现Mamdc2高表达。“高水平的I型干扰素引发的炎症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常见症状。本研究表明高表达的Mamdc2可能介导I型干扰素的表达,从而引起炎症反应。”他表示。   简而言之,该研究发现了Mamdc2正向调节小胶质细胞对嗜神经病毒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为研究嗜神经疱疹病毒感染时小胶质细胞I型干扰素炎症反应的调节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阐明了Mamdc2调控小胶质细胞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机制,并为全面解析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理论依据。   “此研究新发现并不是代表我们已找到了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方法,但它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线索,相当于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找到了一条新路径,该路径能否行得通,还需继续研究下去。”王一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