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多尺度动力过程驱动海洋混合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1-16
  • 10月5日,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 · 通讯》)在线发表了题为"Latitude-dependent finescale turbulent shear generations in the Pacific tropical-extratropical upper ocean"(《热带-亚热带太平洋海洋上层细尺度湍流剪切产生机制的纬度依赖性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此项工作是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功能实验室”)青年学者张志伟博士为第一作者,功能实验室田纪伟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裘波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功能实验室赵玮教授、黄晓冬副教授为合著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

    海洋湍流混合是维系全球大洋环流能量平衡的关键因子,在调控海洋上层热量与物质的垂向分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目前对湍流混合驱动机理认识不足,且海洋模式无法直接分辨湍流混合过程,海洋学家不得不对其“混合效应”进行参数化处理,这成为提高海洋模式模拟与预测能力的主要瓶颈。

    研究团队利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理事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在太平洋143oE断面构建的潜标观测网(17套潜标组成)所获取长达一年的连续观测资料,首次揭示了热带-亚热带太平洋海洋上层混合的子午向分布特征和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太平洋的上层混合率在0-22oN范围内呈现出“W”形的子午向分布规律,其中混合率的三个峰值分别出现在0-2oN、12-14oN和20-22oN。研究进一步指出驱动这三个强混合带的动力学机制:赤道区域背景流系的强剪切、全日內潮在临界纬度的亚谐波不稳定和副热带逆流区中尺度暖涡对近惯性震荡的“烟囱”效应。由于上述多尺度动力过程在其它大洋也具有相似的纬度分布,该研究结果在全球热带-亚热带大洋应该具有普适性。该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海洋多尺度过程相互作用与能量级串的理论框架,也为改进海洋模式的垂向混合参数化方案奠定了基础。

    由功能实验室田纪伟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多年来一直秉承海洋观测与海洋动力学有机结合的研究理念,在国际上成功构建了太平洋与南海潜标观测网,并开展了多次大型的科学观测实验(如“南海内波实验”、“南海中尺度涡实验”等),在海洋多尺度过程相互作用与能量级串领域取得诸多突破,该文章的发表也体现了功能实验室在海洋观测和海洋多尺度动力学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6260-8

相关报告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8-04
    • 2020年7月31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杂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Maintenance of Mid-latitude Oceanic Fronts by Mesoscale Eddies”(《中尺度涡旋对中纬度海洋锋面的维持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荆钊教授和王胜鹏博士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吴立新院士作为通讯作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 旋转和层结效应作为地球流体的两大动力特征,对海水垂向运动造成了显著的约束。海水垂向运动引发的热量输送及其动力机制一直是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经典难题。与此同时,海洋中的垂向热输送决定着深层与表层海洋、表层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系统变率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对大气中的热量和二氧化碳盈余的吸收能力。 中尺度涡旋是海洋中最为显著的运动形式。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尺度涡旋引起的垂向热输送由斜压不稳定过程产生,主要集中在主温跃层区域,对海洋上混合层中的垂向热输送的贡献可以忽略。该项研究通过分析全球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模拟数据发现:冬季海洋表面强烈的失热和风搅拌作用通过激发湍流混合打破了中尺度涡旋原有的地转平衡状态,诱导出显著的次级环流进而引起向上的热输送。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西边界流延伸体区域,该垂向热输送可以迅速的将西边界流在次表层汇聚的热量传递到表层,对于维持海洋锋面以及海洋向大气的热量释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涡旋垂向热输送与海气热交换间的耦合动力机制,是对中尺度涡旋垂向热输送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此外,该工作揭示了中尺度涡旋垂向热输送对海洋锋面的重要维持作用,改变了“中尺度涡旋通过水平热输送过程破坏海洋锋面”这一传统观点,为海洋环流理论提供了新的认识。 由吴立新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西边界流延伸体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自2012年该团队发现全球变暖导致全球西边界流热斑现象以来,在大洋西边界流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推动了国际西边界流观测、理论与预测研究。该成果是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对于深入认识海洋涡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指导气候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1/eaba7880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亚中尺度过程及其地球生物化学效应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7-16
    • 6月28日,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尺度地转变形场对海洋非地转运动与海表叶绿素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geostrophic strain on oceanic ageostrophic motion and surface chlorophyll)的研究成果。此项工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功能实验室)副教授、青年教师张正光为第一作者,美国夏威夷大学裘波教授为通讯作者以及其他合著者共同合作完成的。 海洋亚中尺度过程是大洋能量平衡的关键一环,是准地转的中尺度过程向非地转的小尺度运动传递能量的桥梁。亚中尺度过程由于其显著的垂向运动,近年来被认为是向真光层输送营养盐的重要渠道,对于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及其固碳能力起着关键作用。亚中尺度过程空间尺度小、时间变化快,观测上存在着重大挑战,长期以来无法从观测中系统性的给出其空间结构,也难以定量评估其生物地球化学效应。 该研究首先基于海表漂流浮标、高度计以及叶绿素遥感数据,构造了计算海表亚中尺度的非地转流速与叶绿素随体变化的方法,解决了观测上的瓶颈,并在全球范围内给出了两者的定量关系。以此为基础,发现了地转变形场是决定两者变化的关键性因素,即地转变形场越强,亚中尺度非地转动能也越强,造成的叶绿素随体增长越快。在物理机制上,明确了地转变形场是控制中尺度锋面不稳定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变形中心的动力学概念。基于这一概念,揭示了在变形场作用下的中尺度锋面上,亚中尺度非地转运动与叶绿素响应的空间结构。发现在较强变形场的作用下,非地转次级环流的水平流速可以达到中尺度锋面地转流的十分之一左右,并且由此产生1-2个数量级的叶绿素的显著增长。这意味着,地转变形场与其产生的亚中尺度非地转运动可以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及其固碳能力做出重要贡献,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上述成果展现了功能实验室在海洋中尺度过程及其亚中尺度精细结构方向的科研水平,彰显了功能实验室国际学术合作的水准;第一作者张正光博士是功能实验室自主培养的青年学者,2014年博士在读期间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文章。本次研究成果的发表,也再次体现了功能实验室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培养的力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