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亚中尺度涡旋的气候效应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12
  • 2022年2月10日,国际地学领域学术期刊Nature Geoscience(自然·地球科学)在线发表了题为“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Inhibited by Submesoscale Ocean Eddies(亚中尺度涡旋抑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王胜鹏博士为第一作者,深海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副主任荆钊教授作为通讯作者,联合美国、澳大利亚科学家共同完成。

    发生于赤道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是地球气候系统在年际尺度上最显著的信号,对赤道太平洋乃至全球许多区域的天气和气候、农业以及生态系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并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传统的ENSO动力学基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理论建立。然而,在此理论之上所发展的低分辨率气候模式对ENSO的模拟和预测存在诸多问题。特别地,其振幅在最新一代(CMIP6)的低分辨率气候模式中总体呈现出较观测值偏大的趋势,然而其背后的原因仍不清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赤道太平洋海域包含着多种尺度的运动。除了早已被熟知的赤道中尺度动力过程(即热带不稳定波)、小尺度内波和微尺度湍流,近些年随着观测和数值模拟能力的提升,学界发现赤道太平洋上还存在着活跃的亚中尺度动力过程。本研究基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美国德州农工大学以及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联合研发的高分辨率(海洋10km、大气25km)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结果,首次揭示了赤道太平洋亚中尺度涡旋对ENSO发展所起的重要抑制作用,并给出了明确的动力学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厄尔尼诺期间,太平洋“冷舌”边缘处的锋面减弱,抑制了锋生和混合层不稳定过程,从而导致亚中尺度涡旋引起的由次表层向表层输送的热量减少,进而阻碍了“冷舌”区域SST的升高;而在拉尼娜期间,则正相反。研究团队进一步评估了CMIP6计划中不同分辨率气候模式对ENSO振幅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海洋模式分辨率从100km提升到10km,ENSO振幅呈现出明显减弱的趋势,这进一步证实了亚中尺度涡旋对ENSO发展的重要抑制作用。

    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亚中尺度涡旋对于大尺度气候模态——ENSO的重要调控作用,对于丰富ENSO理论框架、消除气候模式对ENSO振幅的模拟偏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近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一直致力于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发。本成果是实验室科研团队基于模式数据在海洋动力和气候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次重要突破,彰显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前瞻布局和重要国际地位。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1-00890-2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308&d=1&p=detail
相关报告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8-04
    • 2020年7月31日,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杂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题为“Maintenance of Mid-latitude Oceanic Fronts by Mesoscale Eddies”(《中尺度涡旋对中纬度海洋锋面的维持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荆钊教授和王胜鹏博士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吴立新院士作为通讯作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 旋转和层结效应作为地球流体的两大动力特征,对海水垂向运动造成了显著的约束。海水垂向运动引发的热量输送及其动力机制一直是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经典难题。与此同时,海洋中的垂向热输送决定着深层与表层海洋、表层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系统变率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并深刻影响着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对大气中的热量和二氧化碳盈余的吸收能力。 中尺度涡旋是海洋中最为显著的运动形式。传统的观点认为中尺度涡旋引起的垂向热输送由斜压不稳定过程产生,主要集中在主温跃层区域,对海洋上混合层中的垂向热输送的贡献可以忽略。该项研究通过分析全球高分辨率海气耦合模式模拟数据发现:冬季海洋表面强烈的失热和风搅拌作用通过激发湍流混合打破了中尺度涡旋原有的地转平衡状态,诱导出显著的次级环流进而引起向上的热输送。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西边界流延伸体区域,该垂向热输送可以迅速的将西边界流在次表层汇聚的热量传递到表层,对于维持海洋锋面以及海洋向大气的热量释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工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涡旋垂向热输送与海气热交换间的耦合动力机制,是对中尺度涡旋垂向热输送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此外,该工作揭示了中尺度涡旋垂向热输送对海洋锋面的重要维持作用,改变了“中尺度涡旋通过水平热输送过程破坏海洋锋面”这一传统观点,为海洋环流理论提供了新的认识。 由吴立新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西边界流延伸体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自2012年该团队发现全球变暖导致全球西边界流热斑现象以来,在大洋西边界流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推动了国际西边界流观测、理论与预测研究。该成果是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对于深入认识海洋涡旋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指导气候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1/eaba7880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热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08
    • 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是海表温度异常高的极端事件,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会导致珊瑚白化、渔业减产和有害藻化等,造成生态和社会经济损失。大型海洋生态系统面积覆盖全球海洋约22%,但占全球渔业渔获量的95%。然而,由于这些生态系统多位于传统低分辨率气候模式模拟存在偏差的沿海地区,目前学界对于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这些生态系统上的海洋热浪仍知之甚少。近日,由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张绍晴教授、高阳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国产众核“神威”超算上创建的上千年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积分数据,取得关于海洋热浪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该研究首次使用25公里大气和10公里海洋的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模拟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 并采用新的“未来阈值”(即高于未来海温长期平均变化的异常变暖)来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大型海洋生态系统区域海洋热浪的变化。结果表明,高分辨模式显著提高了对海洋热浪的模拟能力。 生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气候变化,但适应速率在物种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使用“未来阈值”是假设生物能够适应全球平均变暖。本研究发现使用“未来阈值”下大多数大型生态系统遭遇未来海洋热浪的强度和年天数都在增加。这意味着即使假设生态系统内的生物能够基本适应长期平均变暖的影响,它们仍将面临全球变暖的严重威胁。 鉴于海洋热浪带来的巨大经济社会危害,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其变化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沿海生态系统将面临海洋热浪持续性威胁,这一结果具有深远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并为受影响地区的管理决策者制定应对措施和战略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国际气候研究领域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气候变化)于2022年2月3日对该项创新成果进行了题为“Threat by marine heatwaves to adaptive large marine ecosystems in an eddy-resolving model(基于涡解析模式海洋热浪对适应性大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威胁)”的线上报道,该成果由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高阳教授和张绍晴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委员会主任吴立新院士、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功能实验室高会旺教授等为合著者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 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提高了对海洋热浪和涡旋的模拟能力,为气候变化和中小尺度极端事件的机理揭示和过程再现提供了有力工具。此项成果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极端事件与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彰显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该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高分辨率地球系统模式上千年模拟及预估数据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前期利用国产众核“神威”超算对通用地球系统模式进行算法改进和优化而创建,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为推动地球科学自主创新发展、助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所作不懈努力的重要体现。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1-01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