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氢能储运装备技术再上新台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18
  • 近日,由石化机械氢能装备分公司自主研制的3台22兆帕大排量隔膜式氢气压缩机通过一系列极限测试圆满达标,通过验收后发运交付用户。这是国内首批集超大排量、高效能与高稳定性于一身的隔膜式氢气压缩机,标志着我国氢能储运装备技术再上新台阶。

    这3台设备将服务于燕山石化万立方米级供氢中心。针对燕山石化项目特定需求,石化机械氢能装备分公司研发团队深入调研,成功攻克压缩机技术难题。该压缩机在压力控制、密封技术及能效优化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氢气快速安全高效利用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历经多项严格测试,3台压缩机排气量、压力、温度、振动等关键性能指标完全满足设计要求,性能和稳定性优异。

  • 原文来源:https://www.nengyuanjie.net/article/94437.html
相关报告
  • 《上汽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再上新台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02
    • 日前,上汽集团和同济大学、新源动力共同完成的“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荣获2019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在获奖项目200系列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及整车应用开发项目的基础上,300系列电堆技术已成功试装下线。   攻关核心技术降成本   上汽2001年起从事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是国内最早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车企。目前已获得350项燃料电池领域相关专利,参与制定了15项燃料电池国家标准。2018年,上汽集团专门成立了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氢科技”),加快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发展。   从200系列到300系列,捷氢科技依托上汽的系统集成与整车试验平台,不断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对比200系列电堆,300系列电堆的功率由60kW提高到115kW,电堆功率密度由2.2kW/L提高到3.1kW/L。最新一代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系统PROME P390的零下30℃冷启动等技术指标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铂催化剂用量大幅下降,意味产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扩大产业化应用规模   纯电动与燃料电池,目前二者并不是相互替代,而是并行互补的关系。就技术特点而言,纯电动汽车更适应于城市内的乘用车,而氢燃料电池车无污染、长续航里程、加注时间短、可超低温启动等优点更适合商用车领域,尤其适用长续航的大中型客车和中重载卡车。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燃料电池的成本已经下降了80%左右,但仍需通过规模化降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及用氢成本,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整个行业,通过适度的市场竞争,做大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蛋糕”。   推动燃料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正依托于上汽的完整产业链优势。目前,300系列电堆和系统技术(PROME P390)已在整车应用层面取得重要突破。大通G20 FC首款量产燃料电池MPV、跃进FKY312市政环卫中型卡车都将搭载这款产品,明年将实现量产。
  • 《氢能储运探索多路径降本》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6-19
    • 在业内人士看来,氢能储运技术水平的提质升级是调节我国氢能资源供需错配、实现长距离低成本运氢的关键一步,进一步完善氢能储运体系,才能带动氢能产业实现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氢能中游储运环节运输效率低、成本高是当前氢能发展的一大痛点。随着氢能产业链降本诉求与下游需求的不断提升,相关企业都在积极寻求高安全、高密度、低成本、长距离的氢能储运技术。 在业内人士看来,氢能储运技术水平的提质升级是调节我国氢能资源供需错配、实现长距离低成本运氢的关键一步,进一步完善氢能储运体系,才能带动氢能产业实现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液 氢储运 潜力巨大 据了解,氢能储运技术路线主要有高压气态储运、低温液态储运、固态储运和有机液态储运等几种方式,目前以高压气态储运技术最为成熟、应用最广。不过,当前普遍使用的长管拖车高压气态储运技术只适用于短距离运输,运输成本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升高。 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和有机液态储氢在中长距离运输中具备成本优势。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多元化的储运氢系统正在逐步建立,加快研发低温 液氢 储运、固态储氢等新型长距离储运技术,是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途径。 以液氢为例,在国富氢能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魏蔚看来,在储运环节,液氢储运罐箱(车)自重轻、载氢量大、工作压力低,比高压氢运输效率更高、更安全。同时,液氢在绿氢产地液化的电费低,到了下游终端使用时,可节省在加氢站的网电消耗,比长输管道气态绿氢携带了更多的绿电。此外,液氢在终端极易获得超纯氢,带动化工电子半导体行业高质量发展。 “液氢运输方面在2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运输情况下,液氢的综合成本低于20兆帕高压气态储氢。”浙江大学教授张小斌在日前举办的氢能储运及基础设施多元化创新实践主题峰会上表示,液氢是全球公认的可大规模获得超纯氢的方式,相比于气态提纯技术,具有系统简单、经济、高效可控、不易污染、品质稳定等特点。未来工业用氢的大规模储运,尤其是在高纯、超纯氢方面,液氢储运及供应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不过,目前我国液氢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魏蔚指出,全球液氢总产能超过600吨/天,其中北美占全球液氢产品总量的90%以上。目前,我国已自主建成并投产的液氢工厂总产能不超过10吨/天。 积极探索管道输氢 管道输氢是氢能长距离、大规模运输氢能的最佳方式之一,目前掺氢天然气管道、 纯氢管道 建设正逐步展开。 中集安瑞科氢能研究院院长李怀恩表示,管道输氢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效率最高的输氢方式,适合长期、稳定巨大需求的场合。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氢能管输技术专家彭世垚表示,就掺氢管道发展而言,国外掺氢管道处于示范阶段,以燃气管道为主,掺氢比例逐步从0—10%—30%发展。国内掺氢示范项目均为燃气管道掺氢,长输掺氢管道已开展建设。总体上,国内外在天然气掺氢均处于示范探索阶段,均未实现在现役大口径、高压力、高钢级的管道内规模化掺氢应用。 在纯氢管道方面,国外X52以下钢级、中低压纯氢管道输送技术已经成熟,正在向大输量、高钢级快速发展。我国纯氢管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普遍采用低钢级管道、运行压力低、运营里程短,正向大输量方向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氢气管道总里程只有5000多公里,这些管道基本由AL、AP、LINDE等公司建设,并由氢气生产商运营,主要作为工业原料。国内目前已建成3条纯氢输送管道,数量仅百公里级,几乎都以石油炼化工业为用氢目的。”李怀恩指出。 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以安全可控为前提,积极推进技术材料工艺创新,支持开展多种储运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提高高压气态储运效率,加快降低储运成本,有效提升高压气态储运商业化水平。推动低温液氢储运产业化应用,探索固态、深冷高压、有机液体等储运方式应用。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纯氢管道等试点示范。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中金公司的研报指出,液氢和管道运氢发展潜力较大,预计到2030年国内运氢方式中液氢槽车和管道运输占比有望达到80%。在业内人士看来,为使我国氢能储运环节由弱转强,首先应加速氢储运环节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使成本得以快速下降。同时,更要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推动氢能储运前沿技术发展。 彭世垚表示,管道输氢领域主要围绕管材及焊缝与氢相容性、工艺控制、设备适应性、安全防护等四方面难题进行深入研究。 张小斌指出,我国液氢产业已初步具备液氢自主生产能力,还需对10吨/天以上的规模化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同时,还可通过设备自主化、产能规模化等方式降低液氢总体投资。 “展望未来5—15年,氢能基础没施与车载储氢系统发展逻辑将遵循降低成本、性能提升和智能化的趋势,应重点关注氢气大流量快速加注等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质量密度液氢储氢等创新发展需求。”魏蔚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