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再上新台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02
  • 日前,上汽集团和同济大学、新源动力共同完成的“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荣获2019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在获奖项目200系列车用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及整车应用开发项目的基础上,300系列电堆技术已成功试装下线。

      攻关核心技术降成本

      上汽2001年起从事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是国内最早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车企。目前已获得350项燃料电池领域相关专利,参与制定了15项燃料电池国家标准。2018年,上汽集团专门成立了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氢科技”),加快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发展。

      从200系列到300系列,捷氢科技依托上汽的系统集成与整车试验平台,不断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对比200系列电堆,300系列电堆的功率由60kW提高到115kW,电堆功率密度由2.2kW/L提高到3.1kW/L。最新一代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系统PROME P390的零下30℃冷启动等技术指标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铂催化剂用量大幅下降,意味产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扩大产业化应用规模

      纯电动与燃料电池,目前二者并不是相互替代,而是并行互补的关系。就技术特点而言,纯电动汽车更适应于城市内的乘用车,而氢燃料电池车无污染、长续航里程、加注时间短、可超低温启动等优点更适合商用车领域,尤其适用长续航的大中型客车和中重载卡车。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燃料电池的成本已经下降了80%左右,但仍需通过规模化降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及用氢成本,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整个行业,通过适度的市场竞争,做大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蛋糕”。

      推动燃料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正依托于上汽的完整产业链优势。目前,300系列电堆和系统技术(PROME P390)已在整车应用层面取得重要突破。大通G20 FC首款量产燃料电池MPV、跃进FKY312市政环卫中型卡车都将搭载这款产品,明年将实现量产。

相关报告
  • 《氢燃料电池汽车“领跑”氢能应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01
    • 编者按: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推广正在为氢能发展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作为氢能应用的先导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全球受到高度重视,我国也已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推广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并初步掌握了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随着氢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氢能产业链企业加紧补链强链,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在向更多场景推广示范应用,并带动氢能产业发展打开更大空间。 图为在张家港朝阳综合加能站投入运营的中国石化苏州首座对外商用油氢电综合加能站 氢燃料电池车加速“跑”进多场景 在北京市延庆区,一批绿色涂装的公交车正行驶在街头。作为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遗产”,延庆赛区赛时使用的212辆燃料电池车,赛后被用于区内、与市区连接的公交服务用车。截至2022年10月底,这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行驶里程累计超过了600万公里。 目前,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覆盖了公交、物流、环卫、摆渡等各类车辆。业内人士指出,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技术创新和成本降低,共同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数量不断增加,并进一步向更多领域渗透。 氢燃料电池车推广加速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北京市投入应用1528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其中包括大中客车845辆,普通物流车272辆,冷链物流车203辆,重卡202辆。 近年来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加速推广,离不开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的推动与支持。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氢能清洁低碳特点,推动交通、工业等用能终端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为了贯彻落实上述规划目标,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多项政策文件。加上此前印发的《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北京市对氢能产业的支持政策愈加完善。 此外,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日前发布的关于2022年度包车客运运力投放情况的通告指出,由各相关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完成2022年度包车客运运力投放氢燃料电池客车250辆。 多场景应用渐成趋势 相关政策的支持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逐步从此前较单一的应用场景向多场景示范应用转变。 《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以省际间专线货运、城市重型货物运输、城市物流配送、城市客运等场景为重点,积极推动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则提出,要打造氢燃料城区公交、城郊公交、市政环卫示范车队,设立机场巴士示范线,组织开展京津冀地区重型车示范;重点完善公交车始末站点、环卫车停靠场站附近及城市物流集散地加氢站建设。该规划还要求,南部区域依托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片区,通过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机场巴士、货运物流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将大兴区打造成为国际氢能示范区。 根据相关要求,2025年前北京市力争在各应用场景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对此,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毛宗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市设立的1万辆目标基于现有基础,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冬奥会期间已经投入使用的氢燃料电池车超过1000辆,大兴、昌平等区域也在兴建相关产业园区;此外,北京路政还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引入共计55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因此,甚至可以预计这个目标将可超额完成。” 记者了解到,在具体落地方面,北京市要求以“宜电则电,宜氢则氢”为推广原则,聚焦物流配送、市政环卫、通勤客运、机场快线、公交、乘用车等共十类以中远途、中重型为主的应用场景,完成5300辆自主化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 氢能利用前景广阔 对于未来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发展情况,《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现阶段市郊山区线路、远郊山区线路的传统燃油车辆,均具备氢燃料电池汽车替换潜力。预计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七类应用场景的可推广潜力规模为13.70万辆,其中公交客运领域潜力规模近4万辆。该规划预测,2023年前北京市公交客运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预计规模超1100辆,2025年前预计规模近5000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汽车领域,北京市还将推动氢能用于多个领域。比如,北京市将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开展氢动力无人机、船舶、轨道交通等产业全场景应用示范。 “近年来,国内各地开始加快推进氢能轨道交通相关项目,不少地方也已经开始试运行。比如,2019年开通的佛山高明有轨电车,作为国内最早的商业运营氢能源有轨电车,其运营情况表现出色。”毛宗强表示,“从目前的技术和发展情况来看,氢能源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未来将迎来很大的发展。”(记者 袁小康 北京报道) 交通先导应用奠定氢能发展产业基础 2022年,我国在氢燃料电池车应用领域取得新进展。随着交通领域成为氢能应用重要领域,多国先后制定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车目标,我国也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我国已初步掌握了氢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动力系统、整车集成和氢能基础设施等核心技术。业内人士指出,交通领域作为先导,为氢能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基础。 交通成氢能应用先导领域 目前,交通领域是氢能应用的重要领域、先导领域,受到多国高度重视。 2022年下半年,印度、法国、新加坡和韩国都提出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车。其中,韩国计划到2030年,普及3万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60年交通运输领域对氢气的需求量,将比2030年增长近30倍。还有机构预计,到2030年全球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超过890万辆。 2022年,我国氢燃料电池车的应用取得新进展。冬奥会期间,超过1000辆氢燃料电池车投入运营、服务冬奥;宜家、必胜客、京东等多个知名品牌,在2022年公布了氢燃料电池车的投放计划;2022年9月,80辆氢燃料电池网约车在上海投入运营…… 氢燃料电池车的推广应用,降低成本是关键。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王菊表示,氢燃料电池车的成本一直在大幅度下降,预计到2030年,氢燃料电池车的成本与纯电池电动车、柴油车相比将具有竞争力。 氢燃料电池车发展空间巨大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1138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测,到2035年氢燃料电池车保有量将达到100万辆左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副院长付小龙认为,我国已经初步掌握氢燃料电池及其关键零部件、动力系统、整车集成和氢能基础设施等核心技术,基本形成氢气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应用等完整的产业链,但在液氢、加注设备、燃料电池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方面与国外最高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氢燃料电池车的膜电极、催化剂等核心零部件、基础材料仍依赖进口,我国应力争在2030年将其全部实现国产化。此外,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寿命为1万至2万小时,相较于国外2万至3万小时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应着力提高电堆的寿命。”王菊说。 氢能深度应用前景广阔 “交通领域作为先导,为氢能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基础。但氢能不等同于氢燃料电池,更不等同于氢燃料电池车。”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能源政策研究部部长、研究员景春梅说。 景春梅介绍,我国80%的碳排放来自工业,而超过80%的氢气消费也在工业。 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工业领域氢气需求量为3559万吨,远高于交通领域156万吨的需求量。到2060年,交通和工业领域的氢气需求量分别为4051万吨和7794万吨。 “国内外关于氢气需求量的预测均表明,未来氢气消费量最大的领域依然是工业。”景春梅说。 业内专家认为,在工业领域,氢在零碳生产、原料和热源的替代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景春梅表示,氢作为工业原料、还原剂或高品质热源,可以替代煤炭等化石原料,是新型能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化工生产是以氢、氮、碳等为基础元素的有机转化过程,而中国化工行业能源消耗占工业能耗总量的28%。零碳化工产品的生产路径,需要使用绿色电力和绿色氢能作为主要能源,同时氢作为原材料可以直接合成绿色材料。”付小龙说,“因此,以氢气、氮气和碳为原料进行的合成反应,形成化工行业的主要产品,是化工行业零碳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而且,氢气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将带动大功率绿氢制备技术及装备、管道输送及大规模储氢技术发展。” “氢能脱碳的最大‘战场’在工业,产业政策应关注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建议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绿氢在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以实现工业领域的深度脱碳。”付小龙说。(记者 余蕊 北京报道) 氢能产业链企业加紧补链强链 申能集团和法国彼欧集团近日在上海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为我国商用车市场生产和提供三型及四型高压储氢瓶及储氢系统。作为国内较早布局氢能全产业链的地方能源企业,此举将进一步完善申能的氢能产业布局,发挥全产业链协同效应。 作为零碳二次能源,氢能已逐渐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载体之一。氢能的使用过程包括制氢、储存运输和应用等方面,而从制氢到氢能利用的产业链中,储氢技术都贯穿其中,是控制氢气使用成本的重要环节。 在储运环节,申能集团此前已投资控股国内高压氢气储运装备龙头企业浙江蓝能燃气设备有限公司。此次申能集团与彼欧集团战略合作,浙江蓝能将与彼欧集团设立合资公司,结合彼欧集团在高压储氢瓶领域的领先技术实力和蓝能在中国市场的氢气储运系统生产制造优势,发挥强强联合的协同效应。 据介绍,该合资公司将在上海嘉定氢能港投资建设首个生产基地,从2023年开始生产和销售高压储氢系统,未来还将建设年产可达6万支四型高压储氢瓶的超级工厂。 申能集团总裁倪斌表示,彼欧集团作为汽车行业清洁能源及移动互联全球领导者,在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及氢能核心装备领域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市场资源。申能与彼欧在氢能领域的合作将为氢能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做出贡献。 彼欧集团首席执行官劳伦特·法夫雷表示,申能集团拥有在中国大力发展氢能业务的宏伟战略和丰富经验,合资项目以及与申能集团的战略合作将加快彼欧集团在中国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市场的发展步伐,并为两集团未来在中国氢能生态圈中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机会奠定基础。 上海嘉定区副区长李峰表示,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上,嘉定区已初步形成比较领先的产业生态。申能集团与彼欧集团是推动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下阶段嘉定将加快建设国家燃料电池示范城市,打造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聚区。 在氢能业务上,申能集团是时下大热的氢能产业发展“先锋”。此前,申能集团提出“三纵三横”氢能发展战略,在氢能发展的“制-储-运-加-用”等关键环节都进行了前瞻性布局。 所谓“三纵”,是着眼于高端制造领域,在氢气制备、储运设备、燃料电池三大产品上进行布局。目前申能集团在氢能“制储运加用”环节投资了瑞必科、浙江蓝能、氢晨科技、鲲华科技、氢蓝时代等一批氢能行业领先企业。其中,此次参与合资的浙江蓝能就在氢能的“储运加”多个环节进行布局,其站用储氢瓶组已覆盖国内80%以上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氢能“卡脖子”项目上,申能集团也进行了较全方位的布局。比如,2021年6月,申能对关键核心零部件燃料电池催化剂和膜电极研发企业擎动科技进行了独家投资,同时基于前期的协同效应,2022年,申能集团旗下的燃料电池制造商氢晨科技通过换股形式收购擎动科技100%股权,率先开启了行业整合序幕。 而“三横”则是在氢能的应用场景领域,打造上海、省外一体化基地,并积极关注氢能在钢铁、热电联产等多场景的应用。目前,申能集团在上海临港、山西吕梁、内蒙古包头等多地推进建设一体化示范项目,由于一体化项目涉及氢能产业的多个环节,“申能系”氢能企业将发挥集群效应,一方面助力当地的产业升级和能源转型,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氢能发展模式。 目前在申能集团的氢能规划中,旗下的申能能创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已基本成为“旗舰投资平台”。“申能的投资更多是产业投资,而不是财务投资,财务投资是以退出为目标,而产业投资是以发展壮大长期持有为目标。”申能集团副总裁宋雪枫说,氢能的发展没有任何可复制的经验,在边实践边学习中,申能已基本具备氢能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和运营的能力。 “氢能是申能集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一环,是未来重要的新增长点。”申能集团董事长黄迪南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申能集团将按照既定战略,形成氢能上中下游高端制造产业集群,努力构建具有申能特色的氢能全产业链,助力我国氢能尽快实现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应用。
  • 《北京:落实首都战略定位,推动经信工作再上新台阶》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9-01-08
    • 2018年以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新版城市总规和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功能定位,坚持创新发展、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倾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2018年工作回顾 全市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运行平稳,速度稳中放缓,质量稳中有进,总体符合预期。高端产业持续引领,1—11月,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和10.3%。减量提质增效明显。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4.3万元/人,比同期提高5.4万元/人,生产效率创历史新高。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2%。总体来看,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智慧北京和信用北京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一)高精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以落实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为主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高精尖政策宣贯,举办推动高端产业发展研讨班,开展各类政策培训宣讲活动百余场次。强化产业政策引导,编制《北京市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规划(2018—2035年)》和《北京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8—2035年)》,制定出台北京市5G、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编制《高精尖产业登记指导目录》,充分衔接禁限目录,以正面清单形式服务高精尖企业快速注册。统筹利用高精尖资金和基金支持产业发展,高精尖产业基金新增合作子基金4支,认缴规模34亿元。大力推动高精尖项目落地建设,建立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机制。 (二)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机科国创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创新中心升级为全市第二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北京医疗机器人等8家产业创新中心,持续推动工业大数据、工业技术软件化等现有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新型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出台《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管理办法》,修订企业技术中心政策体系。营造民营经济良好发展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入抓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宣贯落实。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在完善发展环境和建设服务体系方面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奖励融资租赁机构及担保机构的方式,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积极发挥中小基金的创新引领作用,合作创业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了700项股权投资。 (三)产业融合与军民融合实现新提升。推动成立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搭建人工智能计算及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发布《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年)》。印发《北京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启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北京)建设,入选工信部跨行业跨领域平台3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10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44个,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加快推进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北斗系统在多领域深度应用。支持企业智能化升级,制定发布《北京市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组建北京市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推进企业绿色化改造,制定北京市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评价标准,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大力开展“三品”创建工作,积极推进食品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和央企服务。 (四)产业疏解与产业协同持续深化。全力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强化政策引导,配合修订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有序推进656家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退出。引导产业规划对接,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结合地域特点,支持雄安新区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稳步推进京津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综合交通运行监测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等项目建设,加强大数据在交通、环保、工业等领域应用协同。 (五)智慧北京和信用北京建设水平逐步跃升。推动实施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形成“四梁八柱深地基”的大数据平台体系总体架构,推动首批搬迁单位政务信息系统迁移入云,基本完成首批24个市级部门政务数据汇聚工作。开展“一网通办”、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疏解整治促提升等重点领域大数据试点应用,协同推进全市“一库一图一网”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协调推动信息化基站选址和无线信号覆盖。继续推动“提速降费”。 (六)全面从严治党和自身建设向纵深推进。着力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开展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活动,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肃追纪问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认真学习宪法、切实贯彻监察法,全面落实依法行政,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我局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深化简政放权,压减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核准事项90%,精简服务事项50%。帮助516家软件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下一步工作安排 2019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统筹推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实施北京市大数据行动计划,建设智慧北京和信用北京,为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明年主要预期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提高。大数据共享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市级政务网络系统实现安全平稳运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综合能力持续提升,信用体系建设等实现新突破。 (一)坚定不移发展高精尖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高精尖产业发展系列指导意见,持续抓好政策引导、布局优化、机制创新、环境提升等工作,不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稳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重点产业前瞻布局。大力推进5G示范应用,加紧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谋划布局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强化医药健康创新成果的本地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持续打造优良产业发展环境,统筹用好高精尖产业基金和资金、科创基金政策,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高精尖产业发展。 (二)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创新,支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贯通创新链,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环境。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争取再创建1~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三)坚定不移加快产业升级,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发布实施《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实施意见》,创建信息消费示范城市。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和央地合作。推动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不断升级。 (四)坚定不移深化结构调整,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坚定“舍”的决心,坚定科学发展的取向,加快疏解整治步伐,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继续强化产业帮扶和对口支援合作。 (五)坚定不移建设智慧北京和信用北京,支撑超大城市治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推动城市管理精治、共治、法治。不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性、市场性和社会性信用奖惩作用,力争建立起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础框架与运行机制。持续推进信息惠民和信用惠民服务。 (六)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升精准服务能力水平,锻造奋发有为、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不断推动自身建设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