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东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zhoubz
  • 发布时间:2017-03-15
  • 袁东亮,研究员,国家相关人才计划获得者。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获物理海洋学硕士学位;1995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获海洋学博士学位。留校做两年博士后研究,之后在美国NASA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连续工作7年,最高职称为高级科学家,期间曾兼任马里兰大学巴而地摩分校助理教授;2005年在美国大气海洋局国家环境卫星资料信息中心短暂工作;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相关人才计划”支持,回国工作。本人长期从事陆架环流动力学的研究以及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环流动力学和海-气耦和研究,发现了我国闽浙沿岸的跨陆架穿刺锋面现象、南海深层“三明治”环流结构、吕宋海峡黑潮的季节内变异特征和动力机制、以及印度洋偶极子的双开尔文波滞后负反馈机制等重要的海洋学过程与机制,在陆架环流动力学,赤道非线性动力学和罗斯贝波在西边界的非线性反射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2006年至今已在JPO、JGR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有10篇。现任Elsevier出版社特约专刊主编,在美国AGU学会CIP委员等国际学术任职。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rc/zryjy/201505/t20150526_4362381.html
相关报告
  • 《袁东亮研究员》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2-04
    • 袁东亮,男,博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关人才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环流与气候动力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洋环流和海气耦合动力学,印尼贯穿流动力学,大洋环流动力学及其热输运过程与通量,边缘海与陆架环流动力学及其物质输运过程与通量,非线性动力系统研究,大规模数值模拟与四维同化,卫星海洋学,等等。研究成果包括发现了赤道罗斯贝波在西边界的非线性反射过程与机制;提出了热带印度洋偶极子通过印尼贯穿流影响太平洋暖池热力充放和ENSO演变中的“海洋通道”机制;揭示了印度洋偶极子的赤道波滞后负反馈机制,等等。发现了全球热带大洋的非Sverdrup环流结构,指出其可能是由环流非线性过程驱动的;发现了全球大洋中最长、最强的赤道外次表层潜流,命名之为太平洋北赤道次表层流(NESC),位于太平洋北赤道逆流之下,向西流动,并进入印尼贯穿流,是中、东赤道太平洋水团进入印尼海以及印度洋的唯一通道,是赤道环流和全球海洋大输送带的重要补充。发现了我国闽浙沿岸的跨陆架穿刺锋面现象、南海深层“三明治”环流结构、吕宋海峡黑潮的季节内变异特征和非线性迟滞动力机制等边缘海现象和过程,揭示了黑潮与中国近海水交换的三个主要通道:跨陆架环流、穿刺锋面和吕宋海峡交换。邮箱:dyuan@qdio.ca.cn。
  • 《袁亮院士: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思考》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9-25
    •     袁亮院士从全球能源领域碳排放、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特征与清洁能源发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取得阶段成效等方面介绍了双碳发展现状,总结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六大挑战。 挑战一: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与减排难度之间矛盾突显 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20年下降18%;2030年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9%,60%以上能源消费、70%以上碳排放来自工业生产领域,高耗能产业占比高。 挑战二:碳排放总量大与实现碳中和时间短矛盾突显 2022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CO,排放量约为121亿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仅有30年时间,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所用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 挑战三:全国一盘棋与区域多样性之间矛盾突显 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特征明显,中东部是主要能源消费区,西部地区是主要能源基地主要能源消费区绿色低碳转型结构性压力小,主要能源基地改变资源依赖的增长方式任重道远。 挑战四:能源利用效率低与低碳技术突破难矛盾突显 202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0.1%,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节能降耗减排稳步推进,但支撑低碳低能耗的技术未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挑战五:“双碳”目标高要求与现代化治理能力不足矛盾突显 双碳”“1+N”政策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但体制机制、地方政策配套总体上仍跟不上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转型变革的步伐。 挑战六:统筹能源安全保障与实现“双碳”目标矛盾突显 俄乌冲突等地缘事件加大国际能源市场波动,能源消费重心东倾、生产重心西移,推动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度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