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2日,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Strand-resolved mutagenicity of DNA damage and repair的文章。
DNA 碱基损伤是致癌突变的主要来源。 这种损伤可通过病变分离过程产生链相突变模式和多拷贝变异。该研究利用这些特性来揭示链不对称过程(如复制和转录)是如何形成 DNA 损伤和修复的。
尽管前导链和滞后链的复制机制各不相同,但研究人员观察到两条链的保真度和损伤耐受性完全相同。对于 DNA 的小型烷基化加合物,该研究结果支持这样一种模式,即相同的转座聚合酶被即时招募到两条复制链上,这与大体积紫外线诱导加合物的链非对称耐受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持续性病变部位积累多种不同的突变为量化全基因组和单碱基分辨率修复过程的相对效率提供了手段。在多个尺度上,研究人员发现 DNA 损伤诱导的突变主要受 DNA 可及性对修复效率的影响,而不是 DNA 损伤梯度的影响。最后,研究人员揭示了通过破坏核苷酸切除修复的保真度而积极驱动致癌突变的特定基因组条件。
这些结果让我们深入了解了链不对称机制是如何支撑 DNA 损伤的形成、耐受和修复,从而影响癌症基因组进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