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单分子测序揭示的 DNA 错配和损伤模式》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5
  • 2024年6月12日,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DNA mismatch and damage patterns revealed by single-molecule sequencing的文章。

    在人的一生中,突变会在每个细胞的基因组中累积,导致癌症和其他疾病。大多数突变开始时是 DNA 双链中一条链上的核苷酸错配或损伤,如果未修复或修复不当,就会变成双链突变。然而,目前的 DNA 测序技术无法准确分辨这些最初的单链事件。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单分子长读数测序方法(发夹双链增强保真测序(HiDEF-seq)),它能以单分子的保真度检测存在于一条或两条 DNA 链中的碱基置换。HiDEF-seq 还能以单分子保真度检测胞嘧啶脱氨--一种常见的 DNA 损伤类型。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不同组织的 134 个样本,包括来自癌症易感综合征患者的样本,并从中得出了单链错配和损伤特征。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单链特征与已知的双链突变特征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从而确定了起始病变的身份。与只缺乏聚合酶校对功能的样本相比,同时缺乏错配修复和复制聚合酶校对功能的肿瘤显示出不同的单链错配模式。研究人员还确定了 APOBEC3A 的单链损伤特征。

    在线粒体基因组中,该研究结果支持主要发生在复制过程中的突变机制。由于 DNA 双链突变只是突变过程的终点,研究人员以单分子分辨率检测单链启动事件的方法将有助于研究突变是如何在各种情况下产生的,尤其是在癌症和老化过程中。

相关报告
  • 《Nature | DNA 损伤和修复的链分辨诱变性》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15
    • 2024年6月12日,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Strand-resolved mutagenicity of DNA damage and repair的文章。 DNA 碱基损伤是致癌突变的主要来源。 这种损伤可通过病变分离过程产生链相突变模式和多拷贝变异。该研究利用这些特性来揭示链不对称过程(如复制和转录)是如何形成 DNA 损伤和修复的。 尽管前导链和滞后链的复制机制各不相同,但研究人员观察到两条链的保真度和损伤耐受性完全相同。对于 DNA 的小型烷基化加合物,该研究结果支持这样一种模式,即相同的转座聚合酶被即时招募到两条复制链上,这与大体积紫外线诱导加合物的链非对称耐受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持续性病变部位积累多种不同的突变为量化全基因组和单碱基分辨率修复过程的相对效率提供了手段。在多个尺度上,研究人员发现 DNA 损伤诱导的突变主要受 DNA 可及性对修复效率的影响,而不是 DNA 损伤梯度的影响。最后,研究人员揭示了通过破坏核苷酸切除修复的保真度而积极驱动致癌突变的特定基因组条件。 这些结果让我们深入了解了链不对称机制是如何支撑 DNA 损伤的形成、耐受和修复,从而影响癌症基因组进化的。
  • 《利用单分子长读取测序揭示玉米转录组的复杂性》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丁倩
    • 发布时间:2016-07-04
    • 玉米是阐明转录网络的重要遗传模型。mRNA转录的完整结构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对该系统的研究进展。本研究利用单分子测序技术,在6个组织中产生111151个转录,这些组织能获取约70%的玉米RefGen_v3基因组注释基因。很大比例的转录(57%)代表新型的,有时组织特异性,已知基因的亚型和3%对应于新基因位点。在其他情况下,确定的转录会改进现有的基因模型。平均在六个组织中,90%的剪接点由匹配组织的短读取维持。此外,我们确定了大量新型的长非编码RNA和融合转录,并发现DNA甲基化对产生不同亚型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玉米B73转录组的特性描述研究还远远没有完成,玉米的基因表达远比以前认为的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