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车载开放光路面源排放VOCs监测系统”成功交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liuzh
  • 发布时间:2018-12-12
  •   10月中旬,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发并与国信聚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推广的“车载开放光路面源排放VOCs监测系统”成功交付台资企业,标志着国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监测技术体系开启“车载新时代”。

相关报告
  • 《NIST升级甲烷排放监测技术》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2-29
    • 近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员升级了一种高精度技术,该技术旨在监测甲烷(一种关键的温室气体)和其他微量气体的排放,即使在恶劣的野外条件下也是如此。测量甲烷排放并确定其来源是减少甲烷排放的重要一步——这是最近由150多个国家在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签署的全球甲烷承诺的目标。 NIST升级的排放监测技术使研究小组能够在两个月内估计科罗拉多州北部大约855平方公里(330平方英里)地区的甲烷排放量。这项研究调查了农业和石油天然气生产这两个主要排放源的排放,得出了两个意想不到的发现。首先,集中式动物饲养作业(cafo)的甲烷排放量高于预期。其次,尽管该研究区域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不断增加,但其总排放量在过去几年中似乎已经趋于稳定。 “收集这类数据对政策制定者很有用,他们可以看到排放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这样他们就可以相应地调整法规,”NIST研究员、该研究的合作者凯文·科塞尔(Kevin Cossel)说。 在100年的时间里,甲烷的全球变暖潜力大约是二氧化碳的30倍。大幅减少甲烷排放有助于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但要控制甲烷排放,你需要测量它们,这带来了许多技术挑战。 追踪甲烷排放的传统方法是基于经济活动。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将那里的动物数量乘以每只动物排放的甲烷量来计算一个CAFO的排放量。另一方面,NIST的方法是通过直接测量大气中甲烷和其他气体的变化来估计排放量。 用光谱学进行精密发射测量 NIST的装置使用频率梳,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激光,具有广谱的颜色或波长来测量空气中沿路径的气体浓度。甲烷和其他气体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这些光经过安装在附近位置的镜子反射后返回装置。第二个频率梳精确测量在这些波长上吸收了多少光,以确定这些气体的浓度,并帮助确定产生发射的源的类型。 这种频率梳状光谱仪的先前版本已经使用了几年,但最新版本拥有改进的稳健性,便携性和对不同气候的适应性。 Cossel说:“我们将该系统的早期版本应用到现场,但如果你看一下数据,就会发现当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时,会有很多停机时间。”“我们重建了系统,使其温度更稳定,并改进了数据收集过程。” NIST研究员兼论文合著者Griffin Mead强调,与之前版本的局限性相比,该系统在恶劣条件下的恢复能力更强。米德说:“我们不是在天气好的春季或秋季进行这些测量的。”“那是在科罗拉多州的冬天;外面下着雪,下着雨夹雪,下着冰雹,气温很低。但是这个新系统在这种极端天气下运行得很好,而以前的版本无法在这种条件下工作。” 该系统的核心是由电信行业使用的光纤激光器制成的频率梳,目前已经商业化,为公司和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复制该系统打开了大门。 除了甲烷 新系统不仅可以测量甲烷,还可以测量乙烷和氨等其他气体。通过同时测量和分析多种气体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旨在区分石油、天然气和农业部门的贡献,然后将其用于改进排放估算。这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 随着Mead和Cossel计划测量废水处理厂排放的一氧化二氮等其他气体,排放监测的未来看起来很光明。“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和精度,扩大我们的研究领域。未来几年,我们将在盐湖城附近进行研究,这将提供一些地区差异。”科塞尔说。 随着国际社会加强对减少甲烷的关注,这项技术可以在为科学家、行业领袖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准确和可操作的信息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相关论文:Apportionment and Inventory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Energy Sector Methane Emissions using Multi-month Trace Gas Measurements in Northern Colorado.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Published online Jan. 9, 2024. DOI: 10.1029/2023GL105973.
  • 《合肥研究院在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30
    •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在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TCO)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相关成果相继在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Adv. Electron. Mater. 4, 1700476 (2018)),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J. Mater. Chem. C 5, 1885 (2017)),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hem. Commun. 50, 9697 (2014))等杂志上发表。   一般而言,材料的透明特性和导电性互不兼容。自然界中透明的物质(如玻璃)往往不导电,导电的物质(如金属)往往不透明。实现透明性和导电性共存的主要措施是选择宽禁带半导体或绝缘体以确保可见光区的高透明性,再通过元素掺杂来引入载流子以实现导电性。按照该方法可实现具有高可见光区透明性和良好导电性共存的一类非常重要的材料体系即TCO。迄今,TCO薄膜已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电池、触摸屏和发光二极管等领域。   TCO材料根据导电载流子的类型分为n型即电子导电型和p型即空穴导电型。在n型TCO方面,近来有相关报道表明,宽带隙钙钛矿BaSnO3基TCO表现出很高的室温载流子迁移率,因而有望取代广泛应用的锡掺杂氧化铟(In2O3:Sn, ITO)成为下一代TCO材料。固体所研究人员基于溶液法制备出了钙钛矿BaSnO3薄膜,经La元素掺杂及薄膜位错密度调控,获得了具有与真空法制备的BaSnO3薄膜相比拟的室温载流子迁移率(~23 cm2/Vs),且可见光透过率超过80%,并提出氧空位是决定该体系载流子迁移率的重要调控因素。相关结果发表于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ppl. Phys. Lett. 106, 101906 (2015))。进一步,科研人员通过在Sn位Sb掺杂提高了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实现了薄膜电导率的大幅提升,构建了BaSnO3基薄膜溶液法生长机理与光电性能的关联。相关结果发表于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ACS Appl. Energy Mater. 1, 1585 (2018))。   与n型TCO相比,p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远落后于n型材料体系。这源于金属氧化物的电子结构与能带结构:金属氧化物中的金属原子与氧原子以离子键结合,氧的2p能级远低于金属的价带电子能级。由于氧离子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对价带顶的空穴具有很强的局域化束缚作用,从而即使在价带顶引入空穴,也将形成深受主能级,导致空穴载流子很难在材料中移动。理论设计已表明在铜铁矿体系中可获得透明和p型导电共存。而Ag基和Cu基铜铁矿相比较而言,具有更宽的光学带隙及更低的光吸收系数。但由于Ag2O易于分解,导致Ag基铜铁矿无法在开放系统中成功制备。固体所研究人员基于溶液法首次在开放系统中成功制备了Ag基p型铜铁矿AgCrO2薄膜。该薄膜表现出(00l)晶面自组装生长特征,且表现出较高的室温电导率及可见光透过率。相关结果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J. Mater. Chem. C 5, 1885 (2017)),并被选为封面及2017年度热点文章。   此外,研究人员基于电子-电子关联作用可有效调节材料的能带结构和电子结构,设计并制备了两种新型p型TCO薄膜。采用溶液法制备了强关联Bi2Sr2Co2Oy薄膜,该薄膜表现出优良的p型透明导电特征,室温电导率超过222 S/cm,可见光区透过率超过50%。相关结果发表于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hem. Commun. 50, 9697 (2014))。采用脉冲激光沉积制备了一种新型p型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材料——钙钛矿结构La2/3Sr1/3VO3。在该薄膜材料中实现了导电性和光学透过率的良好平衡,获得了截至目前最高的透明导电优值。相关结果发表于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Adv. Electron. Mater. 4, 1700476 (2018)),并被选为卷首插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