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在波长调制吸收光谱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高晓明课题组在提高波长调制吸收光谱测量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波长调制光谱气体传感中激光频率锁定和强度校正技术的研究》(Laser frequency locking and intensity normalization in wavelength modulation spectroscopy for sensitive gas sensing)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Optics Express上。

      光谱技术在大气痕量气体探测、医疗诊断和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课题组副研究员王贵师等人首次利用扫描式锁频方法实现了激光器输出频率的锁定,避免激光频率漂移,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实时监测非吸收段的调制信号幅值作为参考,实现了测量过程中探测光强起伏的实时校正,消除激光强度变化对浓度测量结果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度。

      该技术对提高光谱测量仪器的性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相关报告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新发布一种主要使用现成的低成本部件制成的超声吸收光谱仪》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4-29
    • 超声吸收光谱仪可以探测分子间相互作用,为化学工程和生物制药过程的研究提供支持。目前唯一的商用超声光谱仪成本超过10万美元,使许多机构望尘莫及。近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设计了一种低成本的超声波吸收光谱仪,它由来自快速原型制造的现成组件和零件组成。研究人员采用直通透射法来定量测量吸收,使用31次脉冲在不同的距离进行测量。与仅依赖两次测量的固定路径技术和脉冲回波方法相比,这些测量显著提高了定量测量吸收的计量精度。研究人员在测量中使用纯水来校正衍射效应,并通过重复测量水来传导不确定性。研究人员通过测量盐溶液和纤维素来验证光谱仪,并将数据与商用光谱仪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两种设备的结果都在误差范围之内。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些测量中,研究人员观察到硫酸钪在1MHz附近有一个弛豫峰,此前仅通过共振光谱法报告过一次。NIST新发布的系统为大学研究人员和学生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商用超声吸收光谱仪替代方案。 该研究的详细信息已发布在《Proceedings of Meetings on Acoustics》中。(DOI:10.1121/2.0002003)
  • 《合肥研究院在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30
    •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室在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TCO)薄膜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相关成果相继在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Adv. Electron. Mater. 4, 1700476 (2018)),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J. Mater. Chem. C 5, 1885 (2017)),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hem. Commun. 50, 9697 (2014))等杂志上发表。   一般而言,材料的透明特性和导电性互不兼容。自然界中透明的物质(如玻璃)往往不导电,导电的物质(如金属)往往不透明。实现透明性和导电性共存的主要措施是选择宽禁带半导体或绝缘体以确保可见光区的高透明性,再通过元素掺杂来引入载流子以实现导电性。按照该方法可实现具有高可见光区透明性和良好导电性共存的一类非常重要的材料体系即TCO。迄今,TCO薄膜已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电池、触摸屏和发光二极管等领域。   TCO材料根据导电载流子的类型分为n型即电子导电型和p型即空穴导电型。在n型TCO方面,近来有相关报道表明,宽带隙钙钛矿BaSnO3基TCO表现出很高的室温载流子迁移率,因而有望取代广泛应用的锡掺杂氧化铟(In2O3:Sn, ITO)成为下一代TCO材料。固体所研究人员基于溶液法制备出了钙钛矿BaSnO3薄膜,经La元素掺杂及薄膜位错密度调控,获得了具有与真空法制备的BaSnO3薄膜相比拟的室温载流子迁移率(~23 cm2/Vs),且可见光透过率超过80%,并提出氧空位是决定该体系载流子迁移率的重要调控因素。相关结果发表于Applied Physics Letters (Appl. Phys. Lett. 106, 101906 (2015))。进一步,科研人员通过在Sn位Sb掺杂提高了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实现了薄膜电导率的大幅提升,构建了BaSnO3基薄膜溶液法生长机理与光电性能的关联。相关结果发表于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ACS Appl. Energy Mater. 1, 1585 (2018))。   与n型TCO相比,p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远落后于n型材料体系。这源于金属氧化物的电子结构与能带结构:金属氧化物中的金属原子与氧原子以离子键结合,氧的2p能级远低于金属的价带电子能级。由于氧离子具有很强的电负性,对价带顶的空穴具有很强的局域化束缚作用,从而即使在价带顶引入空穴,也将形成深受主能级,导致空穴载流子很难在材料中移动。理论设计已表明在铜铁矿体系中可获得透明和p型导电共存。而Ag基和Cu基铜铁矿相比较而言,具有更宽的光学带隙及更低的光吸收系数。但由于Ag2O易于分解,导致Ag基铜铁矿无法在开放系统中成功制备。固体所研究人员基于溶液法首次在开放系统中成功制备了Ag基p型铜铁矿AgCrO2薄膜。该薄膜表现出(00l)晶面自组装生长特征,且表现出较高的室温电导率及可见光透过率。相关结果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J. Mater. Chem. C 5, 1885 (2017)),并被选为封面及2017年度热点文章。   此外,研究人员基于电子-电子关联作用可有效调节材料的能带结构和电子结构,设计并制备了两种新型p型TCO薄膜。采用溶液法制备了强关联Bi2Sr2Co2Oy薄膜,该薄膜表现出优良的p型透明导电特征,室温电导率超过222 S/cm,可见光区透过率超过50%。相关结果发表于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hem. Commun. 50, 9697 (2014))。采用脉冲激光沉积制备了一种新型p型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材料——钙钛矿结构La2/3Sr1/3VO3。在该薄膜材料中实现了导电性和光学透过率的良好平衡,获得了截至目前最高的透明导电优值。相关结果发表于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Adv. Electron. Mater. 4, 1700476 (2018)),并被选为卷首插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