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位通过合成孔径显微镜实现亚细胞成像》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1-06
  • 2020年12月28日,香港中文大学(CUHK)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相位相关的合成孔径显微镜(SAM)方法。该方法被称为“高时空分辨率合成孔径相位显微镜”或“ HISTR-SAPM”,具有数字微镜设备(DMD)的设置-数字投影仪中常用的电子组件,其中包含微镜矩阵,并克服了先前与空间分辨率和帧速率相关的SAM局限性。
    科学家可以自动化高速控制DMD中微镜矩阵的方向,这使研究人员能够开发和实施一种系统,使他们能够每秒改变成千上万次到达成像样本的激光束的角度。该系统具有两个DMD和优化的镜头。研究小组报告说,一旦光线穿过样品,它就会与一部分原始激光结合,产生干涉图。此结果模式携带相位信息:从两个电磁波之间的相对延迟得出的信息。
    穿过样品的光波会导致它们的相对相位发生变化,这取决于样品中每个点的光学特性和光的入射角。 SAM使用户能够快速捕获多个图像,包括具有不同入射角的图像。处理后,这些捕获的图像将合并在一起,产生比任何原始图像都更清晰的图像。

    图1. 未标记活细胞中亚细胞结构的观察。
    但是,SAM的现有实现方式无法产生在许多新兴应用中成像所需的空间分辨率或帧频。在新方法中,多个产生的干涉图通过特殊设计的算法组合在一起,以形成图像的最终相位。
    “使用基于DMD的方法,我们可以准确成像具有132 nm小特征的材料结构,量化红细胞膜的毫秒波动,并观察暴露于化学物质后细胞结构的动态变化,” 研究人员Renjie Zhou说道。该团队还用纳米光栅和癌细胞测试了其无标签技术。该方法避免了由激光散斑引起的干扰:合并多个干涉图以计算公共图像消除了单个干涉图中不可预测的影响和散斑的出现。

    图2. HISTR-SAPM中的空间光谱合成过程。
    研究人员还展示了通过减少使用的干涉图数量来提高成像帧速率的能力。“我们预见到,高速成像技术将在生物学和材料研究中找到应用,例如研究活细胞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出于质量控制目的实时监视材料制造过程。”Zhou说,将现有方法与不同算法配对可以使研究人员能够使用他们的方法来构建3D成像系统。

相关报告
  • 《突破 | 中国科大实现基于主动光学强度干涉的合成孔径成像》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5-12
    • 5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实验系统的成像分辨率较干涉仪中的单台望远镜提升约14倍。该成果以“Active Optical Intensity Interferometry”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被选为编辑推荐论文(Editors’Suggestion),并被美国物理学会(APS)下属网站Physics所报道。 传统成像技术的分辨率受到单个孔径衍射极限的制约。为突破这一物理极限,研究人员长期致力于发展各类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例如,201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构建了一个地球尺度的合成孔径,在射电波段成功获得了M87星系中心黑洞的首张图像。这一开创性成果荣获了2020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然而,由于大气湍流引起的相位不稳定性,EHT所采用的基于振幅干涉的合成孔径技术很难直接应用于光学波段。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Hanbury Brown和Twiss(HBT)共同提出了强度干涉成像技术,并于1956年成功实现天狼星直径的测量。与振幅干涉技术相比,利用热光二阶干涉性质的强度干涉技术对大气湍流和望远镜光学缺陷不敏感,应用于光学长基线合成孔径成像具有独特优势。尽管如此,当前强度干涉技术仍局限于恒星成像等被动成像应用。为了实现远距离非自发光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并抵抗大气湍流,结合主动照明的强度干涉技术成为了一个极佳的候选方案。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远距离热光照明方案和鲁棒的图像重建算法,强度干涉技术应用于主动合成孔径成像领域仍具有挑战性。 实验系统示意图 针对上述难题,本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开发了一种多激光发射器阵列系统,通过大气湍流的自然调制,巧妙地合成多个相位独立的激光束以实现远距离赝热照明。如上图所示,在1.36公里城市大气链路外场实验中,研究团队使用8个相互独立的激光发射器构建发射阵列照射目标,相邻发射器间距为0.15米,大于大气湍流的典型外尺度(通常为0.02-0.05米),以确保每束激光在经过大气传播后具有独立且随机的相位变化。同时,构建的接收系统由两台可移动的望远镜组成0.07-0.87米的干涉基线,结合高灵敏度的单光子探测器以测量目标反射光场的强度关联信息。研究团队还开发了鲁棒的图像恢复算法,最终成功重建出具有毫米级分辨率的目标图像。
  • 《全息拉曼显微镜》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2-02
    • 拉曼光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分析科学中,通过分子的光谱信息识别不同种类的分子。在生物学中,拉曼光谱技术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无需标记即可区分不同的细胞和组织。然而,自发拉曼散射强度非常弱,比荧光信号还要弱十多个数量级。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在诸如活细胞成像等情况中往往优先选择荧光显微镜。幸运的是,拉曼散射可以在金属表面及金属纳米间隙中得到显著增强,这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强度甚至超过荧光信号。纳米颗粒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探针不会破坏分子固有的特异性,具有广阔的生物传感应用前景。然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探针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颗粒的大小、稳定性和亮度,目前为止,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探针成像几乎没有实际应用。 近日,西班牙光子科学研究所(ICFO)的研究人员Matz Liebel和Nicolas Pazos-Perez(就职于加泰罗尼亚高等研究院(ICREA)Niek van Hulst教授课题组),以及Ramon Alvarez-Puebla(罗维拉-威尔吉利大学),提出了“全息拉曼显微镜”的概念。首先,研究人员将小型纳米粒子组装成等离激元纳米粒子超团簇,在受限的超团簇内产生高强度电场。这种超明亮的SERS纳米探针仅需要使用非常低的近红外照明,从而将对活细胞的可能造成的光损伤降低到最低,并使得宽场拉曼成像成为可能。其次,研究人员采用了Liebel及其团队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上的非相干全息显微镜方案,利用明亮的SERS探针实现了3D全息成像。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利用非相干拉曼散射实现了“自干涉”,首次实现了拉曼全息。 图 1 活细胞中单个SERS粒子跟踪 Liebel和Pazos-Perez展示了宽场拉曼图像的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能够在单次发射中实现单粒子三维空间定位。随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实现了三维空间中活细胞内的单个SERS纳米粒子的识别和跟踪。 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未来,单次拉曼全息照相的光谱多路复用3D浓度映射有望在活细胞和组织研究、防伪技术等多个场景中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