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康集团开创全球模式引领新冠重症新药落地亚洲八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5-09
  • 2022年4月,领康生物医药集团(“LeaderMed“)与Aqualung Therapeutics(“Aqualung”)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达成业务合作协议,获得该公司旗下单克隆抗体ALT-100产品在亚洲八国的专利生产、研发、市场销售权。据悉,此药物将在澳大利亚在启动临床Ⅰ期,对于新冠重症引起的呼吸窘迫症以及多种全身性炎症都有望提供治疗的潜能,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新一代抗炎症创新药。

    此次领康生物医药集团与Aqualung 的合作,不仅取得了亚洲8国的权益,还为美方合作伙伴提供全球临床的设计以及管理的支持,充分体现了领康集团以技术和能力取得创新药技术和权益的强大能力。此次合作对于领康生物医药集团方面也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视野层面的提升,将单纯的license-in模式一跃升级为具有国际化创新药物全球服务能力的新格局模式,也有望成为未来的科研风向主导。有别于传统的“等风来”模式,此次领康将开创“营造风口”的“引领”模式,是一次巨大能量的积攒与迸发。领康生物医药集团将形成以复合型人才团队主导研究市场,以市场未来为导向,做真正意义上的畅销药与长效药的筛选与引入的服务模式。此次战略合作使得领康生物医药集团全面进入让投资市场与医患市场同时获益的新赛道,并运用前瞻性的战略维度思维为全球生物科技赋能。

    据悉,Aqualung Therapeutics是一家早期生物技术公司,由在生命科学领域经验丰富的高管和企业家领导。他们致力于探索eNAMPT(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作为关键目标靶点和创新诊断方法的潜力,以期解决因先天免疫途径失调引起的“无法抑制的炎症”。这类炎症在各种急症和慢性病中均有表现,是临床上极大地未得到满足的治疗需求。近期该公司在《科学报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Tadeo Bermudez 主要作者) 强调了 eNAMPT 中和 ALT-100 单克隆抗体 (mAb) 在减轻大鼠和猪动物模型中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呼吸机引起的肺损伤 (VILI) 症状方面的有效性。

    ALT-100 mAb 靶向 eNAMPT,这是一种由 Aqualung 科学家首次发现的新型上游蛋白,随后被证明可作为未受控制的炎症的主要调节剂。这项研究表明,在每个大鼠/猪 ARDS/VILI 模型中,通过 ALT-100 eNAMPT 中和,炎症和肺损伤的多项指标显著降低 (>50%),包括血清乳酸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显著降低例如 eNAMPT、IL-6 和 TNF-a。领康生物医药集团正是看中此项单抗的治疗方向,最终与该公司达成合作。

    尽管在 COVID 之前全球每年有超过 200 万例新的 ARDS 病例,死亡率达到 40%,但 FDA 批准的 ARDS 疗法目前并不存在:这是一个令人烦恼且未满足的重大医疗需求。COVID-19 大流行使 ARDS 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致死因。因此,靶向 ALT-100 mAb 的 eNAMPT/TLR4 是一种新的治疗药物,可减轻 COVID 和非 COVID ARDS 中危及生命的肺部和全身炎症。Aqualung Therapeutics 总裁 Stan Miele 表示:“我们已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通过在几种动物模型(包括这种大型动物猪模型设计)中证明 ALT-100 的临床实用性来降低药物开发的风险。再加上我们完成了毒理学研究,已经完成了 GMP 生产,我们相信 ALT-100 将成为治疗ARDS和呼吸机引起的肺损伤的潜在规则改变者。”

    因此,ALT-100或可成为COVID-19肺炎的潜在治疗选择。COVID-19会引起严重肺炎和呼吸衰竭,而VILI可引起肺水肿、气压伤和加重低氧血症,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并增加死亡率。而ALT-100可对应COVID-19肺炎重症和败血症,及车祸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等症状, 领康生物医药集团将引领亚洲领先的医院(大中华区和韩国及新加坡)开展国际多个中心临床试验,有望提高新冠重症患者生存率。

    ALT-100 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和潜在的改变规则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引起的肺损伤、辐射引起的肺损伤、绒毛膜羊膜炎、前列腺癌、肺动脉高压和肺纤维化等。其开发者Garcia 博士作为著名的学术卫生系统管理者、学者和教育家,是肺病遗传基础和炎症性肺损伤预防和治疗方面的领先权威。Garcia 博士因为对患有急性炎症性肺病的危重患者开发新型生物标志物和疗法以及解决弱势群体的健康差异作出重大贡献而享誉世界。他拥有超过 575 篇经过同行评审的出版物,目前和美国8家最领先的医院(包括贝勒医学院、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医学院等等)进行合作治疗新冠重症引起的呼吸窘迫症,未来可望一针注射的模式挽救新冠重症患者生命。

    秉承着多管线发展、持续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领康生物医药集团目前正在开发的LM007、LM008药物进展显著,因此拓展管线和引入新技术产品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随着COVID-19肺炎所带来的后遗症问题及后疫情下的健康发展之路也是医药行业亟待关注的方向,我们将期待领康生物医药集团为人类带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产品。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548e257461b.html
相关报告
  • 《亚洲引领新核》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7-10-27
    • 今天,世界核协会对其2017年世界核性能报告进行了特别的更新,该报告关注的是亚洲的发展情况。这份报告提供了有关核电站性能的关键指标,并对全球核工业的近期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估。主要结论包括: 2016年,有10个反应堆上线,与2015年的总数相匹配,这一数字是过去25年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十个新核反应堆中有八个位于亚洲,其中五个在中国,一个在印度、巴基斯坦和韩国。 自2012年以来,亚洲的核能发电量增长了35%。 在过去的十年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能发电量增加了一倍多,在中国增加了两倍多 全球在建的核反应堆中,有三分之二正在亚洲地区建造,仅在中国就有三分之一以上。 世界核能协会高级通讯经理乔纳森科布在2017年新加坡国际能源周发布的报告中说:“这份报告显示,亚洲正在引领新核电站的建设。我们需要以这种积极的趋势为基础,加快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部署新的核产能。“尽管新建设水平处于25年高位,但新电网连接的速度必须大幅提高,以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缓解能源贫困,并提供足够的清洁能源,以满足商定的气候变化目标。核能工业的和谐目标是,到2050年,核能发电将占全球电力的25%,到那时,将需要1000个新核建设。
  • 《亚洲站上浮式海上风电投资风口》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8
    • 近年来,海上风电正由近海走向远海,从浅海转战深海,浮式海上风电也因此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尽管成本和技术仍然是阻碍其大规模商业化的壁垒,但海上风电市场下一个创新和竞争前沿已经集中于浮式海上风电。当前,亚洲、欧洲北海、北美太平洋沿岸等区域都有相关示范项目落地,而其中以亚洲地区的上升空间最大。 亚洲市场空间广阔 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指出,浮式海上风电正在成为亚太地区新的竞争市场,中国、日本、韩国等都在打造关键示范和测试项目。近10年来,浮式海上风电仅占亚洲新增发电装机量的6%,随着亚洲加速淘汰燃煤发电,风电有望填补大部分新增发电份额,届时浮式海上风电也将拥有更大发展空间。 与传统固定风电技术相比,浮式海上风电仍处于新生阶段,部署规模受限且装机容量很低,但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其市场也将愈发成熟。伍德麦肯兹首席分析师Robert Liew指出:“从长远来看,浮式海上风电会成为亚太风电的代表,因为该地区大部分国家都有海岸线,即使在低风速地区,这一发电技术也可以释放沿海城市的风力资源。” 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海上风电的技术可开发潜力超过71太瓦,其中71%属于较深水域,适用浮式海上风电。“只要开发这其中的1%,就可以满足全球10%的电力需求。”世界银行海上风电高级能源专家Mark Leybourne坦言。 保障和风险管理服务公司DNV也作出了浮式海上风电发展强劲的预期,称其将在能源系统脱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预计到2050年,浮式海上风电的装机容量将从现在的100兆瓦,猛增至250吉瓦,届时将占全球电力供应的2%。 高成本是产业发展壁垒 “新增1.56吉瓦的浮式海上风电装机,需要至少投入80亿美元,如果亚洲地区初期考虑增加9吉瓦装机,总投资可能高达580亿美元。”Robert Liew强调。截至目前,浮式海上风电每兆瓦时的发电成本是固定式海上风电平均成本的2倍左右,这意味着只有令成本降至颇具竞争力的水平,浮式海上风电才能大有可为。 据了解,浮式海上风电成本高昂的一大原因是基础设施建造花费不菲。安装浮式海上风机需要重量达数万吨的钢或混凝土,而受制于天气和环境因素,安装时间可持续半年之久,可谓耗资、耗时、耗力。 Robert Liew表示:“为确保浮式海上风电的长期可持续性,成本和电价必须大幅度下降,至少具备与新建天然气发电竞争的实力。”他补充称,当前全球运行中的浮式海上风电示范机组装机量只有21兆瓦,随着亚洲国家积极布局,预计2025-2030年间,亚洲浮式海上风电平均资本支出有望下降约40%,至260万-400万美元/兆瓦。 根据日本的官方数据,在日本海域投建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只有将资本支出从目前的1000万美元/兆瓦降至400万美元/兆瓦,才可能实现商业化。相比之下,日本固定式海上风电的平均资本支出约为200万-300万美元/兆瓦。 如何破解高成本困局成为浮式海上风电规模化的最大挑战。DNV指出,浮式海上风电成本节省的关键包括引入更大型的涡轮机、创建更大规模的风电场、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建立具有高度成本竞争力的供应链,预计到2050年,浮式海上风电的平均成本有望下降约70%。 中日韩探索政策突破 事实上,亚洲国家对浮式海上风电的发展予以了很大的政策支持和鼓励,这促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商愿意涉足其中,进而吸引更多投资。 以中国为例,近年来海上风电并网规模持续增长,也逐渐向深远海发展,加快深远海资源的规划和开发。 据龙源(北京)风电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周全智介绍,浮式海上风电技术目前在国内没有项目经验可循,国外成熟技术也不多且具有一定垄断性。对此,业内普遍呼吁出台适用于深远海区域海上风电的建设管理办法,加大对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并出台针对深远海海上风电补贴政策、财税优化政策,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实现平价化可持续发展。 日本和韩国也在探索自己的浮式海上风电发展之路。据日本官方测算,日本风电潜力高达1880吉瓦,其中1600吉瓦在水深大于100 米的海上。去年6月,日本首次启动浮式海上风电招标,为了鼓励发展,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可享受上网电价补贴,最低装机要求为16.8兆瓦,补贴后的电价设定为36日元/千瓦时(约合0.34美元/千瓦时)。 韩国则通过优化项目审批程序、简化大型海上风电项目选址、优先获得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证书等鼓励措施发展浮式海上风电。目前,韩国正在建设中的浮式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量超过2吉瓦,是全球规划中装机规模最大的浮式海上风电项目。 Robert Liew表示,亚洲国家积极布局浮式海上风电项目,将有助于该领域成本的快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