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康集团开创全球模式引领新冠重症新药落地亚洲八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5-09
  • 2022年4月,领康生物医药集团(“LeaderMed“)与Aqualung Therapeutics(“Aqualung”)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达成业务合作协议,获得该公司旗下单克隆抗体ALT-100产品在亚洲八国的专利生产、研发、市场销售权。据悉,此药物将在澳大利亚在启动临床Ⅰ期,对于新冠重症引起的呼吸窘迫症以及多种全身性炎症都有望提供治疗的潜能,是目前世界上领先的新一代抗炎症创新药。

    此次领康生物医药集团与Aqualung 的合作,不仅取得了亚洲8国的权益,还为美方合作伙伴提供全球临床的设计以及管理的支持,充分体现了领康集团以技术和能力取得创新药技术和权益的强大能力。此次合作对于领康生物医药集团方面也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视野层面的提升,将单纯的license-in模式一跃升级为具有国际化创新药物全球服务能力的新格局模式,也有望成为未来的科研风向主导。有别于传统的“等风来”模式,此次领康将开创“营造风口”的“引领”模式,是一次巨大能量的积攒与迸发。领康生物医药集团将形成以复合型人才团队主导研究市场,以市场未来为导向,做真正意义上的畅销药与长效药的筛选与引入的服务模式。此次战略合作使得领康生物医药集团全面进入让投资市场与医患市场同时获益的新赛道,并运用前瞻性的战略维度思维为全球生物科技赋能。

    据悉,Aqualung Therapeutics是一家早期生物技术公司,由在生命科学领域经验丰富的高管和企业家领导。他们致力于探索eNAMPT(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作为关键目标靶点和创新诊断方法的潜力,以期解决因先天免疫途径失调引起的“无法抑制的炎症”。这类炎症在各种急症和慢性病中均有表现,是临床上极大地未得到满足的治疗需求。近期该公司在《科学报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Tadeo Bermudez 主要作者) 强调了 eNAMPT 中和 ALT-100 单克隆抗体 (mAb) 在减轻大鼠和猪动物模型中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呼吸机引起的肺损伤 (VILI) 症状方面的有效性。

    ALT-100 mAb 靶向 eNAMPT,这是一种由 Aqualung 科学家首次发现的新型上游蛋白,随后被证明可作为未受控制的炎症的主要调节剂。这项研究表明,在每个大鼠/猪 ARDS/VILI 模型中,通过 ALT-100 eNAMPT 中和,炎症和肺损伤的多项指标显著降低 (>50%),包括血清乳酸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显著降低例如 eNAMPT、IL-6 和 TNF-a。领康生物医药集团正是看中此项单抗的治疗方向,最终与该公司达成合作。

    尽管在 COVID 之前全球每年有超过 200 万例新的 ARDS 病例,死亡率达到 40%,但 FDA 批准的 ARDS 疗法目前并不存在:这是一个令人烦恼且未满足的重大医疗需求。COVID-19 大流行使 ARDS 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致死因。因此,靶向 ALT-100 mAb 的 eNAMPT/TLR4 是一种新的治疗药物,可减轻 COVID 和非 COVID ARDS 中危及生命的肺部和全身炎症。Aqualung Therapeutics 总裁 Stan Miele 表示:“我们已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通过在几种动物模型(包括这种大型动物猪模型设计)中证明 ALT-100 的临床实用性来降低药物开发的风险。再加上我们完成了毒理学研究,已经完成了 GMP 生产,我们相信 ALT-100 将成为治疗ARDS和呼吸机引起的肺损伤的潜在规则改变者。”

    因此,ALT-100或可成为COVID-19肺炎的潜在治疗选择。COVID-19会引起严重肺炎和呼吸衰竭,而VILI可引起肺水肿、气压伤和加重低氧血症,导致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发生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并增加死亡率。而ALT-100可对应COVID-19肺炎重症和败血症,及车祸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等症状, 领康生物医药集团将引领亚洲领先的医院(大中华区和韩国及新加坡)开展国际多个中心临床试验,有望提高新冠重症患者生存率。

    ALT-100 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和潜在的改变规则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引起的肺损伤、辐射引起的肺损伤、绒毛膜羊膜炎、前列腺癌、肺动脉高压和肺纤维化等。其开发者Garcia 博士作为著名的学术卫生系统管理者、学者和教育家,是肺病遗传基础和炎症性肺损伤预防和治疗方面的领先权威。Garcia 博士因为对患有急性炎症性肺病的危重患者开发新型生物标志物和疗法以及解决弱势群体的健康差异作出重大贡献而享誉世界。他拥有超过 575 篇经过同行评审的出版物,目前和美国8家最领先的医院(包括贝勒医学院、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医学院等等)进行合作治疗新冠重症引起的呼吸窘迫症,未来可望一针注射的模式挽救新冠重症患者生命。

    秉承着多管线发展、持续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领康生物医药集团目前正在开发的LM007、LM008药物进展显著,因此拓展管线和引入新技术产品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而随着COVID-19肺炎所带来的后遗症问题及后疫情下的健康发展之路也是医药行业亟待关注的方向,我们将期待领康生物医药集团为人类带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产品。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1548e257461b.html
相关报告
  • 《亚洲引领新核》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7-10-27
    • 今天,世界核协会对其2017年世界核性能报告进行了特别的更新,该报告关注的是亚洲的发展情况。这份报告提供了有关核电站性能的关键指标,并对全球核工业的近期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估。主要结论包括: 2016年,有10个反应堆上线,与2015年的总数相匹配,这一数字是过去25年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十个新核反应堆中有八个位于亚洲,其中五个在中国,一个在印度、巴基斯坦和韩国。 自2012年以来,亚洲的核能发电量增长了35%。 在过去的十年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能发电量增加了一倍多,在中国增加了两倍多 全球在建的核反应堆中,有三分之二正在亚洲地区建造,仅在中国就有三分之一以上。 世界核能协会高级通讯经理乔纳森科布在2017年新加坡国际能源周发布的报告中说:“这份报告显示,亚洲正在引领新核电站的建设。我们需要以这种积极的趋势为基础,加快在亚洲和世界范围内部署新的核产能。“尽管新建设水平处于25年高位,但新电网连接的速度必须大幅提高,以支持全球经济增长,缓解能源贫困,并提供足够的清洁能源,以满足商定的气候变化目标。核能工业的和谐目标是,到2050年,核能发电将占全球电力的25%,到那时,将需要1000个新核建设。
  • 《制药的常规模式VS新模式》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政策信息
    • 编译者:严舒
    • 发布时间:2015-10-30
    • 我经过了十多年跟踪性新药的实践,做了十几个me too、me worse,却痛苦地发现这是自欺欺人的、昂贵的、无效的劳动,十到十五年一个新药研发出来,再生产,从商业角度来讲这个药成功的可能性是没有的,Me-too新药模式虽然简单,但是开发费用一样昂贵,一样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我现在不想这样做了,也希望大家不要这样做。 ——黄振华 做新药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没有捷径。一个新药研发成本大概26亿美金,发现新药对大药厂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投入越来越多,产出却越来越低。对中国医药企业而言,基于临床未满足的需求,回归到新药的基本目的,从临床中发现新药,打造出真正的Me-only新药是唯一出路。 常规模式的疑问 首创新药模式(First-in-class)要求高,多数立项基于基础科学的进步,该模式竞争力强,但是经验不足实力不济的企业容易被大药厂Me-too。大药厂之所以争先恐后做首创新药,其根本原因在于首创新药在市场的顶端优势导致的马太效应。一旦一个新药成为首创新药,该靶点的其他新药就被Me-too,首创新药竞争优势就自然体现了。 国内企业所谓的First-in-class大多是国外公司研究多年而未成药的靶点或者是学校里面研究的没有经过认可的老“新”靶点。特别是肿瘤领域,靶点日新月异,很多靶点还没有来得及成药就被其他新的靶点淘汰了,而且只要这个靶点有希望,大药厂很容易反超,DPP4抑制剂默克反超诺华就是很好的例子。该模式不适合中国公司。 快速跟踪性新药模式(Me-too、Me-better、Best-in-class)其实并没有区别,只是在首创新药的夹缝中艰难寻求生存空间。几乎所有的中国公司均采取这样的新药模式。这种模式的时效性非常强,和首创新药上市相差三年内的快速跟踪性新药有一定机会,但是仍面临首创新药马太效应的压制;在首创新药五年后上市的快速跟踪性新药基本上没有机会,其销售没有达峰的时候就被首创新药的仿制药终结。 中国公司Me-too(better、worse)新药多数比首创新药滞后十年以上。而且,如果这样的模式有机会,国外公司为什么不在自己的首创新药开发的同时,把其Back-up的项目推入市场?(多数Back-up对其首创新药来说属于Me-better)或者把同个靶点的多个模块新药同时进入开发? 很多公司把临床前以及临床的数据中对比首创新药少许的优势认为是一种Me-better,事实上,这样的Me-better上市以后被淘汰的例子越来越多。比如BI的DPP4药物利格列汀(Linagliptin)。当然,如果你真有能力看出首创药物的漏洞,并能找到弥补这些漏洞的优化、评价手段和临床开发办法,敢于投入巨资扩大目标机理的临床用途,那么Best-in-class 无疑可以是很有效的研发策略,如立普妥。但从研发的角度看,找到能在临床上比首创药物更好的跟进药物的难度远超过绝大多数研发企业所能想象。如果首创药物有明显缺陷,如半衰期短、剂量太大,原创公司自己肯定会有跟进药物解决这些问题,基本轮不到其他人。 综上所述,快速追踪新药模式其风险比First-in-class还要大。 新模式的疑问 大药厂花了五六十个亿的项目,不做了,给了你,这个模式赌博的成分太大了,不是说一定不能成功,但是先从商业的角度回答这些问题: 国外大药厂不缺资源、资金、人才,就是特别缺新药,为什么会放弃开发一个有价值的项目,送给中国公司开发? 大药厂因为没有看明白自己项目的数据,把机会留给中国公司,这些人以后还有机会在医药领域工作吗? 多数国外药厂在中国的研发和销售团队已经非常强大,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即使只适合中国的项目他们是否应该交给在中国的团队来开发和销售? 国外小公司有价值的项目大药厂为什么不去接手? 为什么国外药厂会选择没有新药经验,没有完善的开发团队,没有技术平台支持后期开发的中国公司合作开发? 另外,很多人在做505(b)(2)这个项目,它被比喻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攀登之旅”。505(b)(2)申报是针对那些已经上市且失去市场独占期的药物,产品包括新适应症、已批准活性成分的新组合、新制剂、剂型、规格、给药途径或给药方案的变化等。专利药过期以后,市场已经被压缩10倍,众多仿制药包围的市场还有多大?多数专利药的制剂技术已经符合临床需求了,505(b)(2)申报剩余的夹缝有多大?中国公司在美国没有生产和销售平台,从事该类新药的竞争力在哪里?505(b)(2)在满足未满足临床需求方面有什么机会? Me-only模式 Me-only是一种特殊的First-in-class,但又有质的不同,普通的First-in-class容易被Me-too,但是Me-only不会被Me-too。Me-only选择了一个没有竞争的领域来满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该模式需要更多的立项调研工作来确定其Me-only的地位,虽然立项困难,但是由于没有竞争其后期的市场风险非常小。me-only有几种方式: 第一,药物构效关系非常严格,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比如用于抑郁症的锂盐,和它最接近的钠盐除了能让你得高血压外没有其它治疗效果,氯吡格雷、恶唑烷酮也是该类; 第二,优化途径不广为人知。假如你有独家的动物模型可以筛选活性化合物,那么竞争对手拿到你的首创药物也不知如何继续优化,富马酸二甲酯、吡非尼酮、氯胺酮等很多药物都可以算作这一类; 第三,机理未知。现在主流的模式是以靶点为中心,但这个模式有个很大缺点就是非常容易被竞争对手跟踪和超越。氯氮平属于这一类,大家只知道这个药效果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好。 Me-only模式新药,可能是中国公司新药在国际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唯一可行机会,因为不管白猫黑猫,解决问题才有价值,找到一个安全有效的新药满足临床未满足的需求才是硬道理。 三个立项要素 首先,选择合适的专注研究领域。选择适合自身的领域并非易事,但是至少要做到避免进入没有机会的领域。 比如糖尿病、心脑血管、肿瘤、CNS等,不属于中国公司的常规开发领域。在这些领域的中国公司,如果有足够强大的市场销售网络,可以尝试进行首仿以及破坏外围专利的策略;比如做小池塘里面的大鱼,针对中国临床需求的差异,来研究适合中国临床需求的新药;孤儿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关注的趋势,特别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孤儿药,比如IPF,以后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首款基因治疗药物——天价药“Glybera”也属于孤儿药的一种。 第二,打造独有的技术平台的护城河法则。 新药没有现成的机会,需要深入的探索,只有形成独有技术平台,才有可能得到有竞争力的新药。打造核心技术平台的过程就是加固竞争屏障的过程,就类似护城河越宽,竞争力就越强,形成国际化新药的机会就越多,这是新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Me-too是一种成熟的简单技术,如果只是通过药物化学的手段修饰已有的结构而获得专利就成为新药的想法过于简单,这样的新药确实不需要什么核心竞争力,任何人都可以完成。 第三,有合格的新药管理领导人。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很多海归没有经历新药研发全过程,没有决策的经验,新药立项简单化的做法是中国目前的普遍现象。新药是一种商业科学,必须产生商业价值,新药的过程才有意义。所以新药团队的领导人必须有充足的商业竞争经验,同时熟知新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运作的各个环节,有效整合各种新药资源,只强调团队,不注重立项的根本问题,团队再强也是无效劳动。 最核心的是新药团队的领导人有其独到的新药理念来发现未来新药的机会。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新药模式可以复制,如何获得一个有巨大市场价值独家的新药,没有现成路径可以遵循。没有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选择人云亦云的Me-too新药模式投入越多浪费越大。 三个新药定律 第一定律:任何同样机理新药无法与仿制药竞争。 第二定律:First-in-class与Me-too(better)新药竞争中总是胜出。 第三定律:新药风险守恒定律。 三十年新药竞争法则 新药研发需要提前预计三十年竞争情况。立项到上市的研发过程时间超过三十年,上市专利剩余不到十年,竞争后效应包括替代产品的成熟也需要十年。如果在立项的时候不考虑未来三十年的竞争,那么,新药在未来的十多年后会成为企业的包袱。新药上市的十年黄金期无法实现新药的价值,同时会错失了下一个机会。 来源:同写意/黄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