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2017年美国DARPA十大热点新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29
  • 美国国防先期研究计划局(DARPA)的在研项目约有250个,横跨几十个研究领域,如量子信息、超材料、机器学习、认知神经技术和自主无人系统技术等。在2017年,DARPA新启动了一批项目,也有一批多年期项目取得了显著突破。DARPA将这些信息发布在官方网站上,该网站2017年获得了3500万次的访问量,同比增长30%。

    年终岁末,正是进行盘点的绝佳时机。为了反映各项目的受关注程度,DARPA网站按照惯例,根据访问量对2017年的十大热点新闻进行了梳理。

    10、消除病毒威胁:两个月内阻止“X疾病大流行”(2017年2月6日)

    2月6日,美国DARPA启动“大流行预防平台”(P3)项目。P3项目将创建一个整合的平台,该平台在大流行疾病暴发后的60天内能发送预防应对措施给患者。P3旨在通过快速发现、鉴定、生产和检测医疗应对措施(如疫苗、药物)的有效性,改革现有的疾病大暴发应对系统,其创新主要体现在:

    1)储备病毒(包括未知病毒);

    2)快速研发候选抗体;

    3)开发基因编码的抗体输送方法。

    这种预防疾病大流行的能力与传统疫苗形成鲜明对比,传统疫苗往往在病毒威胁出现之后的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为患者提供治疗和预防。

    9、通过移动手持设备分享多个等级的战场信息(2017年1月10日)

    1月10日,DARPA启动“具有战术优势的可靠弹性网络中的安全手持设备”(SHARE)项目。该项目旨在创建一个系统,可以在单个手持设备上利用弹性安全网络处理多个安全级别的信息,而无需通过拥挤的安全数据中心路由。这种能力将能够在现有的商业和军用网络上运行,同时保持敏感信息的安全性和运行的安全性。

    8、迈向经验丰富的机器(2017年3月16日)

    DARPA新启动“终身学习机器”(L2M)项目,旨在开发下一代机器学习技术,可以从新的环境中学习,并使学习变得更好更可靠,同时为机器设定一个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例如,这种自动、持续学习的能力可以帮助无人驾驶车辆变得更安全,因为它们可以从以前的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包括它们在道路上曾经遇到的事故、盲点和隐患),并应用到未被特意编程或训练的场合。

    7、无需人类操控或GPS导航,智能四轴飞行器就能自主飞行(2017年6月28日)

    DARPA的“快速轻量自主飞行”(FLA)项目第一阶段在佛罗里达州中部进行一系列障碍飞行试验。试飞标志着小型四旋翼无人机取得显著进展,能在无人操控或无GPS导航的情况下越过障碍环境。高级软件算法和传感器能使无人机越过障碍物自主导航,发现目标物体。小型的无人驾驶四轴飞行器能够通过使用车载摄像头和传感器作为“眼睛”,利用智能算法,以高速(高达20米/秒),在杂乱散布的建筑物和障碍物之间自主飞行。

    6、SIGMA 项目成功完成车载式放射探测器试验(2017年3月1日)

    DARPA的SIGMA项目旨在防止放射性“脏弹”和其他核威胁攻击,已于2017年2月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完成了车载式辐射探测器的试验部署。此次试验部署于2016年7月启动,历经近7个月,这是该项目进行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试验。在此次试验中,DARPA开发的核与放射探测器安装在华盛顿的救护车车队上,提供了覆盖美国首都的首个城市规模的动态、实时背景放射水平图,并识别出了所有可能预示威胁的异常峰值信号。

    5、RadioBio项目探索电磁信号在生物系统中的作用(2017年2月7日)

    2月7日,DARPA宣布启动“电磁生物”(RadioBio)项目,旨在探索电磁波是否会在细胞与细胞之间有目的地传输和接收,如果有证据表明的确如此,继而研究能够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对现有的和不断发现的电磁生物信号的研究,需要了解微观天然天线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能够在充满噪声和干扰的环境中生成和接收信息。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最终可能导致广泛、重要的生物学技术的形成,以及在不断增加的混乱的电磁环境下,一些通信系统新型设计创新概念的出现。

    4、“侧边吊臂”原型系统成功捕捉全速飞行的全尺寸无人机 (2017年2月6日)

    2月6日,美国DARPA宣布,其资助美国极光飞行科学公司发展的“侧边吊臂”(SideArm)原型系统在试验中成功捕捉了全速飞行的全尺寸无人机。为在没有航母的情况下为美国的全球部队提供强大的空中作战能力,DARPA在“战术侦察节点”(TERN)项目的第1阶段安排了“侧边吊臂”子项目,发展一套独立且便携的装备,可以水平发射和回收最重900磅(约410千克)的无人机。

    3、研究人员着手提高认知技能训练的速度和有效性(2017年4月26日)

    2016年3月,DARPA宣布启动“靶向神经可塑性训练(TNT)”项目,旨在打破“促进学习是大脑独有能力”的认知,通过精确激活周围神经(可以依次促进和加强大脑中的神经联系),提升认知技能训练的速度及有效性,使周围神经实现类似大脑的能力。2017年,TNT项目的研究工作已经正式开始,项目的关键是确定最佳和安全的神经刺激方法,激活“突触可塑性”——大脑中对学习至关重要的自然过程,涉及加强或减弱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然后将这些方法融入到加强训练方案中,加速认知能力的获得。

    2、军队院校“蜂群技术挑战赛”开始举行(2017年4月23日)

    4月23日,DARPA和美国陆军学院、海军学院和空军学院等三个军事院校合作进行了蜂群挑战赛现场飞行比赛。此次比赛以教育目的为主,鼓励军校学员为小型无人机(UAV)蜂群开发创新的攻防策略。比赛于4月23日至25日,为期三天,比赛地点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索罗伯斯北部的国民警卫队罗伯茨营(Camp Roberts),共有40多名学员和海军陆战队员参赛,展示他们自从 2016年9月就开始准备的成果。

    1、DARPA选择波音公司为“下一代空天飞机”方案设计商(2017年5月24日)

    美国DARPA已经正式选定波音公司作为承研商,完成“实验性空天飞机”XS-1项目的全部研制工作。XS-1项目旨在研制一型完全可重复使用的无人驾驶飞行器,其尺寸与公务机相当,能够完全依靠自身动力像运载火箭一样垂直发射起飞,而无需附加任何外部助推器;飞行器将持续加速至高超声速,爬升到亚轨道高度,然后释放出一个一次性使用的上面级,该上面级最终将3000磅(约1.35吨)载荷送入地球轨道;与此同时飞行器平台再入返回,像飞机一样水平降落,并能够在数小时内执行下一次飞行任务。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122937
相关报告
  • 《【食品加 智食科技】2024食品行业年度盘点:十大营养健康热点新闻回顾》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1-06
    • 2024食品行业年度盘点:十大营养健康热点新闻回顾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食品行业在营养与健康领域取得了诸多显著进展,从科技创新到政策引导,从健康理念的普及到具体实践的落地,这些进展不仅体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也反映了社会对健康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一年的成绩,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经济网食品频道特别整理了2024年食品行业的十大营养健康热点新闻,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一、2024博鳌健康食品科学大会举办 聚焦科技创新 2月25—29日,由上海君石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海南远创主动健康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24博鳌健康食品科学大会暨博览会在海南博鳌举办。 大会期间,2024博鳌健康食品科学大会暨博览会倡议书也于同期发布。倡导从聚焦科技赋能,致力健康食品创新;引导食物的智慧选择,构建科学饮食习惯;完善转化机制,推动科技产业融合;挖掘饮食传统,大力发展食养服务;加强跨业合作,全面升级食品产业等五个方面为构建大健康领域科技赋能,推动智慧食品创新的新格局,共同促进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年度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研究热点发布 4月25日—26日,2024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于北京举办。为强化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学术研究与产业创新,服务政府决策和回应行业热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自2023年起,共同启动热点的研究工作,经国内外权威专家多次研讨,形成2023-2024年度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研究热点并于大会期间发布,热点涵盖了食品新生产系统、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可持续食品包装等多个前沿领域。 三、中国烹饪协会健康营养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中国烹饪协会健康营养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烹协营养委”)成立大会5月17日在北京举行。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烹饪协会健康营养工作委员会工作条例》,通报了《中国烹饪协会健康营养工作委员会第一届工作思路和计划》,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机构负责人,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院院长李想当选第一届委员会主席,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会长王旭峰当选第一届委员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 四、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召开 多方达成年度科技合作协议 5月22—24日,第十九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广东广州召开。会上益生菌行业优秀共同发起“科技创新培育益生菌新质生产力行业倡议”。 此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IFF、君乐宝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健合(中国)有限公司达成年度科技合作协议,并在会上签约。合作内容聚焦全球乳业技术创新、益生菌科研基金、人才培养以及科学共识等方面内容。 五、4款临床急需特医食品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 7月初,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消息,适用于苯丙酮尿症、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4款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被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程序。 据了解,为更好满足病患营养需求,市场监管总局设立特医食品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对罕见病类别、临床急需且尚未批准新类别等产品实施优先审评,审评时限由最多的90个工作日缩减至30个工作日,优先安排现场核查和抽样检验。 六、新茶饮品牌争相打出“健康牌”,喜茶发布“四真七零”标准 从开店数到价格,新茶饮市场“内卷”仍在继续。今年的新茶饮品牌将更多的传播重点放在了产品健康元素上,低糖低脂、天然原料成为各品牌传播的重点。 7月22日,新茶饮头部品牌喜茶发布“四真七零”健康茶饮标准,即以“真茶、真奶、真果、真糖”为原料,产品符合“0奶精、0香精、0果葡糖浆、0植脂末、0氢化植物油、0反式脂肪酸、0速溶茶粉”要求,并宣布喜茶全线在售现制饮品均符合上述标准。 七、首届国际乳业创新大会召开 加速培育奶业新质生产力 9月20日-21日,敕勒川国际乳业创新大会暨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第二届年会在世界乳业科技之都呼和浩特市举行。 此次大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研网课题组发布《中国奶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专题报告。该报告剖析奶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充分调研当前奶业发展形势,深入解析伊利集团等龙头企业具体实践,指出科技创新是中国奶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八、第四届营养科技创新大会召开,推进食品产业升级 9月21日,由中国营养学会指导,中营惠营养健康研究院牵头并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和武汉科技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营养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开幕。会议围绕“营养与健康 新见解·新技术”“探索与科技实践”“儿童营养·质领升级”“功能性脂质与应用”“法规标准与高质量发展”五大专题开展。 九、低GI食品溯源码发布,构建透明可靠的市场环境 10月9-10日,由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北京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4·第六届中国GI(血糖生成指数)国际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发布的低GI食品溯源码,有助于构建GI值溯源体系,为消费者提供透明可靠的GI值溯源途径,提升企业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与品牌形象,推动建立更加规范、健康的低GI食品市场环境。 十、2024年度十大营养热词发布 食药同源、抗炎饮食上榜 2024年12月14日,第二届国民营养素养大会在北京举办。来自国内营养学、食品科学和健康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企业代表近200人参会,共同探讨营养素养科学的最新进展,交流营养健康的最佳实践,推动营养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应用。 大会发布并解读了“2024年度十大营养热词”,食药同源、抗炎饮食、饮食模式、健康素养、体重管理、学生餐、适老食品、反食物浪费、轻断食、儿童精准营养当选。 (以上按时间顺序排列)
  • 《盘点:2019国际化工十大新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1-06
    • 1.巴斯夫、沙特阿美等外企加速在华投资 2019年,多家大型跨国化企继续在华大手笔投资。1月10日,巴斯夫与广东省签署框架协议,推进湛江项目。11月23日,巴斯夫新型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在广东湛江启动。2月22日,在沙特王储访华期间,沙特阿美与多家中国企业签署石化行业投资协议。在经济形势不利的2019年,中国仍是跨国化企投资兴业的乐土。 2.塑料污染问题持续发酵,行业终结塑料污染联盟成立 1月16日,包括巴斯夫、陶氏、科思创在内的化工、塑料、消费品行业约30家企业同时宣布,联合成立终结塑料污染联盟,以期解决塑料垃圾污染问题。该联盟旨在最大程度减少塑料废弃物对海洋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推广各种消费后塑料的解决方案。 3.陶氏杜邦完成分拆 4月1日,陶氏杜邦按照计划完成分拆新陶氏和新杜邦的工作。6月,陶氏杜邦完成对科迪华农业科技的分拆。分拆后,两家公司股票6月3日开始交易。分拆后的科迪华、杜邦和陶氏分别从事农业、特种产品和化学材料业务。 4.日韩贸易摩擦,化学品成武器 7月1日,日本政府宣布对出口韩国的3种半导体产业原材料加强管制,掀起日韩贸易摩擦的波澜。随后,日韩双方互相将对方的贸易优先等级降级,并造成东亚地区半导体高端化学品的供应—销售格局发生变化。 5.全球经济遇冷,化企财报集体不振 由于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减速、汽车行业萎靡不振、新增产能投产等多因素,跨国化企利润普遍受到压缩。尤其是在7、8月间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巴斯夫、科思创、陶氏、杜邦等企业业绩普遍缩水,对于全年利润的预期也不断下调。 6.沙特阿美设施遇袭,撼动国际原油市场 9月14日,沙特阿美旗下布盖格炼厂和胡赖斯油田两处石油设施遭无人机袭击,引发大火,造成570万桶/日的原油生产短时间中断,占沙特全国产量的一半。也门胡塞武装随后宣布对此负责。次日,美国和以色列将矛头指向伊朗,进一步加剧地缘紧张局势,使国际油价短期暴涨17%。 7.美国70年来首次成为石油净出口国 11月29日,美国能源信息局发布数据确认,美国今年9月单月原油和石油制品出口量大于进口量,70年来首次成为月度石油净出口国。过去十年间,美国页岩油兴起,石油产出翻了一番,使得美国石油生产和出口量急剧增加。 8.沙特阿美正式上市,史上最大公司出炉 12月11日,沙特阿美正式在沙特国内交易所开始交易,在经历为期一年的公开募股后,沙特阿美正式上市。随后,沙特阿美股价连续两天持续上涨,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公司。 9.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 12月13日,中方宣布,经过中美两国经贸团队的共同努力,双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的基础上,已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中美达成这样的协议有利于中美两国和世界,将对国际化学品市场产生积极效应。 10.俄欧天然气项目遭美制裁,美俄欧“天然气之争”升温 12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2020年国防预算法案,其中规定对俄罗斯向欧洲输气的北溪2和土耳其流天然气管道项目实施制裁,要求负责管线铺设的公司立即停止该项目建设。随后,正在建设的北溪2项目陷入停摆,俄罗斯和德国政府也对美国提出严正抗议。